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澍的选材之道及表皮运用评述

2016-04-07

山西建筑 2016年15期
关键词:王澍表皮传统

张 雅 韵

(重庆大学,重庆 400045)

王澍的选材之道及表皮运用评述

张 雅 韵

(重庆大学,重庆 400045)

以王澍的建筑选材及表皮策略为切入点,将其建造理念与成长经历和记忆进行关联,本着“循环建造”的理念,对几种具有强烈“物性”的材料进行了试验,分析了表皮处理策略,意欲唤醒往昔生活的记忆线索,反映中国当代建筑应保持的差异性。

现代建筑,差异性,传统材料,实验性

1 唤醒记忆——有意识地活用被当代“放弃”的材料

王澍在年轻的时候便酷爱读书,深受中西方哲学思想影响,后来对中国传统的东西越发感兴趣,特别是中国传统的营造技艺。于是他径直带领着工人一砖一瓦做了起来。他曾坦言,对传统手工技艺之所以秉持着近乎执着的态度,便在于传统技艺掌握在工匠手中,是一种鲜活的传统。在现代的结构体系之外,这种传统理应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使用,如果仅在形式上穿上传统的外衣,传统必然灭亡,而失去传统根基的我们也将没有未来。这也从侧面回答了为何王澍选择杭州作为居住地,即使杭州只不过是二线城市,却拥有非常好的传统与文化价值,而比起设计,生活本身显得更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谈及杭州的城市改革问题上,王澍始终在呼吁“差异性”。在中国差异普遍存在,这也是中国仍令他保持希望与热情的重要理由。而这种差异性核心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但这种传统在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的浪潮中正以难以估量的速度消失着。而王澍试图搜寻生活中留存下来的技艺,他在慈城偶然发现了“瓦爿墙”,就是他口中“差异性”的典型例子——尚存的“活”的传统。可以说“瓦爿墙”是幸运的,它遇见了王澍,大概能唤回一些人对传统技艺的关注。

选材时,王澍会依据地方资源、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每一种材料,都要经过亲手做的过程,他早期尝试过塑料,也用过黏土和砖,但他更感兴趣的还是用比较有自然活性的材料,就是他常提及的“物性”;其次他关注建筑材料跟周边的土壤、空间、雨水这些物质进行对话的方式;此外,他还反复强调了匠作传统,因为这不光是工艺层面的问题,在他看来,建筑师最终必然面临用材料来建造的问题,如果建筑师对材料缺乏亲身、亲手体会的过程,就不可能建造得好。

具有文人气质的王澍自诩半个艺术家,除了建筑作品,也有一些雕塑作品,他更宁愿将他们统称为“房子”。在给杭州公园做雕塑时,场地位于小山包上,王澍有意识地选择用土,这种可循环的材料来源于泥,最后又变成土。王澍过去经常在新疆家门口的土堆上打洞,与泥土之间的感情从那时便开始了;学了建筑学以后,又迷上了福建土楼;此外,他发现杭州老城的旧民居中有大量夯土墙,墙体内还包含一些来自不同时代的旧建筑材料,这个现象也激发了他想往墙里夯些东西的想法。对王澍而言,黏土、夯土这种材料作为一条延续记忆的线索,始终是一份绕不开的情结。一方面,他在老城收集了3 000块瓦片,希望它们能成为夯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为节省造价而就地取材,直接从场地里挖土,而现场挖出的土里内容已经足够丰富,残砖碎瓦,甚至牙床断骨。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更真实质朴的做法,将现场挖出的土直接夯进墙里,而那3 000块带有历史气息的瓦片完成了某种属性转换,最终被做成了路面小道。

这些都使得王澍的房子与某些先锋建筑气质不同,许多现代建筑或多或少都有些“公主病”,需要大量的清洁维护,稍微一脏就不耐看。而王澍即使选择了易脱落的材料,也只需考虑一件事,就是它的维护必须特别简单,他营造的看起来“脏”的建筑是能融入自然的,风霜、雨尘都能经受。甚至瓦片上长出青苔,砖块少许脱落,也仿佛有种时间积淀后的美,是建筑在完成整个生命循环的必经过程。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方式快速被刷新,一些富有活力和差异性的东西也趋于同质化,比如建筑,迅速抛弃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也促使王澍思考另一个时代命题:面对建筑资源大量消耗的问题,能否通过回收或者创造再生性的建筑材料来解决。总的说来,王澍的选材之道是基于他“循环建造”的理念,以及他呼吁的“活着的传统”得以在现代生活中安身立命的个人情怀。

