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课程意识的修炼须经“五关”

2016-04-08马希良

师道(人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五关教学计划教与学

马希良



教师课程意识的修炼须经“五关”

马希良

在《教学论》中一般界定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它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在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课程意识业已成为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性素养,每个教师养成应有的课程意识已经越来越成为课程管理者及实施者的共识,但教师的课程意识修炼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它要经过“五关”的倾心修炼。

第一关,教育哲学思想关修炼。教育哲学就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最主要特点是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在于教师在培育自己课程意识时不被无关的琐碎及表面化的纷繁复杂的各类课程存在现象所迷惑,从而成为课程实施的冷静而理性的实践者。由此可见,教育哲学学习主要是培养教师课程意识的教育哲学意识。

为此,一要深刻认识教育哲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它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体系:(一)以研究教育基本问题为主的教育哲学体系,以杜威为代表;(二)以研究教育流派为主的教育哲学体系,以当代美国教育哲学家G.F.尼勒为代表。二是在培育自己课程意识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作指导,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教育哲学论著中合理的东西,从体系到内容进行广泛的探索,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三要坚持扬弃原则。认真总结中外历史上,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研究新课改下课程教学论的新任务、新课题,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发挥教育哲学对课程教学论和课程实施的指导作用。

第二关,教学计划关的修炼。教学计划,又称之为课程计划,简而言之就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着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着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可以说教学计划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互相联系,共同反映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教学计划主要是培养教师课程意识的宏观意识。

为此,一是教师要养成学习研究课程计划的习惯意识,要为课程的源头活水开展寻觅与探索。二是要在课程实施中坚持教学计划为先的原则,始终将教学计划当成课程开展教学以及拓展的天。

第三关,课程标准关修炼。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最基本的就是要熟练理解、把握、应用课程标准。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教师课程意识的理念意识。

为此,一是教师要必须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熟悉相关课程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二是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思考课程标准的相关问题,比如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到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三是学习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特别是其中的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管理模式的改革(三级管理);教材管理改革;课程改革的行动策略。

第四关,教材关修炼。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音像带等等。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最基本的就是要熟练、理解、把握、应用教材。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教师课程意识的操作意识。

为此,一是教师要清楚教材的界定,比如教材也可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又可是泛指对人有教育作用的材料。二是教师要明确教材的分类,比如可分为文字教材,文字教材分主教材、导学教材和专题教材,也可分为音像教材(录像教材和录音教材)。三是教师要把握教材编写的基本知识,比如教材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组织),教材的编排方式(直线式排列、螺旋式排列、分支平行式、综合式)。四是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即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第五关,教与学素养关的修炼。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教程。割裂教与学的联系就会破坏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使其丧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课程意识最终的落实就依赖教与学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教与学主要是培养教师课程意识的内化意识。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外因与内因关系的哲学原理,上述四点都是教师意识养成的外因,而教与学则是教师课程意识养成的内因。只有通过课程这种内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使教师已有的课程意识转化为从事课程教学的生产力。

为此,一是教师要树立“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忠于课程,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课堂上,教师所传授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学识,而且代表着社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进行品德、人格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引导。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品格、道德修养,以国家所提倡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课程价值取向为执教的根本。二是教师要做课程实施的“布道者”。具体而言就是做好教与学中课程的引导者;做好教与学中课程的参与者;做好教与学中课程的促进者;做好教与学中课程的激励者。三是教师要有一专多能,多元的知识结构的素养储备。因为现代教师,如果只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也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拓展课程应有的深层次育人功能。四是教师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具体来说:(一)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辨证地对待学习资料。(二)启发学生加工制作答案,分析说明问题。(三)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在教与学行动中要深刻理解陶行知关于“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和“我们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生学”的主张,将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相济相生、相辅相成,达到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学记》所倡导的“教学相长”的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五关教学计划教与学
过好“五关”(节选)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读周恩来《过好“五关”》
攻坚克难“闯五关” 我国夏粮实现增产丰收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论把握好时政报道中的“五关”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