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义勇军队伍抗战斗争的特点

2016-04-07王然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抗战特点

摘 要: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发难袭击辽宁沈阳,继而以武力攻击东北。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关头,东北各族、各界、各阶层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率先组织抗日义勇军,奋起抵抗。东北义勇军是抗日战场上开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恶劣的抗战部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是抗日战争的首义者,拉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东北义勇军队伍构成复杂,参战人员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奋勇抵抗,为之后中华民族抗日大业拉开了序幕,也积攒了宝贵的战斗经验。本文中对于东北义勇军队伍在抗日战争中的斗争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东北义勇军;抗战;特点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正式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一步。短时间内,东北大好河山被其践踏,无数无辜百姓惨遭欺凌虐杀,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当中。在这一期间,中日民族矛盾已然上升为我国主要矛盾。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面对当局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英勇爱国的东北人民不畏强敌,积极斗争。并对于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号召积极响应。东北三省的义勇军实际上无分地区省份,在斗争时期彼此支持共同抗战。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中,最多时多达40万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始终英勇奋战,未曾后退。在东北义勇军的发展与形成当中所具有的队伍特点也影响了其战斗形式。

1 组织抗战的自发性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在“九一八” 事变,日军在东北侵略施暴之后,国家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下,东北一些爱国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民众武装。在抗日义勇军坚持抗战的几年里,既没有统一政党的领导,也没有统一的建制,其义勇军的番号之多,各部队人数多少相差之悬殊,其坚持斗争长短不一,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任何军队都不曾有过的。必须要说的是,东北义勇军的自发性特点,有当时环境所造成的一些必然因素。

第一是日本关东军的实力强大。20世纪初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地区以后,开始对辽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东北北部由俄国控制。但是日本关东军不断向东北各地渗透。1931年5月关东军司令部制定了“满蒙问题方案”,以便武装侵占东北。8月日本为制造更大事端,关东军在沈阳、图们江、长春、安东(今丹东)等地进行军事演习。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沈阳等地,并相继攻占南满、安奉铁路线各大中城市。至翌年2月,日军占领了整个东三省。第二是没有得到中国政府和地方政权的支持。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不仅没有公开支持东北各民族抗日斗争,还推行不准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大部不战撤入关内。一些地方官不仅不抗日或支持民众抗日,反而投靠日本来对付中国民众。第三是初期的义勇军没能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当时东北的中共满洲省委虽与中共中央先后发表宣言、决议,号召东北同胞起来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的斗争,但这时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又因为共产党在东北的力量薄弱,无力对东北各民族抗日斗争进行强有力的领导。许多自发起来抗日队伍找不到共产党。由此可见,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初期缺乏国内外的实际支持,只能进行自发的反抗斗争。但初期的东北义勇军在自发兴起后为集中奋战逐渐不仅有了一定规模,还有了较正规的领导机构——司令、参谋长,下设参谋、副官、军需、联络处以及支队、旅、团、营、连、排、班等编制,并有较明确的政治口号:“宁为抗日死,不做亡国奴”等,而且有较严明的纪律,如有的提出“不许抢、不许夺、不许欺压百姓”等的约法。

2 统一战线的广泛性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构成既不同于其他农民起义队伍,也不同于其他正规军队的地方在于其在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不分党派、 不分阶级和阶层,为抗日救国自发聚集起来的军队。这样组成的东北义勇军具有各阶层统一抗战的广泛性。

“九一八” 事变后,东北最先发起抵抗的是原东北军的部分部队,在抗战过程中,一些响应抗战的是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市民和绿林好汉,发展到最后,骨干力量虽是东北军下级军官及部分士绅;农民成为斗争主体,特别是 1932 年以后,部队补充人员主要是农民,虽然他们可能披着宗教外衣,以原始武器抗击侵略者,但是他们最具坚韧的斗争持久性。在各种阶层中绿林好汉(胡匪)分化最为严重,一些人最容易被恶化的环境,低潮的压力所打倒,也有如谢文东、 李华堂之类成为抗日联军军长。由各阶层民众参加的抗日义勇军(辽宁发展到27万人、吉林达到16万人、黑龙江最多时为10万人)的抗日救亡活动遍布东北的城乡。不仅是阶层的复杂,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民族组成,多个少数民族共存的特性下导致参加抗日斗争的民族成分也较多。1931年冬满族邓铁梅在凤岫边界建立的东北抗日民众自卫军,仅两个月就聚集2000人,其中满族参加者甚多,在骑兵第五旅旅部的40人中就有30人为满族。1932年秋当抗日民众自卫军发展到1.5万人时,其中半数以上是满族青年。朝鲜革命军参谋长金学奎与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五缔结了联合斗争协议,其条文有“与日军作战时,双方要共同援助” ,唐聚五部队“要对朝鲜革命军的一切活动给予积极的援助”,一旦革命军“在韩国本土作战时,中国军队以全力援助韩国独立战争”。朝鲜革命军官兵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为消灭日本关东军作了坚决斗争,其中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东北回族的抗日斗争亦很突出。东北军中的回族爱国官兵同各族官兵携手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斗争。东北军第三十四团团长沈阳回族杨登举为阻止日军攻占伊通县城,苦战八昼夜。