2 改良技术——充满实验性与传统关怀的表皮策略

象山校区的开窗方式备受争议,有人说窗太小,学生白天上课必须开灯。王澍回应窗口较小只是对设计理念的贯穿和执行,目的在于借鉴传统建筑里稍暗的光线,营造沉思型的空间环境,激发人们思索,即使现在的人们早已习惯在明亮的空间环境里工作生活。他给这种氛围起了个词叫“幽明”,幽是黑的意思,“幽明”就是“黑亮”,这也是他特别想在建筑中把握的氛围。他所理解的课堂并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校园营造的多处地方均可供教学,例如光线充足的走廊,甚至屋顶和树下,这种理念本身便引人深思。

谈到王澍的表皮策略便不得不提到瓦爿墙,在宁波博物馆这样的大尺度建筑中,瓦爿墙得到了大规模运用。从传统建造上来讲,瓦爿墙存在稳定性较差、材料尺寸不一等缺陷,单片墙体高度不宜超过4 m,仅在较小的建筑尺度内得到使用,而以高达20 m的尺度来做,并没有类似经验。这构成一个难题——这种来自浙东民间地区的建造工艺,必须想办法与现代的结构体系结合。最后的解决策略是在高度上每隔3 m~4 m用托梁将墙体分开来,因而我们看到建筑外表皮中穿插的横梁成了结构最真实的表达。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对“瓦爿墙”承担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装饰性角色显得更为首要,在结构方面的角色稍显次要,实际建造上并非依照传统原样复制。

表皮中的废旧砖瓦每一块都“独一无二”,没有统一规格,王澍为此给墙体均画了彩色立面,详细交待了砖瓦的比例分配,还用计算机作出高精度的小样让工人模拟操作,根据砌筑材料将其分为砖砌区域、砖瓦混砌区域、瓦砌区域及瓦缸片砌区域。他的这种“瓦爿墙”是有美学的,外表皮好像带有某种规则,又好像完全没有规则;不是都随意堆砌,而是有纹理的,主要模仿国画中皴法的肌理,毛笔的皴、擦,体现在砖和瓦之间的垒砌。对立面效果的控制,被他称作“有限前提下的自由放任”:建立基本原则,留下足够的自由,让每个工匠都以各自的砌筑手法发挥,并欣然接受这种心手结合的“不完美”。

在王澍近期完成的作品“水岸山居”中,他依然在不断实验,挑战着夯土墙和异型木屋盖顶棚的结构设计,国家没有关于夯土墙的规范,他就为此建立了实验室,进行新的技术论证;他实验出的夯土墙,夯完平整、密实,不开裂,也不掉渣,比传统的粗糙土墙质量高了不少,但它们好像在某种抽象的原理、气质上和传统有关联,如果换成了混凝土墙兴许会丢失这份韵味。

对砖瓦旧材充分表达并不意味着排斥新的技术手段,他的做法反而是新工具与旧技艺之间进行积极平等地配合。混凝土与瓦爿墙,不同的材料语言如何才能超越彼此冲突并使之共生共存,传统文化如何得到尊重,都是王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技术上的障碍对王澍而言也并非阻力,他通过材料语言而构筑的空间世界,是找寻中国文化自信道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

3 结语

王澍认为建筑学要比较健康地发展,实验就应该是一个常态。纵观他的作品,他似乎并不愿让表皮呈现干净光滑的质感,使用混凝土,也要将竹排贴上去做成横条和竹节的肌理,乍看粗糙的表皮,其实是他对这种朴素趣味的偏好。不论是材料或表皮,他的确精准地控制住了氛围,观者能感受过去生活的记忆味道。传统不易回得去,但可以复活。而传统的本质在于它仍拥有生命力。生活里人们沿用至今的做法,在世的工匠还会做的手艺和技术,这才是和传统有关的。他关心如何能让这种技术在新时代中真正被使用,这才是核心。

[1] 李 东,黄居正,王 澍,等.“反学院”的建筑师——他的自称、他称和对话[J].建筑师,2006(4):26-36.

[2] 周 亮,戴 月.阅读王澍[J].中外建筑,2008(3):74-76.

[3] 邸笑飞,吕恒中,陆文宇,等.一瓦一世界[J].看历史,2012(5):16-25.

[4] 朱晓佳.倒叙王澍[N].南方周末,2013-02-15.

Abstract: From Wangshu’s architectural materials selection and skin strategies, the paper indicates the relevance among the construction ideas, growth, and memory, undertakes the tests of some strongly “physical” materials based on the “circular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skin treatment strategies, so as to arouse the memory of old times and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in current buildings of China.

Key words: modern building, difference, traditional material, experimental feature

On Wangshu’s thoughts in materials selection and skin application

Zhang Yayun

(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China)

2016-03-15

张雅韵(1990- ),女,在读硕士

1009-6825(2016)15-0007-02

TU201

A

猜你喜欢

王澍表皮传统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