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健习俗四季谈

2016-04-08霍寿喜

志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消寒茱萸艾叶

·霍寿喜/文



保健习俗四季谈

·霍寿喜/文

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四季分明。每个季节甚至每个节气都有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其中,许多习俗在具有鲜明气候特色的同时,也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这些与四季气候相适应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保健手段。

冬季的代表节气是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以北的地区白昼最短,夜最长,并以这一天为分水岭,白天逐渐增长,黑夜逐渐变短,直至第二年的夏至。

有关冬至的习俗很多,比如流传至今的祭祖习俗,是中国“孝文化”的一个隆重反映。冬至的很多习俗都与气候和保健有关。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饮食和文化中的抗寒,自然成为冬至习俗的一个主题。

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而在江浙一代,则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此外,吃汤圆作为一种冬至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和“圆满”。

饺子也好,馄饨也罢,抑或是汤圆,都是进口的热食。这些热食的缺点是如果吃得太快,有可能烫破嘴唇、口腔壁,舌头也容易起泡;优点则是能暖和身体,抵御严寒。当然,抗寒的最优食品还是肉类。所以在高寒地区,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此,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也是为了御寒和养生。也因此,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古人认为酒也能消寒,所以冬至后,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意。当然,酒能消寒,并没有被现代科学认可。古人的自主科学意识有很多不足,消寒保健常常表现为一种精神的期盼,甚至渐渐演化为一种气候文化习俗。比如明代出现的“画九”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枚,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9天4句,共36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高雅的历史“大事记”。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很多时候是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当然是繁体),双构成幅后,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填写的方法类似现在小学生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蘸墨汁,均匀涂满。每天涂一笔,9天涂一字,9字涂完正好81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涂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粗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画九也好,写九也罢,是文化习俗,也是气候习俗——至少都蕴含着古人对温暖天气的一种期待。

冬至之后气候、物候如何?如何进行保健?流传各地的“九九歌”会给出满意的答案。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这些“九九歌”自然也有一些差异。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此时天气才最冷:“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垫”时节,水稻种植地区已开始忙春耕了,所以“九九再一九,耕牛遍地走。”
清明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清明时节,晴空碧净,鸟语花香,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中国多数地区都有“阳春三月放风筝”的习俗,因为此时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不冷不热,又多偏东风和偏南风,这样,即使在太阳最刺眼的下午,放风筝时因背对太阳,视线也不会受干扰。另外,春季有较稳定的上升气流,水平方向风力又不是很大,风筝很容易升空,也易被人操纵。
春天放风筝的习俗,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从而获得消除冬日气血积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近年来,国内外有些医院和疗养院采用“风筝疗法”治疗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小儿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的疗效。
中国传统“三大节”之一的端午节,一般都出现在每年阳历5月下旬以后,此时正是气候意义上的夏季的开始,日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0℃左右,日照还不太强烈,气象条件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而端午习俗中的“插悬艾叶”则有利于驱除传染病菌。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所以古人誉称艾叶为“艾虎”。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艾叶对多种细菌都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同时还能增强人体网关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达到驱毒防病的目的,所以古代仕官人家还常常有这样的习俗:在“艾叶香满堂”的端午午时,用生朱书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尽”的诗句。

涂洒雄黄酒也是端午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同时在小孩的耳、鼻、额头上也涂上一些,可以起到避毒的作用。按照气候规律,端午前后,中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此时不仅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也较大,风速则较小,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份,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但只可外用,不可内服。

端午前后高温高湿的天气,对人体皮肤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皮肤必须大量地排汗,而汗液却很难蒸发到空气中去。因此人体表皮角质层的含水量就较高,痱子、手足癣、大皱褶湿烂等皮肤病便应运而生。在我国壮族地区,每逢端午节,人们纷纷上山采药,然后再煮药水洗澡,这一习俗当然有利于人体皮肤的保健。

重阳节是老年节,也是秋天的标志。

登高是古代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九九重阳正值深秋,此时天高云淡,风轻气爽,丹桂飘香,红叶似火。宜人的气候,多彩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难怪诗仙李白在重阳登高时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按照气候规律,我国秋季多半受高气压天气系统控制,虽然气压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但因为山脚气压基数较高,所以登山时气压的降低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包括那些对低气压敏感的病症)。相反,随着高度在一定范围内的上升,大气中的氢离子和被称作“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加之气压降低,能促进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佩戴茱萸是古人过重阳节的又一风俗。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写到了这种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其根、茎、叶、子均可入药,其药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可治腹痛、吐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病症,魏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有此水者无瘟病。”周处在《风土记》里也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见,重阳之日佩戴茱萸对健康是有益处的,尤其在登高时,茱萸还起到了驱赶小虫叮咬的作用。

重阳欣赏菊花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对人体健康的更有益处。据文献记载,中国自汉代就有这样的习俗,《续晋阳秋》曰:“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欣赏菊花,不仅使人的眼、鼻得到了享受,对人体健康也有直接的好处。古人说“闻花香,免服药”,具体到菊花,由于其中含有菊花环酮、龙脑等挥发性香物,因而人闻之可辅治头痛、头晕、视觉模糊等症。至于菊花酒,由于“服之轻身耐老”(《神农本草经》),对健康就更为有益了。

猜你喜欢

消寒茱萸艾叶
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佳节话艾叶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重阳节
——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怀念一枝茱萸
九九消寒图
十一月节令行乐之消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文苑流芳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