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倾城之恋》中的悲与喜

2016-04-07孟令怡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倾城

孟令怡

摘 要: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虽然以团圆结尾,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苍凉之感。白流苏身为女性命定的弱势和她收获范柳原的婚姻与爱情;范柳原爱而不得的纯精神恋爱和其内心的治愈;以及小说结局白流苏的怅惘与男女主人公的结合,构成了小说悲喜并存的情感主题,道出了造化弄人的复杂内涵。

关键词:倾城之恋 悲 喜 命运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作为她唯一一部以团圆结局来收尾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许多文学研究者的批评与讨论。从文本来解析,读者很难单纯的说出,它是一部彻底的悲剧还是彻底的喜剧。因为张爱玲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饱满的,其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和生命情调也是丰富的。所以,《倾城之恋》是一部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存的情感主题复杂的经典文学作品。

一、 白流苏的悲与喜

白流苏出身于贫穷的遗老家庭。她在前夫家受尽虐打与折磨后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回到娘家。然而,却被早已落魄的娘家兄嫂百般挖苦排挤。此时的白流苏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处。对于她来说,白公馆是一个炼狱,除了百无聊赖地活着,就是被家人指桑骂槐的戳着脊梁骨,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这是白流苏的“亲情之悲”[1]。可是在她最绝望之时,范柳原走进了她的生命里。在宝络的相亲会上,这个男人注意到了她,被她吸引。她原本已成死灰的内心,又重新燃起了火苗。“她给了她们一点颜色看看。她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2]171与范柳原这样一位多金公子的一见钟情,让家里人再也不敢轻视她半分。“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2]171范柳原的出现,是白流苏生命的转折点,从此,她虽然依旧被白公馆的家人厌恶排挤,但再也没有人会把这个离过婚的女人当做百无一用的累赘和扫帚星。这算是白流苏在娘家唯一可喜的事情了。

之后,白流苏应徐太太之邀,来到了香港的浅水湾,开启了与范柳原的拉锯战。其实,白流苏是带着一个赌去了香港,她的赌注就是她的前途和名誉。她是爱范柳原才答应徐太太去的那里吗?显然不是的。她从一开始就看出范柳原是一个“对女人说惯了谎的”[2]171人,因为她六亲无靠,只有她自己,所以她时刻都要当心。一个离了婚又没有家庭可以依靠的女人,她深知现在自己要的是一个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婚姻。至于爱情,对她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在初次去香港的日子里,白流苏一直用自己的理性压抑着女人本能的感性,努力地保全自己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淑女身份。她很明确,自己要的是能够给她带来安全感的婚姻。至于范柳原是否爱她,她不敢确定。因此,每当范柳原试图敞开心扉说些真心话的时候,白流苏总是用调侃和回避化解它。没有女人不喜欢这样的情话,但是如果不是以婚姻为目的的真心,那么在白流苏眼中只是范柳原不想负责又想得到她的恶毒的手段。在僵持不定之下,白流苏只得回到白公馆,她想着“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4]189然而,范柳原的手段,又让她成为了家人眼中那个“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2]189的双料淫恶的女人。加上女人青春的稍纵即逝,容颜的易老,她只得再次来到香港,屈服在了范柳原的手里。她的悲在于,她并不仅仅是因为爱情而向这个男人低头,更是因为范柳原征服她的手段和来自白公馆的推力,让她不得不屈服、认输。这是一个女人,一直被命运左右,无力反抗挣扎的悲哀。“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待她也不过如此!”[2]191范柳原是爱白流苏的,这是她在第二次来香港知晓那个月夜的表白不是梦时,才确信的。但是知道了又如何?只是徒增了她的凄凉与伤感。这个男人既然如此真心地爱着她,却一次又一次亲手将她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眼睁睁地看着她受尽刁难与折磨,也许为着的是保护他自己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也许为着的只是男人对女人优越的征服欲。他爱她却没有呵护她,他爱她却依旧不给她想要的一切,他爱她却百般的折磨她!范柳原的确是个“毒辣的人”,他让白流苏在这场原本就不平等的博弈中,输的一败涂地而又无力反击,让她看到了一个男权社会下,女人命定的弱势与悲哀。

可是,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又不是彻底的悲剧性人物。前面提到范柳原的出现,让白流苏扭转了她任人轻贱的颓势,这是她可喜之处。此外,在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中,白流苏并非输的痛彻心扉。白流苏的喜,在于范柳原是真心的爱着她,而她多少也倾心于这个众人垂涎的男人。也许,刚开始,白流苏只是以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婚姻伴侣为目的,来到范柳原身边。但是,在和范柳原的朝夕相处与拉锯博弈之中,她渐渐地爱上了这个精刮的男人。因此,当范柳原在电话里说爱她的时候,她的心会扑通扑通地跳的厉害。与范柳原“谈恋爱”的过程是痛苦的,或许香港没有沦陷,那么白流苏只能成为范柳原的情妇,她得到爱情,却得不到给她带来安全感的婚姻。但是,张爱玲偏偏让一场战争成全了白流苏,她得到了原本想要的婚姻,还附加得到了原本对于她来说是奢侈品的爱情。她的确输给了命运,输给了范柳原,可是她没有输掉她想要的结局。这是作者赠予白流苏的幸运,也是她这个人物形象的喜剧性。

