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下而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讨

2016-04-08

山西建筑 2016年14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行为环境

张 玲  单 欣  岳 艳

(1.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6; 2.青岛新都市设计集团,山东 青岛 266000; 3.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42)



“自下而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讨

张 玲1单 欣2岳 艳3

(1.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山东 青岛266106;2.青岛新都市设计集团,山东 青岛266000;3.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266042)

摘要:基于“环境—行为”理论,明确了“自下而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并结合案例,从可达性、标志性及公共性三方面,探讨了“自下而上”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点,以期为“自上而下”的静态设计提供理论补充。

关键词:公共空间,自下而上,环境,行为

0引言

扬·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提到,更慢速的交通、长时间的户外逗留、更长时间的逗留意味着充满活力的城市。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公众所使用的外部空间,是公共行为的主要载体。受人欢迎的城市必须由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市空间来加强公共生活。然而,近年来,公共空间的运行多为以“自上而下”模式为导向的政府包办行为,多沦为维护城市形象和展现政绩的工具。真正具有场所精神的、为“人”设计的公共空间明显缺失。

因此,首先应重视的是人的行为需求,笔者将人的“环境—行为”研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结合在一起,以“人”为起点,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再反馈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运行中,无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将有可能进行改进,对已有的公共空间进行优化。

1理论基础——“环境—行为”研究

人的行为特征可以反映出其对环境特指的要求,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和尺度的公共空间常常带给人愉悦。“环境—行为”研究以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最终达到设计者了解人的需求,“以人为本”地进行设计。它已逐渐成为研究当今公共空间的重要基础理论。本文将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环境—行为”理论总结如下。

1.1领域感与私密性

领域感,对于环境中的人来讲,即是一种在心理上不被打扰的安全感。未经设计的空间是无意义的空间,人们通常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营造安全感和领域感(见图1)。

私密性处于格式塔心理学最底层,是人的基本需要。私密是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其得以满足的程度能促进其他心理需求的发生。

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领域感和相对私密性的空间,即具限定性的积极空间的提供会增强其空间吸引力(如图2所示)。

1.2活动的正负效应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理论“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有连锁效应。较高质量的空间易于人们停留、观看、游玩等活动的发生,进而引发相应的社会性活动,促进人与人的交往,引发正面效应。而不理想的空间质量则只能使人的活动停留在必要性的层面,这必然导致公共活动的迅速减少,使空间丧失活力,引发负面效应。

1.3边界效应

“边界效应”理论表明,人毫不吝啬地倾向于停留在的边界区域,可暴露自己的开敞地带是最后的选择。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中总结:“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富有生气。”邻里们多在车库入口处、小区入口处、中心绿地边缘话家长里短;人们喜欢在广场的台阶上、绿地和树林的边缘逗留、交谈和休憩。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创造多样的边界及有倚靠的空间必将诱导丰富的公共生活。如意大利锡耶纳广场周边的一圈柱子就成为了游客绝佳的驻足欣赏的场所。

1.4步行心理学

1)舒适。不拥挤而安全的环境能使人放松,能鼓励人们步行并且有关注景致的想法。

2)适宜的步行距离。环境设计要素的变化会使人“可接受的步行距离”发生相应的改变。扬·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提到,“感知距离由实际步行距离和步行环境的质量共同决定”,它可能小于或大于“实际距离”。“自下而上”形成的中世纪城市通过形态多变的山墙和蜿蜒曲折的街道营造丰富多变的视觉序列,令人因心情愉悦而忘记疲惫。

3)遵从人的行为习惯。作为设计师应该认识到,把人的需求置于第一位的路径设计才能和人的行为之间相辅相成、和谐对话。

4)令人感到自由的步行空间。步行空间设计首先要消除一切步行障碍,保证步行活动的连续性。根据人类行走的经验,高差是非常大的障碍,与登高相比,人们更倾向于去走长距离的平路。因此应尽量使用斜坡而非台阶,或者是上升高度时,采用错落的方式,配以景观,缓解焦虑。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不仅要从步行空间的功能性和自身专业知识的角度去认知问题,更要力求与“人”交流,结合人的步行心理需求,营造令人舒适、景观丰富有趣、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的优质步行环境。

