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管理

2016-04-08田川流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400030

艺术探索 2016年1期
关键词:艺术管理全球化

田川流(重庆大学 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30)



全球化与当代艺术管理

田川流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400030)

[摘要]伴随我国当代艺术活动的深刻变化与提升,艺术管理活动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一体化、高新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和进入、经济竞争与文化竞争同在等特征的影响下,呈现出文化的趋同性、文化的经济化、艺术的大众化、生活的审美化、艺术的奇观化、文化的竞争性等趋向。正是由于各种文化特征的辐射与影响,艺术管理显现出管理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贯通、管理目标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并行、管理视野与大众文化权益的一致、管理机制与多元运营模式的适应等现象。准确把握宏观艺术管理与微观艺术管理的链接,推进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均成为艺术管理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全球化;艺术管理;管理趋向;管理使命

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几十年来,全球化态势渗融于各个领域和学科,对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均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艺术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样离不开全球化这一背景,势必要在这一宏观语境中获得新的发展。

全球化成为影响世界及各国发展的重要态势,是人类世界在当代进步的突出表征。全球化态势进入艺术活动和艺术管理活动的范畴,是以对艺术活动的全方位进入和渗透为基本特征的。作为当代中国的艺术管理活动,已然与全球化态势产生了密切的关联。就其时代特征及其意义而言,它既是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文化及艺术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全球化语境下的客观产物。既要与全球化语境相连接,又要充分显现自身民族性特征,正是在这两个维度的长期磨合中,艺术管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得以不断深化。

伴随我国当代艺术活动的深刻变化与提升,艺术管理活动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艺术活动的当代发展与艺术管理研究及实践的不断深化,正是与这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相一致。

当代世界近二三十年来出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即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这是全球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活动,都毫无例外地受到这一特征的深刻影响和推进。艺术活动是如此,艺术管理活动也是如此。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是以20世纪二战之后出现的世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为基础的,而在90年代由世界贸易组织替代了关贸总协定,是这一组织功能和地位的提升,它使得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基本得以完成。几十年来,这一组织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推动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相互扶持,实力日渐增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飞跃,离不开对世界经济体的依赖。与之相适应,各种文化活动也大量渗融于经贸活动之中,成为世界经贸活动的重要构成。一方面,各种文化制品在经贸往来中的份额越来越大,成为其间不可忽视的因素,许多重要的经贸活动均有大量文化活动及其制品出现。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准及收入的提高,其文化需求及消费额持续增长。由于文化活动及其制品在经贸活动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文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的国家或地区,文化活动及其制品甚至已成为其经贸活动的主要部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正是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联的。

与经济一体化相伴随,当代世界也出现了显著的经济文化一体化特征。这一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更多文化活动及其产品的制作与流通以经济活动的模式实施运行,使得文化活动脱离了千百年来相对独立和单纯精神性因素的传统模式,形成了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不可分离的现象;人们日常的功能性需求正在不断地出现与文化融合的态势,物质的生产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一般物质性需求,同时又要兼顾其精神需求,其产品大量浸染了文化、艺术的色彩和意蕴,促使物质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获得大幅增长;由于文化含量的不断渗入,各类经济活动本身也深受文化影响,使原来并不具有文化含量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大量融入文化艺术的意蕴,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品质,促使经济活动在文化的引领下得以发展,即经济的文化化。基于上述形态的出现,当代世界风起云涌地出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意经济时代、新媒体时代等称谓,文化和艺术创意成为时代的新宠,体现出文化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与相互促动。

