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破解校园欺凌和暴力之殇

2016-04-07张涛,杨爱,朱建辉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暴力校园

如何破解校园欺凌和暴力之殇

本期嘉宾:保定市河北小学副校长张涛

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杨爱

宁晋县第三实验小学校长朱建辉

【本期话题】

目前,教育部正会同中央综治办等八部门,研究制订《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拟于11月底前出台。同时,还将对欺凌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根据相关要求,通过通报、约谈等方式进行责任追究。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预防机制?防治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学校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本期我们邀请省内几位教育工作者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张涛

法律的缺位、管理的缺位和其他主客观因素共同的作用,是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频发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深深刺痛了公众的神经,一直被视为最阳光、最安全的校园竟已成了暴力的场所,我们再也不能忽视校园欺凌和暴力带给社会的伤痛,给每个受害者的悲痛。痛定思痛,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探寻校园欺凌、暴力产生的原因,以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是法律缺位。

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是法律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社会作用是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规制和调整。校园欺凌、暴力事件频发,折射出我国法律在校园安全方面还存在漏洞。目前,关于校园安全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尚没有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律,这就使得现有的针对校园安全的若干规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法律层面上,虽有《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涉及校园安全,但对校园安全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法规、规章层面上,关于校园安全的规定政策性较强,但科学性和严密性相对欠缺;在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层面上,多属于应急性规定,且往往容易出现部门立法的倾向。

二是管理缺位。

保障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防治欺凌、暴力事件发生需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和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强化治安防范。虽然各类文件制度明确规定,要协调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但是谁是责任主体,谁是牵头单位,尚无明确的界定,更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致使日常管理上,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呈现出“你查、我查、大家查”的局面;而一旦到了具体事务,又没人管。目前各级政府对公安、卫生、国土文化、工商等部门的校园安全管理职责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如,城乡建设部门要杜绝校园周边施工安全隐患;工商部门要严把市场准入关,禁止在中小学校200米内开办网吧等娱乐场所;文化出版部门要依法取缔非法经营的网吧、影吧、游戏厅等场所,加强对盗版教辅书籍的查缴力度;市综治办要协调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安全工作的重大问题,排查整治校园周边安全隐患。

三是多方因素消极作用。

出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家庭和个人原因,又有社会和学校原因。

社会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在包容与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的同时,不免有些不良文化乘虚而入,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另外,文化市场上流通的音像制品、图书报刊中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它有损身心健康的内容,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对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学校因素。学校是继家庭之后影响学生成长的又一重要环境,是校园欺凌、暴力能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天的学校教育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但是仍有部分学校推行的是“分数”和“升学”教育,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智力的培养上。现在的学生知道的知识已经很多了,但是他们真正能换位思考的时候太少了,做起事情很容易就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但是许多家长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将教育学生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孩子犯错误了,也不分青红皂白,非打既骂;或者百般溺爱,放任自流。出身于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犯罪的概率更大,而且贫困学生对贫富差距相对敏感,容易诱发极端行为。

自身因素。青少年的典型特点是思想敏感、充满好奇心、重视哥们义气、追求刺激,追逐流行趋势等,同时他们遵守社会规范、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更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学习生活中有了矛盾和冲突,头脑不冷静、易冲动,最后做出过激行为。

杨爱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预防机制,合力解决校园欺凌、暴力问题

出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原因很复杂,有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以及学生个人的,解决这一难题,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预防机制,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形成解决校园欺凌、暴力问题的强大合力。

一是多级联动,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

校园频发欺凌、暴力事件,其根本原因还是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缺少基本的法律常识,既不懂得用法律手段去维权更不知道用法律约束自己。再加上他们自身的是非判断能力较差,且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很容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全社会齐抓共管,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团队,编写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实施教学,确保青少年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比如,小学生可以翻阅法制漫画,初步建立法律观念;而到了中小学,就可以采取文字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他们知法、守法,尤其是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真正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以及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知荣辱,明是非,主动杜绝欺凌和暴力,心存善念,与人友好相处。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使学生具有依靠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依法办事的好习惯。