二 、范柳原的悲与喜

范柳原是一个华侨富商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份本身就给他赋予了敏感、自卑、孤独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徐太太的介绍中,读者似乎就自然理解了他花花公子、玩世不恭的做派。因为自己家庭的不正常与破裂没有给他带来家的温暖,所以他不相信婚姻,更无意于家庭幸福。同时,因为内心深处的自卑与孤寂,让他爱上了寻欢作乐的放浪生活,用玩弄女人来缓解内心的自卑感,用吃喝嫖赌来填补自己内心的孤寂感。他渴望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地走进他的世界,懂得他看穿他,但是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又害怕打开心扉后,会受到彻底的伤害。这样的身份与性格是范柳原身上的可悲之一。

然而,这样的性格也让范柳原在与白流苏的交往中受到了伤害。一些人认为,范柳原在这场博弈中,始终占领着上峰。他一直都是这场拉锯战的操控者,爱与不爱,结婚与不结婚都取决于范柳原的态度。他是男人,他多金,所以他在这个社会中拥有着绝对的权力,甚至他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轻易改变白流苏的命运。这些的确是既定的事实,但是,范柳原爱上了白流苏,他对白流苏的爱,比白流苏对他的爱要多,也要纯粹。所以在爱情中,范柳原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他并不缺少女人,所以他对白流苏费了诸多心思不是为了求得肉体上的欢爱。他认为白流苏符合了他对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美好想象。他希望白流苏就是那个能真正懂他的人,能带他摆脱内心的寂寞与空虚。因此,他费尽心思要让白流苏卸下自己坚实的防衣,用真心去爱他、了解他、安抚他。可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也穿着虚假的外衣,多年来的逢场作戏已经让他不知道该如何卸下伪装,也害怕卸下伪装。双方也只能僵持着、防备着、博弈着。每当范柳原情不自禁地说起真心话时,白流苏都有意无意的拒绝相信他,理解他,这对范柳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因为爱,这种伤害在范柳原的身上会扩大。其实,他早就看穿白流苏对他不是纯粹的爱,是想找个婚姻的归宿。所以他才会“哀恳似的说着:‘我要你懂得我!”[2]181而心里却是绝望的。或许是男性的征服欲,或许是他渴望得到白流苏的爱,于是他耍着各种手段,迫使白流苏不得不向自己低头。然而,在爱的驱使下,他仍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自己隐忍的爱意。那个月夜的电话里,范柳原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说到了“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白流苏要的是婚姻,没有结局的爱情在白流苏那个年龄已经要不起了,所以她恼怒了,她不相信他爱她。而范柳原说“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2]187他也恼怒了,也许他不是不愿意给白流苏婚姻,只是他想先要精神上纯粹的恋爱,可是白流苏就是回避他,不愿意给他,他在这场爱中受了伤。直到白流苏做了他的情妇,也只是证明他赢了白流苏,可是他依旧没有得到纯精神式的爱情。这就是范柳原最大的悲哀。

但是,范柳原也绝不是个悲情的角色。张爱玲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给他过多让人指责的地方。他似乎是个完美的男人,风度翩翩而又多金。虽然寻欢作乐生活颓靡,但又是个想要寻求精神恋爱的纯情绅士。每一句情话都说的恰到好处,既能谈诗经聊人生,又能干粗活、做家务。他说“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欢做各种傻事。甚至于乘着电车兜圈子,看一张看过了两次的电影……”[2]182这是范柳原在爱上白流苏后的点点滴滴的变化。虽然他也玩弄手段,他也毫不退让,但是原先那个人们眼中的花花公子,已经在这场恋爱中,渐渐地回归了生活。他对白流苏的这种爱的体验,唤醒了他爱的能力和作为正常人生活的诉求。一旦他内心的缺失得以补偿,他就愿意进入婚姻生活的状态。如果非要把范柳原向白流苏提出结婚归结于战争的爆发对婚姻的成全,那么从人性学的角度看来是有些许牵强的。只有当人内心的伤口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愈合,才能真正让一个人发生质的蜕变。如果不是伤口的治愈,读者应该难以看到“柳原提了铅桶到山里去汲了一桶泉水,煮起饭来。以后他们每天只顾忙着吃喝与打扫房间。柳原各种粗活都来得,扫地、拖地板、帮着流苏拧绞沉重的褥单。”[2]198这样的生活场景。因此,这场倾城之恋给范柳原带来的结局是可喜的,他的这种内心的治愈和回归正常生活的选择都是张爱玲赋予这个人物形象的喜剧因素。

