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2016-04-05罗源

企业导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制

罗源

摘 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中高职衔接是关键。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实践中应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等多方积极作用,不断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环境、工作机制与内容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制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一步就是要重点推进中高职统筹与衔接。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中高职衔接是关键。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职业院校坚持中高职衔接的开放性、适应性、规范性和整体性原则,进行中高职衔接实践,充分探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衔接的模式和范例以及人才培养衔接的内容和方式,是对教育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2013—2015年)》具体落实,对于拓宽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合作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向多层次、系统性、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内容

(1)创新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体制、机制、学制和招生制度。建立专业衔接工作机制和中高职教育学制衔接机制;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积累制度,开展中职毕业生在职学习高职学分制课程试点,解决中高职衔接通道不畅的问题。

(2)开发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建立中高职教材统筹建设机制,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衔接,解决课程内容和技能实训课设置的重复问题。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同或相近专业在培养规格、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为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3)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中职和高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凸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解决中高职衔接教学消耗大的问题。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开展情况及存在的不足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整体推进,不少职业院校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了中高职教育学制衔接。职业院校通过加快集团化办学,形成了以优势或主干专业群相近原则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在职教集团内进行“高职带中职”的办学模式探索,实施“2+3”模式的中高职衔接,将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梯次、有延续性的学制系统。

(2)以技术标准制定推进了中高职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对区域内同类专业点、职教集团内的实训装备进行统筹规划,按照技能掌握等级序列和复杂程度要求,在中高职学校配置不同技术标准的仪器设备。分专业(群)建设公共实训中心,推动实训装备共享,不重复配置。

(3)按照“以高职为引领,中高职紧密衔接、同步发展”的办学思路,在高职院校进行“高职办中职”的办学模式探索,全面推进中高职“教学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培、专业课程共建、学生就业共管”的一体化办学;同时,利用职教集团,搭建了中高职教师培训互通平台,开发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开展了中高职实训基地共建和共享。

虽然较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实践工作,但整体看来,在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中,中高职院校之间还未能做到有效衔接。主要存在以下不足:政策制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设计;学制衔接存在比较多的局限,职业院校学生继续深造渠道还不畅通;重视学历的衔接,忽视内容的衔接;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以及中高职衔接存在的政策不配套和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已成为制约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突出障碍。

四、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一)应加快配套政策支持

(1)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推出中职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制定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制度。同时,取消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和五年制招生的比例限定规定,将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

(2)鼓励高职院校进行招生制度与学分认定标准改革。在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工作中,鼓励探索职业素质测评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在职教集团内部,统一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学分总数。让学分成为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

(3)设立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专项经费。成员学校积极协调落实相关经费支持,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建立定期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研讨和论证会。坚持科研先导,针对计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在计划实施中要坚持调查研究,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同时邀请兄弟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化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协同探索,推动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二)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1)创新和完善“知识+技能”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中职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探索职业素质测评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制定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制度。

(2)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机制。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5年制分段培养试点,重点开展“3+2”、“2+3”、“2.5+2.5”等分段培养试点,突出专业(群)对口衔接和课程衔接,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标准与高等职业学校入学标准相近或一致。同时,研究制定分段培养模式、转段选拔方式、教学组织管理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度。在校际之间,建立合理的经费分配机制,满足中高职院校的经济诉求。

(3)开展中职毕业生在职学习高职学分制课程试点。探索中职毕业生在职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结合。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积累制度。采用学分制的设定与转换,实现考核评价的衔接。统一专业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学分总数。让学分成为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

(4)以课程衔接为核心,深层次推进中高职衔接。从四个方面实现课程衔接: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探索中高职教材统筹建设机制,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教学过程衔接。

(5)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一是做好中高职衔接评价的规范设计。评价过程的规范设计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类型、考核方法等多方面的规范设计。考核要具有全面性,要包含学生从事某项技能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考核类型要包括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考核方法要多元化,采用期末考试、单元测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演讲、案例分析、团队活动、模拟操作、项目调查、实习报告、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答辩等,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二是建立中高职衔接评价的反馈机制。教学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反馈过程,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回应。建立健全考核结果评价的反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建立中高职衔接“三评联动”的考核评价制度。中高职实践课程的评价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以本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由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制订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

[2] 张焕丽.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20).

[3] 陈群.对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11(6).

[4] 管弦.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7).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机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