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内在逻辑应向学生认知适当妥协
——“用字母表示数”案例研究

2016-04-08王昌胜刘玉华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条腿张嘴

◇王昌胜 刘玉华

知识内在逻辑应向学生认知适当妥协
——“用字母表示数”案例研究

◇王昌胜 刘玉华

第一次案例尝试

第一次是按照北师大版第三版教材(当时没有第四版教材,下同)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上过课之后,大家觉得课堂难以把握:一会儿表示青蛙(规律),一会儿跳到年龄关系(变量),一会儿又回到表示运算律 (规律),感觉层次不清晰,随意性较大……

虽然第一次试教是以促进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为主线,但由于情境转换多,且对各个情境之间的目的和逻辑难以把握,老师们总觉得别扭。

但从第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中,我们进行反思和分析,有以下思考。

(一)前测中的启示。

为了解学生情况,我们进行了前测,有分析价值的案例如下所示:

前测题目是填写青蛙歌并尝试用一句话表示出来。

学生作品:前面的具体数值都能填写正确,但最后的概括五花八门。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①(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无数)只眼睛(无数)条腿。

②(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很多)只眼睛(很多)条腿。

作品分析:因为不知道如何用简洁的方式表达,60%以上的学生采取文字表达的方式。文字表达不便于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如“(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很多)只眼睛(很多)条腿”的答案,但可以看出中间有关于数量关系的思考。我们对该生进行访谈并追问,他说:“我心里清楚,但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看来学生有懵懂的要表达数量关系的意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此时,有必要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尽量减少表达方式的干扰。

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提醒,鼓励学生尝试用字母来表示一些数,部分学生做了改进,如下所示:

①(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②(a)只青蛙(b)张嘴,(a)只眼睛(a)条腿。

③(n)只青蛙(n)张嘴,(n+n)只眼睛(n×4)条腿。

作品分析:即使在必要的提示之后,能准确表达出数量关系的仅占18.6%。不过对于还没有接触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情况是正常的。学生头脑中的干扰因素很多,如:用字母怎么表示?a真的是一个数吗?n×4怎么是一个数?以前都是确定的一个数,现在这个不确定,心里很不踏实。

教学改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让学生多说一会儿儿歌。

看似这样的儿歌没有多大作用,但实际上在说这些“绕口令”的时候,其实是在强化他们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每说一句,理解就加深一次。随着对数量关系理解的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也是有帮助的。

(二)教学后的反思与启示。

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三个版本的教材,均采用了多样化的素材来教学,有的用年龄关系,有的用运算公式,有的用面积公式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北师大版教材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用到了“青蛙歌”(人教版和苏教版没用),并发问:“你能用一句话将这首儿歌说完吗?”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孩子对呈现出来的答案心存疑虑:“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真的就说完了吗?为什么要说完?a只还是不知道有多少只,这不等于没有说吗?字母表示数有什么用?

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在逻辑顺序,查阅文献后得知:用文字代表数的思想内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识意义下的使用符号、文字来代表事物。如代表名字(如中文名、英文名),代表某人(如“甲”),代表一部分事物(如老师),代表某一规律 (如运算规律),泛指自然数(如用b表示青蛙只数)。这一类描述对象是已知的对象或规律,目的是为了使表示更加简单、方便、好用。另一类是代表一个特定的未知数。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为了寻求未知数的值,我们称之为方程思想方法。这一过程中,对象是未知的、特定的数。

于是,我们将第二次的教学流程设计为:用字母表示任意数、一类数、自然数,最后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未知数。尽量减少情境转换,而是发挥每个情境的作用,将其价值用足。

第二次案例尝试

根据以上的认识,并参考张奠宙、刘加霞老师的研究和李培芳、李维中、毕波等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重新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体会代数思维。

师:老师心中想了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老师,是哪个数?

师:我不作任何提示,请把我心中想的这个数表示出来。

生:可以用任何一个字母表示,如字母a。

生:很多公式也可以这样表示,如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等。

……

师:我们不知道的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如用字母x等。这个x可以表示多少呢?

生 :100、1000、10000、0都可以。

生:可以表示任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用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

师:现在老师心中想到了一个人的年龄,用字母x表示。这个x可以表示任意数吗?

生:不行。要根据实际情况表示年龄,年龄不是无限大的,应该有一定的范围,如1000岁、10000岁就不可能。

生:人的年龄一般在100岁以内。

生:年龄每年都是变化的,今年11岁,明年就是12岁了。

师:如果x代表我们班某个同学的年龄,x的范围是什么呢?

生:四年级的年龄一般是9岁或者10岁。

师:(小结)一般来说,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但在具体问题中,可能有不同限制,是一定范围内的数或特定的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由任意数发展到范围数和特定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师:小明x岁,再来一个小红,怎么表示小红的年龄?