三、 结局的悲与喜

小说的结局是以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结婚收场。而关于这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张爱玲的描写,却让人看到了无尽的苍凉。照理说两个有情人,历经周折走到了一起应该是标准的中国式大团圆喜剧,但是读者到最后难以感受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满足感。这就源于小说结局悲喜并存的主旨内涵。

说到小说结局的悲,就很自然地联想到男女主人公婚后的那段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2]201有人认为,流苏的怅惘,来源于她意识到自己虽然已经成为了范柳原的妻子,得到了一直以来她需要的婚姻保证,但是与此同时,她失去了范柳原的真心和爱情。所以她怅惘,她原来只是从一个男人走向了另一个男人,也许有一天她也会被这个男人抛弃,然而那时她将不再有年轻貌美的资本。这样的解读似乎有些突兀。范柳原之所以把俏皮话留给了别的女人,是因为他毕竟还要正常社交,做自己的事业,避免不了对一些女人逢场做戏。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又回到了生活糜烂的过去。白流苏已经是他的妻子了,他爱她,在她的面前再也不用耍心机,玩手段,再也不用戴着虚伪的面具,说着违心的话了。她真的成为了治愈范柳原的药。可是,即使这样,白流苏还是怅惘。她怅惘的可能是人面对命运的无能为力。范柳原在浅水湾的高墙下对她说过“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2]180这句话就是他看透了现代文明对人本能力量的改造,原本男女之间的爱是原始本能欲望的表现之一,但是现代人因为受到太多“文明”的约束,而学会了用各种条条框框来粉饰自己的本能力量。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也许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依然精于算计地维持着一段见不得人的关系,然而,这场颠覆了城市的太平洋战争,更是颠覆了人的命运。当战争来临,一切都成了惘然,此刻留下的只有人求生的本能,这时候人们不再计较得失输赢,只要能够彼此存活下去,便是最幸福的事情。当除去了文明改造后头脑中的一切繁杂,范柳原和白流苏在那一刻便是赤裸裸的真心对着真心,就在那一刻他们的心意是相通的,他们也回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可是,人在命运的摆布下显得多么渺小,渺小到根本无力反抗,无法预料,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白流苏的怅惘大抵就在于此,她和柳原博弈了几个来回,把两人都弄的遍体鳞伤,机关算尽却没有得到完满的结局。但是措手不及的战争偏偏在已成定局的篇末降临,命运给白流苏一个反转式的奖赏,颇有造化弄人的滑稽。那么命运的下一个转折点又在哪里?既然造化弄人,那么白流苏原先苦苦追求的婚姻又真的能为她的一辈子提供保证吗?未来的日子里范柳原对他的承诺不会被命运颠覆吗?这些都让白流苏感到怅惘。人面对命运的无能为力应该就是《倾城之恋》结局最深刻的悲剧性。

小说结局的喜,在悲的笼罩下似乎显得不那么耀眼。范柳原问出“我们几时结婚呢?”[2]200之后,白流苏一句话也没说,低着头,流下了眼泪。他们俩都在这场恋爱中受尽了折磨。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两个人都是“自私”的人,不愿意为爱牺牲,妥协。从范柳原冒着生命危险回来接白流苏去安全的地方,到白流苏懊悔范柳原在她身边,怕自己被击中,拖累了他。完全可以看出,男女双方在慢慢的交往中,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对方,只是因为各自内心的堡垒太坚实,难以坦诚相对而偏离在了爱的正轨上。但是,战争的来临彻底炸裂了他们各自心中的堡垒,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在了一起,成为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从不平凡的开始,到平凡的落幕,有人觉得传奇的故事最后也不过如此,落入俗套而已。但是,或许是这样平凡的结局,才给白流苏和范柳原带来了最难得的幸福。张爱玲要在平凡的人中找传奇,《倾城之恋》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轰轰烈烈的传奇往往带来的是造作与不幸,而当传奇重新回归于平凡且过且珍惜,也许就是美好、本真的开始。所以,白流苏和范柳原平凡的结局,也就成为了小说最大的团圆之喜。

张爱玲的作品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因此,在解读《倾城之恋》时,既要顾及到其喜剧因素,也要剖析出其蕴含的悲剧因素,从悲与喜中把握小说的深层内涵。

注释

① 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② 刘人峰.重读《倾城之恋》——论张爱玲对白流苏、 范柳原爱情的建构与解构[J].名作赏析,2014(8).

③ 徐彦利.灰白色的团圆——试论《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7).

④ 闫兰娜,高建军.尘世中飞扬的浮沫——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J].名作赏析,2009(9).

参考文献

[1] 徐彦利.灰白色的团圆——试论<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 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白流苏倾城
甜蜜二三事
妙手画壶,一匠倾城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我和你一直是我们
《无极》,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