高新科技对文化的进入和影响,使得当代文化艺术活动具备了以往任何时期都不曾有的增值功能和辐射功能。从20世纪80年代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光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脱颖而出,以及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数字技术的成熟,现实与虚拟的时空交错改变着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更使全球化的特征得以凸显,标示着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特别是互联网地位与作用的全面增强,在全球引发了经济与文化的革命性变化,不仅全方位地带动社会各领域的创新,而且以其网络思维或互联网思维的极大优势,进一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已然成为社会生活最大的亮点,引导着人们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以互联网为龙头的各类科学和技术成果大大推进了相关文化艺术产品的制作、生产、传播与营销,改变与丰富了人们从事文化艺术创造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促使人们将科技思维、网络思维的因素融入当代艺术思维之中,丰富了艺术思维的容量和能量,提升了人们从事文化艺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经济竞争与文化竞争的同在,特别是文化的竞争,成为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趋向。人们在看到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与趋同态势的同时,又清醒地看到,不仅经济领域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和角逐,在文化方面,竞争也是无处不在。正是这种竞争与角逐,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文化方面,冲突更是明显,不仅体现于国际文化艺术的市场与交流之中,作为经济因素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且表现在一般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之中,更是显得互不相容;即使在一般审美意趣、民风民俗、思维习惯、价值认同等文化现象上,也存在不同的特色,差异与冲突无处不在。人们以强烈的民族与地域意识,努力显现着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使之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及民族意识的支撑点。文化的竞争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国际文化市场的争夺,文化话语权的占有,文化平台的扩展,传媒领域的强化,本国和地区文化主导权的掌控,等等。由此而产生的对文化艺术管理的基本战略和策略的制订与实施,也都具有自身的鲜明色彩,不仅在文化管理的战略与宏观管理理念方面,而且在微观的艺术管理操作层面,均表现出不同的样式和特色。

基于以上趋向,世界各国文化艺术活动以及产品的制作生产和传播流通,均呈现出突出的全球化特征。而在这些特征的影响和辐射下,更出现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趋同性。各国之间从来也没有像当下这样,文化的交融和传播如此迅捷、如此广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越来越便捷,认同度越来越高。即使在东西方文化的对峙中,冲突无时不在,但人们仍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和机会追求更多的理解与认同,求同存异的和谐化理念为更多人所接受。特别是在大众层面的认识和接受领域,呈现出更多相互理解与接近的态势。

文化的经济化。当代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运行的轨道,适应经济和市场的规律,呈现出鲜明的经济特色。人们普遍看到,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不仅是精神层面实现沟通的基础,同时,文化作为社会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构成,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一部分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来完成,而大部分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文化消费。即使作为政府重要职责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样需要在经济和市场的轨道上通过政府购买来实现。

艺术的大众化。不仅文化艺术制品须更多适应大众的心理需求,同时大众对文化的体验性、参与性、创造性的促进也越来越突出,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或产品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文化艺术活动逐渐成为大众精神栖息的家园。其间,适应大众需求的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开展及产品的制作,逐渐为更多艺术家和艺术管理者所关注,艺术的普及对于大众审美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的审美化。文化元素将大量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空间,都将出现审美文化的融入。在这一进程中,一些本来不具有审美含量的生活方式或社会活动将不断渗入审美的和文化的元素,一些审美含量较低的文化活动有待于提升到更高的审美领域,而更多已经具有审美因素的活动和生活现象会得到更多艺术熏染,提高其审美层次,社会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艺术化生活景象。

艺术的奇观化。科技因素及多元文化元素的大量融入,成为促使文化艺术活动产生奇观化的基础和条件。不仅大量文化艺术制品的奇观化效应让人们超越现实维度的阈限,进入奇异和梦幻般的时空,获得迥异的审美与娱乐化享受,而且在更多体验性、参与性的文化活动中,人们也能参与到一些富有奇观化特色的活动之中,获得新异的体验和满足。正是这种不同以往的视听奇观,让人们感受新的艺术活动方式对心灵的冲击与震撼。

文化的竞争性。在充满差异与冲突的背景下,基于利益的追求势必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表现在各个方面,既体现于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文化观念、文化实力的竞争,也体现于文化类别、文化样式、文化区域、文化圈、文化集聚区等方面的竞争,文化竞争的核心在于市场贸易额的占有、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以及文化实力的较量。文化竞争与政治、经济的竞争一样,既属于维护国家主权的范畴,也属于综合实力的较量。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这一冲突和竞争将与文化的融合同在,呈现出复杂和异样的景观。

正是在以上文化特征及活动趋向的辐射与影响下,渗透于艺术活动各个领域的艺术管理活动,不可避免地浸染上全球化特征的因素,促使人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事艺术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当代艺术管理也因此具有了显著的全球化特征,这是不同于以往时代文化艺术管理特点的根本所在,我国的艺术管理也不例外。纵观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管理活动,已然显现出鲜明的特征。

