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沈晚报》优秀源于创新

2016-04-08王敬淇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版面设计新闻编辑

王敬淇

摘 要:《辽沈晚报》隶属于辽宁日报集团,创刊于1993年1月1日,是辽宁省唯一日发行量80万份以上,阅读人数350万的省级晚报。如今《辽沈晚报》已成为辽沈地区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第一大报。本文试图通过对沈阳地区阅读量最高的报纸《辽沈晚报》在媒体大环境变化的形势下,设计版面和新闻评论和编辑上所作的改革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其为了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发展,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辽沈晚报》;创新;版面设计;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改革

《辽沈晚报》作为辽沈地区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第一大报,近年来在报道内容上立足民生,以民生新闻、服务类与服务信息传达为主,并且增加评论的深度和广度。在报道形式上由单一的平面纸媒向立体化的传媒形式发展,在版面上更是使用以点带面的标题模式和头版杂志化的倾向来与同城其他的都市晚报相区别,报道风格上也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强化了报纸的视觉效果。

一、报道内容的改革

(一)增加对时政类新闻的解读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政府的政策发布与实施主要是通过媒体这个中介传达给公众,媒体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必须了解政府的意图和受众的需要。但是,近年来,“都市报不再满足于对社会生活表面形态的扫描,而是有志于‘守望社会发展深层的流向,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用于设置议题,深度开发新闻,对诸多重大政策的出台的解读。

《辽沈晚报》在解读时政新闻、引导受众了解国家政策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优势。自改版之后,加大了时政新闻的报道力度,对国家政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报道,而是在充分地解读后,选择受众乐于接受、通俗易懂的形势表现出来,并使受众可以参与其中,进行互动,最终将意见反馈出来,做到服务受众的阅读需求。

(二)增加评论的力度

一张报纸的思想性体现在哪里?当然是每篇报道的思想内涵,而更能体现一张报纸思想性的,一定是评论。评论是一个报纸能够发出的,最能体现这张报纸办报理念和思想取向的最直接的声音。都市报在初创阶段,完全忽视了评论的作用,对于评论的重视始于其在高峰时期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未来走向的研究中。在都市报达到高峰的时期,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开始将“主流媒体”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都市报开始加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评论开始作为都市报得重点,因为有影响力的媒体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人本思想、公民权益被自上而下地广泛提及、在政府的职责向服务型、责任型转变的大背景下,向读者有分寸的灌输一些现代社会的公民理念,对公众、对社会起到一个引领、启示作用,是媒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于是《辽沈晚报》将自己定义为责任媒体,开始向主流报纸转变,不断增加评论的版面和内容。

改版后的评论版新开设周末《相对论》版面,对一周大事进行梳理和总结,具有浓郁的周末风格,轻松、尖锐、 时尚却不失幽默,读者评价称其是“严肃评论中的一朵奇葩”。集体智慧结晶的“辽沈喉舌”、具有草根情怀的“峰言疯语”、紧跟体坛热点的“姚言无忌”,多样化的评论形式,不一味板着面孔说教,既有战斗性、又读起来心平气和,虽然言论字里行间还缺乏深刻,但对评论的重视,已是晚报的一项重大突破。

二、 报道形式的改革

(一)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改版后的《辽沈晚报》丰富了其报道的传媒形式,包括新媒体、户外传媒及最新推出的辽沈二维码。这种传播平台和传播手段的分离更有利于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

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可避免,新媒体信息海量化、多媒体化、互动化、能大量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全面呈现新闻事实,具有很强的可看性。在这种情况下,《辽沈晚报》利用多媒体迅速发展的契机,在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之间展开深度融合和充分整合,三大数字化新媒体平台“辽沈北国网”、“都市新闻视屏联播网”、“辽沈二维码”与纸质主报之间形成有机联动,以立体合围的模式形成区域内的垄断性报道。

(二)版面设计趋向杂志化

视觉化是现在报纸的整体发展方向。而作为一张报纸的整体表现形式,具有直观性,能在一瞥中被读者所感知,可以说就是一张报纸的脸面。一排报纸放在报摊上,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报纸肯定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卖得好。读者对报纸风格的最初印象也是由版面风格所给予的。

版面的形式语言是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的手段,能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购买欲,版面设计与点睛的报头字体设计息息相关。从某种角度上说,报纸的竞争也是品读版面特色优势的竞争。营销时代,版面设计艺术作为报业品牌战略中的一环,版面风格的形成可以使报纸版面在整体上、长时间内与其他报纸区别开来,因而有可能培养读者对报纸的定读习惯,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2年《辽沈晚报》就设立了摄美部,它意味着在整个报纸里面开始建立起这样一个成体系的视觉分工,有了这样一个专业体系,才能谈得上贯彻视觉思维。

随着社会资讯的膨胀,信息开始堆积,报纸版面增多,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为了有效减轻阅读压力,帮助读者归类信息,辽沈晚报版面按内容分门别类进行设计、印刷,也就是分叠设计。分叠设计促进了报纸的精耕细作,注重个性。

报纸的视觉化应该说有一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受众的变化,受众渐渐倾向于直观的、感性的、跳跃式的、浏览式的阅读方式,读者更倾向于以形象化的方式接受信息。二是跨媒介的影响,电视与网络媒介的发展,推动了传统报纸的视觉化。

如今《辽沈晚报》有48个版,它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这么多的文字量我们即使花一整天也没有办法把它看完。实际上只在十几分钟就被人读完了,也就意味着美国版里平均分配的时间不到一分钟的,几十秒我们就翻过了一个版,今天的报纸受众阅读的语境不是过去深入认真的阅读,而是一种漫不经心的、选择性的、跳跃式的浏览状态下看报,报纸必须主动适应这种阅读状态。在这样一个报纸传播的目的、受众与语境的变化之中,采取视觉化的方式传递信息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三、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辽沈风格

《辽沈晚报》是一张立足沈阳、辐射全国的都市报,有着80多万的发行量和巨大的读者群。《辽沈晚报》风格的形成与地域特色影响的辽沈情怀有着密切的关联。沈阳有很多人都是当年闯关东来到这里的,关东人粗狂豪放、心地善良,这样的人文环境奠定了我们报纸的个性基础,设计从色彩到字体到阅读习惯,都与北方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而且沈阳,东北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域,也决定了风格的多样性。

《辽沈晚报》风格大气、厚重,就是大家常说的“浓眉大眼”,与南方报纸的小巧、精致差别很大,我们在视觉设计上更多的是追求的现代理念或意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的统一,这样最终所导致的就是这个辽沈晚报的视觉形象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基础,再以独特的视角统领全局,外在的形式与媒体的综合理念浑然一体,并有意识地摒弃自己只有优秀内容的一个好看的外表这样粗浅的定位。

《辽沈晚报》“责任媒体、服务民生”的办报特色宗旨倡导媒体的社会责任,倡导服务广大受众的本位精神,以“办一张政府和市民都满意的报纸”为目标,强大的社会影响力造就了在东北地区都市类报纸领跑的地位,现已向沈阳为主,辐射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等14个城市不容阶层的主流媒体努力。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沈阳人,我只愿看到《辽沈晚报》更美好的明天。(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腾礼.报纸策划引论:如果办出一份畅销报纸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孙玮 现代中国的大众写书——都市报得生成、发展与转折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 童兵 试论中国都市报得第二次创业 新闻记者 2005年第五期

[5] 何国平 论都市报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版面设计新闻编辑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报纸版面设计问题探讨
浅谈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浅谈户外大型展示牌的版面设计
论《云南日报》改版改革后的版面设计及其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