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羊三种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治

2016-04-05张甲明

兽医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节片绦虫虫体

张甲明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牧和科学技术局,宁夏吴忠 751999)

牛羊三种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治

张甲明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牧和科学技术局,宁夏吴忠 751999)

本病又名仰口线虫病,分布普遍,成虫吸血对牛、羊危害甚大。

寄生虫;诊治;防治

1 牛羊钩虫病

(1)虫体特征与生活史。①羊仰口线虫:寄生于绵羊和山羊的小肠中,是中等大小的线虫,虫体长12~26mm。乳白色,吸血后呈淡红色。虫体前端稍向背侧弯曲,口囊大、略呈漏斗状,口缘腹面有一对角质的半月状切板,口囊底部有1枚大背齿和2枚较小腹齿。雄虫交合伞的背叶不对称。雌虫阴门在虫体中部稍前。②牛仰口线虫:寄生于牛的小肠中,形态与羊仰口线虫相似,虫体长10~28mm。口囊底部有两对亚腹侧齿。雄虫交合刺比羊仰口线虫长得多。仰口线虫生活史与毛圆科线虫相似,只是感染性幼虫感染牛、羊的途径除经口外,还能经皮肤感染。经皮肤感染的感染性幼虫,随血流到肺部,又移行到支气管、气管,随粘液咽下,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2)临床特征。渐进性贫血,消瘦,下颌水肿,下痢,排黑色稀粪,体重下降,最后多因恶病质而死亡。

(3)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剖检特点。可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但仰口线虫卵与其他圆线虫卵在形态上很难区别,因此确诊本病主要应根据病理解剖:十二指肠和空肠中有大量虫体,粘膜发炎,有出血点和小啮痕。

(4)防治。左旋咪唑,8mg/kg汞,混与饲料内喂给,也可作皮下注射;丙硫苯咪唑,剂量为5~10mg/kg,拌入饲料中喂服,或配成10%混悬液灌服。

2 牛羊鞭虫病

牛羊鞭虫病又名牛羊毛首线虫病,由于虫体前部呈毛发状,故称为毛首线虫;又因整个虫体外形极似放羊鞭,故又称鞭虫。我国各地的羊多有寄生,牛较少见,主要危害幼畜,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1)虫体特征与生活史。毛首线虫寄生于牛、羊的盲肠,偶在结肠。虫体呈乳白色,前部为食道部,细长,内部由一串单细胞构成。后部为体部,短粗,其中包含肠道和生殖器官。雄虫长40~80mm,尾端蜷曲;雌虫长35~70mm。寄生牛羊的常见种为羊毛首线虫和球形毛首线虫。虫卵随牛、羊粪便排到外界,发育为感染性虫卵,经口感染宿主,幼虫在小肠后部孵出,钻入肠绒毛间发育;第八天后,移行到盲肠和结肠内,固着于肠粘膜上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为4~5个月。

(2)临床特征。严重感染(虫体可以达数千条)时可出现下痢,贫血,消瘦,粪中常带粘液和血液,食欲不振,发育障碍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以检出粪便中的虫卵来确诊。虫卵黄褐色,腰鼓状,两端有塞状构造,壳厚,光滑,内含未发育的卵胚。

(4)防治。可选用下述驱虫药:①酚嘧啶(羟嘧啶),为驱除毛首线虫的特效药,剂量为2~4mg/kg,口服。②敌百虫,山羊剂量为50~70mg/kg,绵羊80mg/kg,1次口服。

3 牛羊绦虫病

本病是由裸头科的许多种条虫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及鹿的小肠所引起。对羔羊和犊牛危害严重,不仅可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可引起死亡。常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国三北牧区普遍存在。

(1)虫体特征。①扩展莫尼茨绦虫:乳白色大型带状虫体,长1~6m。体节宽而短,最宽可达16mm,内含两套生殖器官,每侧1套,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两侧。本种特征为每一体节后缘有1排疏松的呈圆囊状的体节间腺。②贝氏莫尼茨绦虫:形态与扩展莫尼茨绦虫相似,区别点为体节间隙呈密集横带状,位于节片后缘中央部。③盖氏曲子官绦虫:虫体长可达4m。体节最大宽度可达12mm。每个成熟体节内仅有1套生殖器官,生殖孔不规则地在两侧开口,由于雄茎囊向外突出,使虫体边缘不整齐。孕卵体节内子宫呈波状弯曲。④中点无卵黄腺绦虫:虫体长2~3m。体节宽度仅2~3mm,体节极短且眼观分节不明显,成熟节片内有一套生殖器官,生殖孔不规则地两侧交互开口。孕卵体节内子宫位于节片的中央呈横囊状,因此眼观虫体后部中央呈一条不透明而凸出的白色线状物。

(2)诊断要点。莫尼茨绦虫主要感染1个半月至8个月龄的羔羊或犊牛,无卵黄腺绦虫常见于成年牛、羊,曲子宫绦虫幼畜或成年家畜都可感染。严重感染时,幼畜消化不良,便秘,腹泻,慢性臌气,贫血,消瘦,最后衰竭而死。有时有神经症状,呈现抽搐和痉挛及旋回病样症状。有的由于大量虫体聚集成团,引起肠阻塞、肠套叠、肠扭转,甚至肠破裂。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有时可以发现莫尼茨绦虫卵,呈不正圆形、四角形、三角形的四周隆厚中部较薄的饼形,直径56~67µm,卵内有特殊的梨形器,内含六钩蚴。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数个虫卵包含在1个卵袋内,较难检出。

(3)防治。预防性驱虫首选药物丙硫苯咪唑,大面积驱虫,剂量为5~6mg/kg,口服,投药后灌服少量清水。驱虫前应禁食12h以上,驱虫后留圈不少于24h,以免污染牧地。淘汰羊于当年8月份1次驱虫;山区冬夏牧场放牧的羊,应于第二年3月底至4月初转场前补驱1次,实行全年3次驱虫。为防止长期应用产生抗药性,连续使用3年后可与吡喹酮交替使用,剂量为12mg/kg。

[1] 陈隆全.牛羊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探讨[J].畜禽业,2014,(2):80.

猜你喜欢

节片绦虫虫体
六足防爆巡检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羊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治
响尾蛇尾巴为什么会响?
节片式柔性导引设计与仿真
牛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鸡绦虫病的诊断治疗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