2“自下而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自上而下”是指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人的主观作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统治阶级的理想模式来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无疑需要规划设计、政策控制和理论研究支持,无序的生长将导致混乱,无法形成空间系列,效率低下。但如果空间设计过分依赖政策文件、理论层面的结论和规划文件,忽视动态的“人性化维度”,则无法形成高品质公共空间,无法创造安全、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本文以“环境—行为”研究为导向分析“自下而上”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点,以期作为“自上而下”模式的补充。

3“自下而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3.1步行优先——可达性

“可达性”是公共空间资源布局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城市公共空间应优先考虑大多数人的安全和交通方式。人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选择没有机动车交通的街道和公共场所。如芝加哥为保证沿密西根湖的滨水公共空间的“可达性”,铁路、快速路、主要步行系统均立体交叉,确保步行系统的便捷性,同时,提高了滨水区域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见图3)。同时,步行空间尺度的掌握应兼顾人的“步行心理”,应力求使人不受阻碍和推搡地自由行走,并避免过长平直枯燥的行进路线。

3.2提高心理凝聚力——标志性

视觉感强烈的空间设计会带给人新鲜有趣味的心理效应,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活动的正面效应,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空间的体验中。为延续城市的记忆,青岛五四广场以形象鲜明且具强烈可识别性的“五月的风”为主题雕塑,营造了强烈的空间心理凝聚力(见图4)。

3.3体现人文关怀——公共性

金经元曾提到“环境建设的‘橱窗意识’和‘家园意识’”。体现“橱窗意识”的公共空间脱离了公共生活,自然是“自上而下”的产物,在其运行的各阶段都缺失了公众的参与,不具备“公共性”。为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可做如下努力:

1)研究人的空间行为特征,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

对人的行为规律的研究是做好公共空间设计的前提。要深入研究特定地域、特定气候、特定时间条件下各类人群的行为需求和活动规律,分析、总结和归纳人群的多样性活动需求的特点、类别和主次,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北京西单文化休闲广场结合其在城市中的位置在对使用者进行了充分调研后,确立了广场功能应是为过路者提供足够多样的休闲和小憩的场所,为多层次空间限定手法的使用提供依据(见图5)。

2)以人的尺度作为设计的准则,营造充满亲切感和人情趣味的空间形式。

这种尺度包括令人感到舒适的步行距离、给人以场所感的空间比例。贴近人、小而精致的空间往往使人感到安全、舒适和富有人情味。青岛老舍公园,因其贴近人的尺度、符合人的多样需求、可达性强等特点受到青岛市民的广泛喜爱。济南泉城广场不得不化整为零,将广场自西向东划分为主题不同的十余部分,同时配以符合人的尺度的景观设施,以解决其长宽比例较大的问题。

3)自觉提升设计中的公众参与。

第一,可对可能的使用者的期望和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打造一个优质的公共空间打下基础;第二,可增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维护空间的责任感。如芝加哥的埃利奥特·唐纳利青年中心公园在改造中推行了实质性的公众参与,大大提升了空间品质,并增强了使用的归属感。

4结语

近年来我国和城市政府多次在重要的报告中提到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国务院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推广街区制,这将为公共生活释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这更说明,人文活动是城市的精髓。城市公共空间为人所使用的本质决定了其设计不应是一个以“自上而下”模式主导的过程。以“环境—行为”研究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模式有利于营造空间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激发公共空间的生机与活力,使整个城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李翊,傅诚.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华中建筑,2010(7):70-72.

[4]金经元.环境建设的“政绩”和民心.城市规划,2002,26(1):31-35.

[5]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规划学刊,2006(5):9-12.

[6]孟晖.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社会参与行为的现状和提升策略.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89-193.

[7]单欣,李兵营,徐琳.扬·盖尔PSPL方法在青岛案例中的应用.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5,36(5):30-35.

[8]赵景伟,岳艳,祁丽艳,等.城市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14-0006-03

收稿日期:2016-03-05

作者简介:张玲(1982- ),女,讲师;单欣(1979- ),女,工程师;岳艳(1979- ),女,讲师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行为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