3 英勇斗争的艰苦性

从战争角度来看东北义勇军虽有充分的爱国精神以及积极的抗日动力,但从实际上看其有一部分组成人员并非战斗人员,战斗素养较低,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士兵相比有一些差距。战斗武器和给养不足,而当时国内外的局势也并不利于义勇军的抗日斗争。1932 年3月,日本建立了满洲国伪政权。国民党政府仍坚持借助国联的力量制止各国承认伪满政权。侵略气焰高涨的日军攻占热河省后,又大举进攻长城各口。虽有东北军在长城一带抗击日军,却因蒋介石下令 “奢言抗日者,杀无赦。”使日军直逼平津。1933 年5月31日,国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 《塘沽协定》。根据协定取消关内外一切抗日行动,中国军民对日军不准有敌对行为,不准支持关外抗日义勇军。此举不仅引起东北义勇军广大官兵的愤慨,也动摇部分抗日军民的决心,引发悲观失望情绪的蔓延,削弱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力,给抗日活动造成极大困难。而在日“满” 的强大武力统治下, 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本来就是很艰难困苦的。1932 年,日“满” 统治初建,尚不稳固,故而抗日义勇军的活动风生水起,最为活跃。但后来, 随着日 “满” 统治逐步加强,对抗日軍民的封锁围攻摧残,义勇军的抗日活动日益艰困。

国外势力也不容乐观,一是日本关东军气势汹汹,仅以3个师的兵力,在4个多月就侵占了东三省,并很快扶植起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日伪沆瀣一气,扩大侵略,残暴地蹂躏和奴役东北3000万各族人民;二是苏联对日本侵略近邻中国东北采取左右摇摆的政策,忽而声明同情中国,忽而宣布中立,忽而要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支援东北各族抗日斗争;三是国际上虽有谴责日本侵略的声音,国联决议日本撤兵,但实际上是纸上谈兵,实行了绥靖政策。

4 审时度势的灵活性

在抗日斗争当中,由于斗争本身的艰苦性、和义勇军组成团队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斗争变得异常艰难。在这样的斗争条件下东北义勇军审时度势,积极与中共联合,在中共指导下进行作战。1932 年春,南满地区各族、各阶级人民的反日斗争在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海龙县委的领导组织下,不断高涨,磐东磐北等地连续掀起了大规模反日浪潮。1932 年初,日本侵略者加强了对磐石人民反日斗争的镇压与破坏,这些反动措施激起了磐石人民的反日情绪,磐石地区的反日斗争更加猛烈。磐石党组织在经过夺枪斗争、组织士兵哗变以及内部培养政治军事干部等方面的准备之后,于1932年6月4日以县委的“打狗队”为基础,成立了磐石义勇军,队员共30多人,其中朝鲜族队员占多数。而这支义勇军则是南满游击队建立的基础。11月初,杨靖宇来到磐石地区,将这支义勇军正式改编为“中国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从此南满游击队在杨靖宇的领导下,不仅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领导人,而且在部队内部开始系统的贯彻中共党的相关政策,这是南满游击队创建的显著标志。

同时还有许多民间的前山林队、绿林等义勇军队伍在中共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斗争。民国之后,战乱频频,一些占山为王的“土匪”、“胡匪”泛滥,这些“山林队”并非穷凶极恶,许多人都是迫于战乱生计而走上的胡匪路,但其本质是好的。自然灾害的侵袭,苛捐杂税的负担,使一些人极度贫困,度日如年,因而为求活下去而上山入伙者不在少数,这一时期的“山林队”中有很多都是爱国的,因此,抗联一军在中央的指示下,对山林队进行有效的联合,扩大了队伍力量。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出《一二六》指示信并明确指出:“在满洲群众运动现在发展的阶段上,我们总策略方针是,一方面尽可能地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指示信中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策略方针,是符合当时东北抗日斗争实际情况。因此,这一指示信精神在推动东北人民抗日斗争和促进联合一切抗日武装力量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日)满铁主办,《协和》69期.1932年3月1日.

[2](日)草柳大藏.《满铁调查部内幕》中译本.第394页.黑龙江出版社.

[3] 胡玉海著,《东北义勇军抗战的历史地位》,《辽宁大学学报( 哲學社会科学版)》,2005 年9月第33卷第5期.

[4](朝)金亨煜、元相哲:《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创举》,《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34卷,第4期.

[5]李淑娟、王希亮著,《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中国东北强势地位的构建及其影响》,2012年著.

[6]谭议著,《“九·一八”抗战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作者简介

王然(1992—),女,山东寿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抗战特点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