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试题特点解读

2016-04-09四川陈尚富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1期
关键词:考查历史材料

四川 陈尚富

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试题特点解读

四川 陈尚富

由于201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将采用全国卷,因此把握近五年来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以下简称“全国卷”)试题特点,对考生科学备考、高效备考,以良好的状态迎接2016年高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卷虽然每年都有新特点,但某些特点在近五年来是稳定的,而且比较突出。

一、选择题和材料题共同具有的八大重要特点

1.突出对“唯物史观”和“论从史出”两大基本史学素养的考查

这两大基本的史学素养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根本,全国卷选择题和材料题都予以高度重视。不过,在考查方式上,选择题和材料题一些不同。

选择题采用提供一则材料或史料的方式,然后以“这表明……”“据此可知……”等类似设问方式。

材料题在考查“唯物史观”和“论从史出”两大基本史学素养方面,则与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相结合,多数情况均为针对历史背景、原因、影响、启示等,在设问中普遍采用以下方式:

(1)“根据或比较……指出、提出、说明、简析、分析、概括、简述、简评、评析、评价……”

(2)“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

(3)“运用……对……进行探讨”

简言之,就是对历史背景、原因、条件、过程、影响的概括、说明、比较、分析和评价等几种基本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问题。

这要求广大考生在习题的练习中,要培养自己尊重历史事实、论从史出、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意识和解题习惯,重视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真题赏析】

(2014·全国卷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 C 材料中各派的主义都体现了民主思想。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后,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因此各派势力都提出自己的主义,以迎合民主共和的社会潮流,使自己能在当时的社会中处于有利的地位。B项错在“主要”上,在战争年代,军事实力是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各派宣扬主义只是自我宣传,摆摆政治姿态而已,并不能表明思想趋同,也不是表达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2.突出对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考查

这与我国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时代主题相一致,全国卷从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视角进行考查。

因此,在高考历史复习时,广大考生要多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工业化、民主化和社会化问题的角度思考和梳理历史知识。

【真题赏析】

(2012·全国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B 首先明确材料中的“游手之人”是指工商业者,故D项错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是说弃农经商的人数增加;“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是说农民人数骤减,因此材料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业衰退和社会贫富分化的信息,故A、C两项不正确。

3.重视对数据分析和图片解读能力的考查

高考注重考查学生对以图证史和计量分析这两项重要史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这两种史学研究方法往往是历史学习中容易忽略,却在当今史学研究中较为重视的史学研究方法。高考历史试题对高中历史学习具有引领的功能和责任。因此,全国卷在这方面相当重视。

广大考生在习题练习中,要多进行有关数据分析、图片解读的题型练习和技巧总结。

【真题赏析】

(2014·全国卷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 C 此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上海是国产影片制作中心,二是在上海与京津地区放映的外国片与国产片的不同比例。在国产片制作中心的上海,放映的国产片比外国片少不了多少,而在离国产片制作中心较远的京津地区则明显少得多。结合所学知识应该联系到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税收特权,特别是《马关条约》规定列强的商品只征收出厂税,意味着没有了流通税,相较而言,国内商品的税收,特别是流通税,是一笔不小的税负。若流通税较低,则对商品到离产地较远的地方销售影响不大;若流通税高,则影响较大。由此可知应该是国产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影响到了国产片在京津地区的放映。

4.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整体发展线索的考查

全国卷无论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整体发展线索的考查,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理解历史发展趋势、规律和本质。

广大考生要注重把握历史事物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和整体趋势。

【真题赏析】

(2013·全国卷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B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故排除C、D两项。相较而言,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由专制向民主转变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故B项比A项更能体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趋向。

5.突出考查历史的经验教训,体现历史对国家治理的借鉴价值

以史为鉴,更好的创造新的历史,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能,是学习历史的要义所在,也是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对国家民族有着历史使命感的价值观的途径。全国卷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此都有着突出反映。

广大考生在平常的历史学习和复习中,要多从借鉴历史价值、吸取历史智慧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把握和梳理。

【真题赏析】

(2011·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A、D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B选项不对,西周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天下一家。由此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感,对秦汉统一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6.注重考查历史事物的特点

对把握历史事物特点的重视,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物整体的理解掌握,又考查了学生对史料去粗取精,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的基本能力。这一考查内容在全国卷的选择题和材料题中时常出现。在设问上通常有以下方式,如“比较/概括/指出……的不同/区别/共同之处”“概括/指出……的实质/本质/特点”,等等。有些考查历史特点的设问比较含蓄,虽没有明确说是找特点,但指向却是特点(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4题)。

广大考生要特别留意有关历史知识特点方面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以应对此类考题。

7.直面时政热点和周年热点

反映时政热点和周年热点,是历史与现实结合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是历史服务于时代,鉴古知今的价值体现。

如: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20周年,全国卷第33题考查了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的问题。2013年,在我国海上纠纷趋于激化,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社会共识和国家重要战略的背景下,全国卷Ⅰ第40题考查了我国自古代至清末有关海洋利用的问题。2014年,是中东欧各国加入欧盟10周年,全国卷Ⅱ第35题考查了欧盟东扩时波兰开放边境的问题;2015年国家大力强调法治、反腐和重视传统优秀文化及之际,全国卷Ⅱ第40题考查了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共同的历史价值;第41题考查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我国节假日变化的问题;第45题考查了有关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问题。

广大考生需要关注时政热点、周年热点,并梳理出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分析。

8.侧重考查中国史的内容

全国卷无论是选择题、材料题,还是选考题,均侧重考查中国史的内容。特别是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考查内容,几乎均为中国近代史上有关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部分。

因此,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广大考生在时间的分配上要侧重于中国史的复习。

二、材料题特有的两大重要特点

1.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全国卷在多种史观中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基本的史观,强调对思辨能力的考查。与此结合,每年都有一道综合性、开放性的材料型探究问答题,几乎都是在第41题,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素质(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知识迁移、想象、联系、比较、分析、推理、判断、说明、综合、归纳、概括、评述等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要求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认识和解答历史问题,并敢于以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对此,广大考生要提高思辨意识,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同时重视综合应用多种能力以应对这种考查方式的特点。

【真题赏析】

(2015·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解析: 本题是综合性、开放性、思辨性试题。解答时既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论证或论述时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第一生产力,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两次工业革命为劳动者教育提供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动力,促进了现代教育、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普遍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远程网络教育的兴起,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使人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工具的飞跃性发展,如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取代之前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简单工具生产,蒸汽机成为全新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或内燃机成为新的更为强大的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对象的扩大,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电力、化工、汽车行业,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原子能、新材料、电子信息行业。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如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营者革命”,使管理日益科学化。予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则可以从经济思想、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等角度对生产力的影响进行思考,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或论述。

2.侧重于政治文明史、思想文明史

近年来全国卷材料题侧重于考查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三文化史,涉及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较少。因此,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广大考生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侧重于对必修一和必修三的复习。

(作者单位:四川省壤塘县中学)

猜你喜欢

考查历史材料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最美材料人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材料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