艺术管理运行与经济活动的贯通。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活动及其管理活动与经济活动关系十分密切,人们对艺术管理的研究,不能脱离经济因素的制约以及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形成对文化的极大影响,当代社会大部分文化活动,除却一些专事于宣传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活动,更多文化艺术的活动项目均要与经济活动相并行,甚至成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曾经属于单一文化的活动,也已与经济活动融合,如旅游中方兴未艾的旅游演艺,既属于演艺,又与旅游合为一体,成为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与此同时,大量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正渗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经济活动与物质生产对审美文化的倚重,以致出现经济的文化化,大量经济活动受到文化的陶冶与改造,文化品位提升,成为既是经济又是文化的形态,在满足人们实用与审美双重需求的同时,也将产生更大的经营性效益。

管理目标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并行。文化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既要繁荣创作,加快文化艺术的生产,充分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又要把握和引领社会文化艺术的方向,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与生产,不断提高人民大众审美文化的素质,还要加大文化与艺术产品的产业化生产规模与市场化经营,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基于文化艺术当代发展基本目标的要求,艺术管理应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目标与之相适应,无论何时也不能偏离。全球化理念的基本要旨,即在于将文化和艺术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到世界的高度,在全球性的文化发展中确立明确的目标,既要在世界范围的交流中不断吸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以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促进我国文化艺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更要通过文化的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艺术的软实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产生强劲的影响力,逐渐占有国际市场的较多份额,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将艺术管理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正是实现中国特色文化艺术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

管理视野与大众文化权益的一致。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活动更加重视大众的文化需求。在这一时代,文化艺术将实现更大范围的普及,人与人之间关于文化享受、文化消费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总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也在缩小。文化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得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们在文化需求、文化艺术的欣赏意趣、审美品味等方面不断接近,要求文化艺术的生产者、管理者须在文化生产和产品供给等方面适应人们的需要,满足不同品位、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艺术管理者更要尊重大众的文化权益,尊重大众文化创造的权利,鼓励人们打破对文化艺术创新的神秘感,不仅作文化艺术的欣赏者,而且作文化艺术创新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大量新颖的文化活动中实现更富有创意的审美体验。还要尊重大众选择文化的权利,让人民大众在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的态势下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管理者应对大众的文化接受承担起引领的重要职责,引导大众在积极和健康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审美趣味的满足与审美境界的提高,但同时又不应以灌输的方式将一些文化活动样式或产品强加于大众。

管理机制与多元运营模式的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艺术管理,不仅要求其管理机制要适应本国国情及其艺术活动的特色,同时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与市场的基本态势。基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不仅在文化的宏观管理理念和策略上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微观的企业或组织对文化艺术的项目运作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艺术管理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中,任何照搬他国模式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特别是在我国,历史形成的文化运行体制与机制,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做出科学的和符合国情的选择。科学的艺术管理机制的建设,既要遵从国际文化艺术运行的基本规则,又要凸显对本国文化主权及利益的保障;既要适应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贸易的不同特点,又要适应我国已经出现的多元的艺术运营模式。充分认识和正视当代文化与艺术多元和复杂的发展态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机制,是对当代艺术管理者的严峻要求和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管理研究与实践,又是与民族化和本土化密不可分的,正是在这一方面,体现出文化艺术活动及其管理与一般经济活动的不同之处。全球化并非意味着对世界其他国家艺术管理基本模式的遵从,而是在基于本国和民族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世界新特点、新态势的深刻理解和有效驾驭。

文化活动具有极为突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意识形态特性,文化艺术的生产传播与营销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有着显著差异,正是这些迥异的文化特性、精神诉求和审美意趣,使得文化艺术的服务、生产与营销均呈现出各自的色彩;还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同,社会管理机制的区别,以及大众文化素质和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实施文化及艺术管理中,切实针对我国自身的特点,而不是一味模仿西方的理念和模式。特别是在当代文化艺术活动日益频繁和快速增长、艺术样式不断创新的情势下,人们更是要以清醒的意识和科学的管理理念,既有对世界情势的适应和从容应对,更有对自身文化发展主动权的把握,以及对本国社会文化形态与大众文化心理的洞悉,做到艺术管理的科学化、当代化和国际化。

