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芜申运河的前世——中江水道

2016-04-08胡毓骅

志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芜湖太湖航道

·胡毓骅/文



芜申运河的前世——中江水道

·胡毓骅/文

芜申运河芜湖主城区段

芜申运河是安徽省“两干三支”高等级航道网的组成部分。“两干三支”即:长江、淮河两大干流航道和芜申运河、合裕线、沙颍河三条支流航道。芜申运河是一条需要整治的河流,它的前世是中江。“中江”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地名之一,最早出现在《禹贡·导江》:“东为中江入海”。“中江”在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是标注在芜湖至太湖之间的水道,由现在的青弋江、水阳江、固城湖、荆溪等天然水道和胥溪这条人工河流组成。

“大禹导中江”典故的由来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部落首领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专门研究水患问题,并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的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这样治水不但围堵不了洪水,反而使洪水越涨越高,最后堤坝频频被洪水冲垮。唐尧死后,虞舜继为部落首领。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的推荐,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欣然领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结婚后四天就开始工作,在外工作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改变了以前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采用疏导的策略。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导九川”中有一条“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此段文字的白话译文即是:从汶山(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往东流,另外分出一条支流,就是沱江,又往东接着施工,到达了醴水,过了九江,就到达了东陵,再向东又斜流往北,就汇成彭蠡泽,再往东流就是中江,然后流入海中。据《汉书·地理志》丹阳郡芜湖县记载,“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江苏宜兴)入海”,即指芜湖之东经江苏高淳、东坝、溧阳至宜兴通太湖一水。这也是史籍中,有关“大禹导中江”典故的来历。为了纪念大禹,芜湖人在青弋江南岸建立禹王宫,记刻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现在禹王宫已不存在,但在芜湖弋江区境内还有一条以禹王宫命名的道路,记录了“大禹导中江”的这段历史。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我国古代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很多,传说虽有夸大和神化成分,然而基本史实却是存在的。上古时代,世界各地均有水患,这在古典文献和《圣经》中均有记载。治水方案,一是堵,二是导。鲧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了,禹用“导”的办法结果治水成功。由“堵”洪水,到“导”洪水,这是中华民族一项伟大的发明与创造。

胥溪——世界上最早的运河

春秋时期,位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吴国逐渐强大起来,欲争霸中原。然而吴国要北上争霸,最大的障碍是位于江淮之间的楚国。吴楚交兵的战场,主要是在江淮之间。吴国进攻楚国所需的粮食和作战物资必须通过长江由水路运输,先从吴国国都(今苏州)向北行,然后进入长江,但当时沿长江航行的航线尚未开发,加之长江在今镇江以东处,江面辽阔,风浪特大,一般情况下很少采用这一航线。如果有一条从吴国国都直接西航的水上通道,粮食和作战物资的运输问题便可顺利得到解决。为此目的,吴王阖闾决定派大臣伍子胥开凿一条运河。

公元前511年,伍子胥征集了大批民夫,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的条件,开凿了中江上关键河段胥溪,打通从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起,过太湖,经宜兴、高淳,穿固城湖,到芜湖入长江的水道。后人因运河为伍子胥所开凿,将此运河称为“胥溪”,也称“胥河”。清代光绪年间修撰的《高淳县志》记载道:“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即伍子胥)开之,以通粮道。”

胥溪这条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比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前486)早25年,比欧洲最早的运河——果达运河(瑞典于1832年挖成)早了2340多年。