最后,法制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内,更不应局限在课堂45分钟上。学校应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校园进行讲座;在国家宪法日、国防教育日通过学校广播、板报等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在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活动中融入法制教育。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内部和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和完整的内容和管理体系,在校园暴力的预防与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例如,积极开展文明健康、乐观向上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另外,学校还应重视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严格学生生活管理制度。

清查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目前,血腥、暴力、色情画面充斥荧屏,不健康的图书、光碟、口袋书、画册等充斥市场,在这原本属于孩子的天地中,已污染上了成人世界中色情、暴力等“精神垃圾”,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应吸取相关的经验和教训,积极配合文化部门,要求各书店对各种电子影视产品进行分级管理,儿童不宜的内容要有明显标记,同时对专门的儿童书籍、影像作品,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对有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要明令禁止。

三是强化家庭教育职能,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

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孩子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减少和预防欺凌、暴力行为不可或缺的。

孩子的行为模式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受父母行为的熏陶和影响,所以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注重身教的作用,远离家庭暴力,使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方式。实践证明,在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其情绪、人际关系更协调,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更强。因此,家长要注重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自我管理的机会,既不过度保护,又不过度限制。

朱建辉

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建立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处置侵害学生安全的恶性事件

青少年学生之间出现欺凌和暴力行为,是受一定的行为动机支配的。而学生的暴力行为倾向,往往与他们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有关。因此,学校应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建立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处置侵害学生安全的恶性事件。

一是校园欺凌、暴力预防机构建设。

学校牵头组建校园安全委员会,对校园中的欺凌、暴力进行管理,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处理的规范性。校园安全委员会应将学校的安全机构和其他机构相结合,组建主管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心理辅导教师小组,形成“学校主导——年级实施——人人参与”的纵向“三级”共管格局。同时,在摸排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防治校园欺凌、暴力工作规划,分阶段细化工作目标、措施,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另外,学校应制定防治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制度,制定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预案,领会预案精神,使相关人员真正明确自己在“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职责,确保一旦发生险情,知道应对措施并能冷静实施。

二是校园欺凌、暴力事前预防管理。

事前预防是通过教育、引导、调和等方式对校园欺凌、暴力事件进行预防管理,从而降低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培养,优化教学环境。教师的工作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能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进行心理辅导,预防与避免学生出现极端行为。同时,对于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要善于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从而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学生创设一个身心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培养,优化教学环境,是解决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的重要环节。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现阶段的中小学校基本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并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所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尽可能地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搭建心理沟通平台。一方面建立心理档案,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对具有暴力倾向和受害特征的学生以及有其它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及时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减少其暴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要通过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为全体学生提供指导,促进学生间交流沟通,使其掌握沟通技巧,减少冲动,学会为行为负责。

三是校园欺凌、暴力制度预防管理。

校园欺凌、暴力预防与及时处理体系对于提升校园安全减少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地管理校园欺凌、暴力行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构建校园暴力预防体系。

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完善门卫和执勤巡逻制度,监控制度等,坚持值班无缝隙,监控无死角;对不熟悉的大人来校接学生,除了反复询问外,必须查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

精细学生管理,遏制暴力倾向苗头。从小事入手,如迟到、放学买零食等,不忽视不迁就,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开展净化书包活动,严控学生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用品,加强校园暴力的防范;完善学生的请假进出校门制度,严防校外不法人员蒙混进入校园。

四是校园欺凌、暴力事后处理管理。

关于校园欺凌和暴力,多措并举重在预防,毕竟防胜于治。但是如果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学校应本着“积极防范、有效控制、快速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应急预案,将风险降至最低。

冷静评判,识别风险。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要第一时间判断事件的性质,加强与有关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实施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决策和措施。

上报组织,请求支援。学校发生校园突发暴力事件后,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在第一时间向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根据事件的性质,向当地政府、公安、交通、卫生等有关部门进行报告,请求现场救援。

对照预案,处置实施。对于一般性事件:在组长的指挥下尽快就地解决矛盾纠纷,不能尽快就地解决的要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并做好防护准备工作。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