APP下载

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6-04-09福建林联益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明环境生态

福建 林联益

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福建 林联益

【背景资料】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认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务必从改革发展全局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考点链接】

一、历史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

1.古代中国资源利用与农耕经济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社会造福。《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隄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人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2)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

(3)南北朝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4)隋唐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

(5)明清时期由于人口进一步增加,清朝开垦的荒地面积大量增加,围湖造田的现象日益增多,人地矛盾愈发突出。

2.中国近代史时期

(1)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创办了砖茶厂和缫丝厂。由于茶叶出口量大增,国内福建等沿海省份茶叶的种植也增多,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种植方法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被破坏。

(2)在列强侵略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为解决内忧外患问题,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张之洞在建立汉阳铁厂时,因观念的落后、政治阻力等因素,厂址没有选择在靠近铁矿所在地的地方,违背了规律,影响到了自然环境。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时期(1956—1966年)

(1)“大跃进”运动,在农业领域推行“以粮为纲”,提出“向自然界开战”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毁林、弃牧、填湖及开荒种粮现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在工业领域推行“以钢为纲”,全国数千万人上山炼钢,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工业结构污染密集的重工业化趋势加剧,从而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农业改革,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粗放耕作,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

1.工业革命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因工业生产将大量化学物质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因工业废水、废渣排入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生物等进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

2.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与挑战。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经济危机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严重影响和威胁这些国家人民的生命安全。如1984年印度发生博帕尔惨案,就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一家大型化工厂发生毒气严重泄漏造成的。

3.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兴起的结果。因为随着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从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向注意效益和生活质量。此外,世界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同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达成共识。它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认识

1.基本结论: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必然遭到惩罚。

2.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小;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知识经济时期,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注重可持续发展。

3.政治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频繁的战争和地质变迁、灾害也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如丝绸之路上曾创造辉煌文明的楼兰古国,张骞通西域时还沟渠纵横、植被茂盛,如今已完全淹没在了漫漫黄沙中。

4.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的负效应,如环境公害、生态失衡、资源危机等问题。20世纪的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当代日益突出的“水危机”都说明人与自然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考点训练】

1.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环境问题

B.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

C.新航路开辟带来航运中心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

2. 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书中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大自然在反抗”等,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如今,书中的警告一一出现,这再次证明 ( )

A.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B.只有靠科技征服灾难

C.预言的准确表明作者的聪慧

D.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参考答案】

1.A 2.D

(作者单位:福建省大田一中)

猜你喜欢

文明环境生态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