中江——古代南北交通重要通道

中江是中国古代由中原到长三角腹地(太湖流域)的重要通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最后一次南巡,至钱塘、临浙江就是通过中江到达浙江的。中江上的胥溪的开凿不仅具有军事意义,而且也极大地便利了吴国与江南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据考证,汉代闻名全国的丹阳铜主要产于今天皖南的南陵、铜陵、繁昌、青阳、贵池等地。考古工作者在上述地区发现大批古铜矿采冶遗址,仅南陵就发现多处,还发现多座矿石焙烧窑、炼铜炉和大量废矿渣。上述地区在汉代隶属丹阳郡,春秋时期均在吴国的管辖内。古人即在当地开采冶炼,将所冶炼的粗铜运至吴都或者其他地方铸造器物。运输方式很可能是由水路或陆路运至芜湖,然后由芜湖通过中江运至姑苏。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南朝宋人刘穆曾云:“船从义兴通江至芜湖。”义兴即今之宜兴,由此乘船逆荆溪而上,穿过胥溪运河可以直通芜湖。唐代大诗人李白《赠从弟昭宣州长史》:“宗英佐雄郡,水陆相控带;长川割中流,千里泻吴会。”唐宣州治即今之宣城市,自此顺水阳江而下,北入固城湖,东转经胥溪河及荆溪入太湖,可以直抵吴会苏州城下。《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也曾经从苏州经中江至芜湖入长江去广东贩丝绸。清朝政府还曾因南京为太平军所占无法过境,而从芜湖入中江向苏州运送军粮。

在隋代大运河开凿之前,中原地区通往太湖流域的交通干线有两条:一条是由洛阳经成皋、荥阳至陈留,沿着战国时魏国所开凿的鸿沟南下,由颍水入淮河,逾淮由淝水、巢湖经濡须口抵长江,然后由芜湖经中江(胥溪)进入太湖地区,人们称这一条通道为西线。另一条即由济渎经定陶出荷水,由泗水入淮河,经邗沟抵广陵(今扬州)后入长江,然后进入太湖流域,人们习惯称之为东线。东西两线之间,由于西线在便捷及航运的自然条件方面都优于东线,因此隋唐以前往返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江淮、太湖流域之间的人们,更喜欢西线。东汉建安十四年(209)曹操治水军,由涡(水)入淮,出淝水军合肥,并于芍陂屯田;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征讨孙吴,进军濡须口;黄初五年(224)曹魏水军南下,均由涡(水)入淮,走的都是西线。另外,从史书关于长江以南地区称谓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东、西两线在古代南北水运中的地位。长江在芜湖至南京段是南北流向,两岸分东西;而长江在南京以下河段,是西东流向,两岸分南北。由于隋代大运河开通前,南北水运以西线为主,在芜湖附近过江,所以“江东”一词常见于隋唐以前的史籍;而“江南”一词则多见于隋唐以后的记载。“东”和“南”二字的交换,表明不同时期南北水路主干线的转移。

不过西线的关键是今合肥与寿县之间的江淮低山丘陵,该处是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西起大别山,逶迤东延至洪泽湖南部。发源于这片低山丘陵的河流较多,向北方流入淮河的有东淝河(史称淝水)、淠河、洛河、池河等;向南流入长江的河流有南淝河(史称施水)、丰乐河、杭埠河、滁河等。其中东淝河(淝水)和南淝河(施水),同源于江淮低山丘陵的海拔50—100米的将军岭。两河自发源地北流10千米以后,分为流向各异的东淝河(淝水)和南淝河(施水)。两河之间人工开凿了巢淝运河(又称江淮运河),附近的芍陂是这条江淮交通线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它的蓄水作用,调节水位,有利于船只航行。尽管历史资料对于江淮运河的开凿缺乏明确的记载,但是从淝水和施水二水发源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史料所载这条航道的繁华情况分析,不难推断,在将军岭一带曾开凿过人工运河。江淮运河沟通了江淮之间的联系,使西线成为中原到江南的一条便捷的交通要道。