宏观艺术管理与微观艺术管理格局的形成,促使人们对艺术管理的理念确立科学的认知。在艺术管理的纵向系统上,既要理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文化艺术活动实施管理的基本理念与策略,又要改进各类艺术生产与服务机构或企业运营管理的模式与方式,还应在不同层次的艺术管理活动之间实现有效的的链接;在艺术管理的横向架构上,文化艺术活动既要服务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需求,满足大众基本的文化需求,又要与市场生产和运营相一致,努力发展文化产业,还要关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实施科学的保护与利用;在艺术生产体制的管理上,既要注重国有文化体制下的艺术活动与生产,又要努力发展与市场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的结构形态;在艺术活动及创作样式上,既要突出当代的民族的和时尚的文化特色,又要保持浓郁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风格;在艺术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既要倡导依法治文,又要注重经济的和市场的管理,同时也要科学地实施意识形态的引领和行政的管理。

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与世界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共同趋向。一方面,努力使我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认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采用适合我国乃至不同地区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基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独具特色。在当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同时继续实施改革开放。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而在更广泛的领域,则鼓励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以及外资的进入,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实施多元的或混合体制的结构,使之形成更强盛的艺术生产力。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存在东西部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平衡,这一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将得以凸显。依据各自的特色,采取适宜的策略,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理念。有的地区适宜于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的拓展和利用,有的地区更应注重时尚的高科技的文化创意和生产。对不同区域艺术管理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应有所区别,坚持差异化管理,采用因地制宜的管理举措。

公共文化服务水准的提升,将使人民大众得到丰富的艺术享受和文化陶冶。由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与体制尚在建设和不断完善之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首先,政府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理应在文化艺术创新、资源配置及投融资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不应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使命,不仅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各类国有或民营文化艺术事业和企业机构均对公共文化服务负有重要的责任,理应在承担文化服务活动以及积极配合政府购买文化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即使一些非文化类社会企业,也应通过捐助、合资等对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产业转型,引导更多企业在文化艺术创新领域发挥作用,更是当下的潮流。在公共文化领域,还应研究和借鉴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做法,在全民创业和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和长效的公共服务机制。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点,很难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还需基于我国的特点,探索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机制。

促使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科学管理的轨道。在当代,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重心之一,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使命纳入文化艺术管理的范畴,当会有利于这一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整体艺术管理体制的框架下,这样做也是十分合理的。特别是在当下,文化艺术元素渗融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成为其核心元素,对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是采用有效的方式、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事实表明,离开科学的运作及管理,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易于走向偏斜,导致非理性的开发、不正当的商业化运营等弊端丛生。而在对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利用中,更需要以科学管理的模式与方式,促使各类文化遗产和非遗样式在积极掌控与有效推进中,获得新的生命,并能融入当代文化建设中,成为艺术创新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元素。

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管理水准的全面提升,不仅是对艺术管理的实际运作者的要求,也是对众多艺术管理学研究者的要求。面对风云变幻的全球化态势,我们应以高度的自觉意识和科学理念,对相关方面更多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加以深入探讨,既要植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要适应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的特点及变化,准确地把握我国艺术管理理论研究及艺术管理实践的科学方向。这既是推进我国艺术管理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艺术管理学科与专业,培养更多优质艺术管理人才的历史要求。

(责任编辑、校对:徐珊珊)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 Arts Management

Tian Chuanliu

[Abstracts] Arts management shows distinct dynamic features as the artistic activities flourish. In the backdrop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hi- tech influence, coexistence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petition, the tendency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cultural economization, arts popularization, life aestheticization, arts defamiliarization and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develops. The impact of various cultural phenomena results in fusion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arts management, parallelism of management goal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consistence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 and cultural responsibilities, adaptation of managerial mechanism to diversified operation mode. The main aims of cultural management include bridging micro and macro cultural management, facilit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upgradi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Globalization; Arts management; Management Tendency; Management Aims

[作者简介]田川流(1953~),男,山东泰安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管理。

[收稿时间]2015- 11- 08

[文章编号]1003- 3653(2016)01- 0095- 05

DOI:10.13574/j.cnki.artsexp.2016.01.014

[中图分类号]J0- 0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艺术管理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
浅谈严肃音乐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推广
从日本的艺术管理看艺术管理的民众化
论艺术管理中的文化资源
周星 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
高师音乐专业《艺术管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