生:用 y。

师:如果知道小红比小明大3岁,如何表示小红的年龄?

生:(x+3)岁。

师:你认为用(x+3)与 y 表示小红年龄,哪个好?

生1:用 y比较好,可以代表任何数。(x+3)不知道到底是x还是3。

生 2:用 y 比较好,(x+3)比较复杂。

生 3:我觉得用(x+3)好一些。因为如果知道小明的年龄了,而只需要“+3”就可以知道小红的年龄了。

生4:我同意生3的意见,因为如果用y,就不知道谁大谁小,更不可能知道小红比小明大3岁,(x+3)就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年龄关系了。

师:(x+3)可以表示多少?是任意一个数吗?

生1:不是,因为前面是 x,“+3”后就是比x大3了。

生2:我觉得是任意的,因为x是任意一个数,所以(x+3)也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例如如果 x 是 9,那么(x+3)就是 12;如果 x 是 10,那么(x+3)就是 13了。

设计意图:尝试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其实也是让学生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抽象过程。

师:想一想,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生:年龄在变,但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变。

师:不变的是岁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量关系。

师:又来了一个人小华,他的岁数是2x。谁明白2x表示什么意思?

生:就是 2个 x,表示小华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2倍。

师:2x 确实表示“2×x”。 数字和字母相乘,一般将数字写在前面,中间的乘号去掉。

师:(板书:x x+3 2x)判断一下,三人中谁的年龄最大?

小组交流后汇报,不同范畴有不同情况:小明最小,小红和小华都比小明大;当x<3时,x+3最大;当x=3时,x+3和2x一样大;当x>3时,2x最大。

师:谁的年龄最大呀?

生:不可能小明最大。有时候小红最大,有时候小华最大。

设计意图:体会意义的同时,也为解方程打下基础。教学时,发现还是有一些难度,可以充分举例后再概括。

(二)发展符号意识。

1.独立创造。

师:请写出连续的三个自然数。

生:很多,如 2、3、4。

生:可以是 a、b、c。

生:x+1、x+2、x+3。

2.交流辨析。

师:哪种表示方法比较好?

讨论后学生达成共识:“x+1、x+2、x+3”这种方法比较好。因为能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表示关系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3.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 )只眼睛( )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青蛙3张嘴,( )只眼睛( )条腿。

4只青蛙4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生: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生: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师:想一想青蛙嘴的张数与眼睛、腿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生:眼睛的只数是嘴的张数的2倍。

生:腿的条数是嘴的张数的4倍。

生:我想应该是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学生在同伴的相互提醒中调整,理解了青蛙嘴的张数与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又让学生尝试填写下面两个儿歌,并进行交流。

①小狗歌:n只小狗(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②同学歌:n个同学(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设计意图: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必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三)体会代数价值。

1.体会“字母可以表示计算公式”。

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运算律等。

设计意图:丰富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

2.体会同一符号的多重意义。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a,那么正方形的周长是4a。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4a?

一个文具盒a元,4个文具盒多少元?

一张桌子4条腿,a张桌子多少条腿?

……

师:怎么都是4a?4a还可以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代数价值。

课后分析及反思

一方面,设计的任务基本完成,从课堂表现看,学生课堂上的分析、认识较为到位。而且运用一个年龄的情境将之串联起来,基本实现了引导学生逐步抽象的过程,达到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的目的。

另一方面,基本遵循了用字母表示任意数、范围数到特定数的历程,老师们觉得顺手了,不再为情境的频繁转换而感觉难以掌控了。

但也出现了我们未预料到的问题。

第二次的案例尝试虽然老师觉得顺手了,但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没有多大变化,甚至感觉学生练习中的表现还不如第一次教学。

如有个别学生对于转换情境之后的用字母表示数表现得不坚定,这可能与案例过多依靠描述年龄这个素材,没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素材促进理解有关。但学生经提醒后马上可以矫正,这说明虽然学生对用字母表示任意数、范围数、特定数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丰富的素材、多样的情境对促进学生多角度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非常关键。这也让我们反思之前的设计:一味追求知识的内在逻辑,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当我们深入分析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后,觉得新教材在这方面的改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新教材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利用一个素材贯穿始终,以青蛙歌为线索,侧重于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逐步由浅到深地安排活动,关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展开教学;第二课时引进面积和运算公式,丰富学生的感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

猜你喜欢

用字母表示数条腿张嘴
不会算账的蝉
一张嘴 六个人
说蛤蟆
按属性分类
鸡兔同笼
我变成了一百张嘴的怪物
感知体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我多了一张嘴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画图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