中江对圩田开发的影响

中江上的胥溪段开通与堵塞对古丹阳湖和古太湖圩田开发有着一定的影响。胥溪是太湖最大的水源之一。从海拔和汛期水位的平均值来看,高淳固城湖底海拔5米,湖阳附近(湖区)海拔5.4米,东坝西侧6.774米;汛期的水位芜湖是10.25米,高淳固城湖是10.09米,东坝西侧是9.90米。由于东坝附近其地居高,每当汛期,长江与固城、石臼、丹阳诸湖泛涨,如无五堰、东坝阻隔,涛涛洪浪,势必由胥溪一泻而东,直接造成对太湖流域的严重威胁。高淳县的东部是丹阳湖流域和太湖流域的分水岭,分水岭上的胥溪运河开通后,在客观上促进了丹阳湖区的围垦。据《太平府志》记载:“自有胥溪,三湖东归震泽(太湖),民始得平土,稍稍垦湖为业,宋时烟火最盛”。值得注意的是在运河的初期和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胥溪上均筑有堰,东面太湖流域,并未因开运河而发生过去大的水灾。到了唐景德年间(893)之后,因“商人……以五堰艰阻”为由要求废去。从此“宣、歙、金陵、九阳江(水阳江)之水,或遇五六月山洪暴涨,则皆入宣溪之荆溪”。可见,五堰废去后,既是东部太湖地区多水灾的开始,也是西部丹阳湖区大规模围垦的开始,从而使东、西湖区在水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过当时由于开垦的规模不大,故对各方面的影响尚不明显。唐代宣歙山地间的陂塘水利较前代也有发展,当时兴建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宣州的宣城、南陵一带,著名的水利工程有德政陂、薛公堰、大农陂、永丰陂等。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是鲁阳五堰,它是宣州溧水县较为重要的水利工程,昭宗景福二年(893)杨行密部将台濛修筑。五堰虽是台濛为“拖轻舸馈粮”而筑,但它却使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西注芜湖,客观上减轻了太湖西部来水东注的压力,为太湖东部平原低洼地带的改造围垦创造了条件。到了南宋以后,因秦桧等一群权贵霸占了丹阳湖区之后,为了减轻洪水对丹阳湖区的威胁和进一步扩大围垦,便由中江向东大量排水,以邻为壑,这就是丹阳湖区围垦史上“宋时烟火最盛”和太湖地区“苏常潦甚”的时期。当时“官、私竞圩”。在这一段期间,几乎围去了古丹阳湖所有的湖滨洪水平原,如芜湖的万春圩、高淳的永丰圩、当涂的大公(官)圩等,都在这一期间或稍前围成。据《太平府志》记载,当时甚至有人主张“罢丹阳湖、石臼湖为圩田”。由于这样的围垦,所以,到了明代在东坝筑坝以后(先置闸,后筑坝),形成了“丹阳、石臼两湖,水涨而阔,合而为一,虽逢枯水亦复为陆矣”的情况。《当涂县志》称:“银琏既立,三湖为宣、歙之水所归,桃花汛后,旧圩之濒湖者皆废”。明正统六年(1141)、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胥溪两次决坝,均给太湖流域带来特大水灾。正因为这样,在胥溪五堰、东坝存在的时期内,太湖流域来水减少,太湖流域的圩田日益得到发展。然而这样一来,胥溪运河以西地区,则由于排水不畅,水灾频繁。

中江流域的圩田开发,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大量的沿江沿湖滩涂变成了良田,它在抗御旱涝,夺取稳产高产方面有着诸多的优越性。但是兴修圩田,必须得当,任意围湖造田,既影响水产,又破坏水利。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原有湖泊河流的水文环境,致使众多的圩田,打乱了原有的水道系统,造成排水不畅,增大防患水灾的压力。大量构筑圩田,影响湖泊的蓄水量,改变了湖区周围的局地气候,削弱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导致降水不多水位高,平水之年灾情重。据《明史·河渠志》记载,明正统十一年(1446),巡抚周忱奏言:石臼等湖“岁办渔课”,湖边浅滩可“采掘莲藕,不许耕种”,“故山溪水涨,有所宣泄”,“近者富豪筑圩田,遏湖水,每遇泛滥,害即及民,宜悉禁革”。前人保护水系,合理修圩,禁止任意围垦的经验,至今仍然可以借鉴。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正确的治水措施,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有计划地开垦土地是必要的,它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是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治理和利用,那它就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因此,水的治理和利用,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原则。

现在的中江——芜申运河

现在即将竣工的“芜申运河”中的长江至太湖段就是在中江水道的基础上兴建的。“芜申运河”是指芜湖至上海之间的运河,它的主航道线路西起芜湖市的青弋江入长江口,沿青弋江、水阳江上溯至江苏省高淳县境内,再过杨家湾船闸、固城湖和胥溪河经溧阳、宜兴两市的荆溪,在大浦口入太湖,最后穿太湖经太浦口和太浦河在吴江市尖田村进入上海市连接黄浦江。

