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情 大河梦 修复汾河生态 再现大河风光

2016-04-07本刊编辑部

山西水利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泉汾河大河

本刊编辑部

母亲情 大河梦 修复汾河生态 再现大河风光

本刊编辑部

这是一条涵纳今古,历久弥新的河流;这是一个承载辉煌、跨越时代的梦想。修复汾河生态,再现大河风光。

汾河,山西境内的第一大河,古今往来,她像一条生命无尽的长龙,日夜奔腾在三晋大地,以其博大的胸怀滋润着两岸的广袤沃土,养育着世居流域的淳朴子民,创造孕育出生机勃勃、绵延不息的灿烂文明。

中华摇篮

翻开中华文明的历史,从遥远而神秘的原始时代起,人类的远祖先民就在汾河这片水足土沃的原野河畔繁衍生息。在这里,他们仰观苍穹,俯察大地,建起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颁布历法、推广农耕;在这里,他们写下了第一个中国文字,奏响了第一个中华乐器,掘出了第一口甘甜水井。他们定这里为天下之中,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一路走来,五千年煌煌岁月,从轩辕祀土、尧天舜日,到台骀治汾,茫茫禹迹;从汉武泛舟、隋阳行宫,到洪洞大槐、晋商崛起,汾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腹地的主要地域,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与多彩,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悠久的历史身影。

三晋命脉

山西兴衰起落,演绎在蜿蜒流转的汾河之中,俯瞰山西大地,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汾河穿行其间,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日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青葱幽静的峡谷之间,一路南下,于万荣县庙前村汇入黄河,干流全长716km,自北向南纵贯6市27县,流域面积39471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4,涉及9市51县。2012年全流域总人口1390万人,占全省面积的38.5%,国内生产总值5213亿元,占全省的43%。

生态家园

历史上的汾河流域,山青水美,林草丰茂,无数古都名城临河而建,睥睨天下。汉代汾河水势浩大,可朔汾而上,汉武当年,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水面何其壮阔。盛唐之际,汾河任漕运繁忙,有万舟竞发的盛景。然而,明清以来,随人口的剧增,流域内大肆竭泽垦荒,导致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汾河的命运急转直下,旱涝无定,灾害频仍。步入工业文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透支,又为汾河再添新伤,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水域面积萎缩,工业污染严重,一组组数据触目惊心,诉说着汾河之殇。从上世纪开始,山西先后实施四次大规模汾河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障了发展用水的基本需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结束了河道断流的历史。但现在的汾河,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生态危机,流域自身的造血功能仍未恢复,缺水的格局依然是山西发展的掣肘。

省委、省政府对汾河生态修复问题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王儒林调研汾河时指出:山西治水必先治汾,要尽快启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使山西人民盼望的河畅泉涌,水流清澈的梦想变成现实。时任省长李小鹏多次就汾河流域生态问题进行调研、部署,他指出:保护治理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家园,并提出了自然修复、综合施策的治理思路。2015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决定调动全省力量修复汾河生态,再现大河风光。由此,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在三晋大地拉开了帷幕。

大河之梦

《纲要》提出,通过5年建设,10年自然修复,总计15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形成山西两山两盆一河协调发展格局,在流域内重现山水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溪水长流、湖光山色的田园风光,使汾河水系重现河畅泉涌、碧波荡漾、鱼鸟翱翔的大河风光。将汾河建设成为三晋腹地植被葱郁、水流清澈的生态长廊,适宜人类生活的宜居长廊和经济发展的富民长廊。

主要任务:一是科学配置水土资源,节水优先,高效利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合理调整土地用途,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按照节水优先的原则,严格供用水的定额管理,按定额控制用水增量,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控制全流域用水总量,科学配置本地地表水、地下水、中水和外调水等多种水资源,保障汾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健康发展,协调推进。二是实施五水济汾,增加汾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保障修复流域生态有水可用。目前,万家寨南干线、禹门口提水和川引沁入汾三项工程已经建成,中部引黄和东山供水工程正全速推进。届时,以上五水年引水量12.3亿m3,相当于近15年汾河的年均地表径流量,相当于五六十年代汾河年均地表径流量26.5亿m3的1/2。三是恢复水域,重建水系,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通过在汾河干流沿线、支流下游和边山峪口等区域恢复和建设一批能调蓄径流的珍珠串状水域,总面积238km2。蓄滞洪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使洪水资源化,达到重建河流水系,抬升地下水位、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加渔业养殖及丰富水生植物等目的。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蓄滞洪水4.2亿m3,增加地下水补给量2.2亿m3。四是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保护地下水系,恢复岩溶大泉。通过在地表水供水工程工程覆盖区域置换地下水,加大地下水关井压采力度,压采地下水4.6亿m3,在岩溶大泉保护区关停煤矿,加强采空区综合治理,减少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晋祠、兰村、古堆3处岩溶大泉实现复流,其他5处岩溶大泉稳定出流。五是建立河源和泉源保护区,恢复植被,有效涵养水源。结合吕梁太行山系自然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其中,在河流源头和岩溶大泉源头设立两源保护区,封山育林,以自然恢复为主;在25°以上的陡坡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坡面植树造林,沟道打坝造地;在25°以下耕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灌溉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全流域新增有林地5660km2,达到11840km2。新增水土保持治理4000km2,森林覆盖率由15.7%提高到30%以上。六是控制污水排放,加强污染治理,实现污水资源化。强化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污染防治,加大污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力度。在山丘区重点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任务,治理内容涉及土、水、林、城、环保、煤炭等多个领域,期待社会各界以多种合作方式共同参与。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定将朝着再现大河风光,助力三晋振兴崛起的宏伟夙愿。击水扬帆,坚实迈进!

猜你喜欢

大泉汾河大河
绿满大泉山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大河奔腾
北山红柳大泉地区侵入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成矿指示意义
大泉山
汾河水韵
大河奔流
大泉林场老果园更新改造的思考
大河中的摇篮(上)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