“芜申运河”安徽段享有安徽水运“一号工程”之称。早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拟议开通芜申运河,结果未能实现。建国后,由于芜申运河安徽段仍呈天然河流状态,有关方面曾多次提出芜申运河发展规划。1958年规划太湖流域时,也作了芜申运河规划;1984年交通部在武汉召开的长江水系航道规划会议上,确定将芜申运河列为长江沟通太湖水系的重要航运线,安徽和江苏两省并且进行了该项目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1994年安徽省发改委批准了芜申运河按五级标准立项(长江属于一级标准河道);2002年交通部有关领导多次在交通会议上提出芜申运河按四级规划。2004年芜申运河项目建设再次得到了交通部和安徽、江苏两省领导的高度重视;部、省达成共识,共同开发芜申运河,落实国家内河水运主航道总体布局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但是苦于政府资金缺乏,一直未能如愿。

“芜申运河”安徽段原来规划有四个方案:这是因为芜申运河安徽段处于长江支流青弋江、漳河、姑溪河流域,该流域现状自然形成三个入江口,即青弋江口、漳河口和姑溪河口。芜申运河线路选择也从这三个入江口开始,有四条线路方案。最早规划的芜申运河方案是青弋江线路,该方案线路里程最短,运输成本最低,但要穿过芜湖市中心区,建设达到三级标准航道难度大,工程投资较高,与城市规划矛盾突出。第二个方案是绕开芜湖市中心区的漳河线路,该方案为的是减少运河对市政规划和环境的影响。但由于此线路原无天然河道,新开的河道征地较多,工程投资最大。第三个方案是姑溪河方案,该方案有两条线路,其一是姑溪河线路,投资最少,航道顺直,河面宽阔,航道现状条件较好,但航线里程较青弋江线路和漳河线路多绕长江30公里,直接腹地较小,带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大。其二是青山河线路,工程投资比姑溪河线路多,航线里程比姑溪河线路长。不过由于该线路途经芜湖、马鞍山两市,当初的芜申运河安徽段方案还是确定为青山河线路。近年来,随着安徽经济实力的提升,水路和运河受到重视,再加上宁安(南京—安庆)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使青弋江线路得以重新提出。因为宁安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芜湖城市的改造拆迁,使跨河桥梁改造成为可能。2007年芜申运河主航道方案又回到最初规划的青弋江线路。2008年5月,《芜申运河(安徽段)青弋江航道整治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专家论证,会后形成意见。5月25日,安徽省交通厅和芜湖市政府举行签字仪式,芜申运河工程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现在,芜申运河的建设标准为限制性3级航道标准,双线航道,桥梁按7米净高控制,可常年通行千吨级的轮船。

“芜申运河”全长296千米,其中安徽段长41千米。“芜申运河”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通往苏、浙、沪的一条捷径;皖江地区、皖中及长江中上游省份的货物通过该运河运往上海、苏南和浙北等地,水运里程比绕道长江缩短133千米。打通芜申运河,中小型船舶由此进入长三角地区,不仅避免了长江风险,提高了航运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对长江下游和苏南运河起到分流作用,有效地减轻长江下游和苏南运河的交通压力。同时直接实现了干支流相通,缩短了运输周期,减少了中间环节和货损,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航道的运输效益。芜申运河的开通对于安徽省来说,依托长江水道向北可连接合裕航道和热议中的江淮运河及沙颍河航道,向东南连通苏南和浙北的航道网,把江淮、沿江部分地区,甚至淮北地区和长三角连接起来,使安徽省的内河航道与长三角内河航道连成一个整体,从而进入国家航道网,也使安徽省多了一条通往长三角腹地的黄金水道,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同时运河的开辟,还将直接促进和带动安徽水运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芜湖太湖航道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厦门港航道通过能力建模及应用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2017中国太湖百合花节 花开园博 春满太湖
新航道
英语高能高分 就上新航道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