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链球菌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6-04-05周德华

兽医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猪链球菌肌注脑膜

周德华

(四川省邻水县城北镇畜牧兽医站,四川邻水 638500)

猪链球菌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周德华

(四川省邻水县城北镇畜牧兽医站,四川邻水 638500)

2005年6、7、8月四川省资阳、内江等地发生人感染猪Ⅱ型链球菌病发病死亡病例后,我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生猪圈舍消毒,重点区域免疫注射,无害化处理病死猪防控,大力宣传预防控制措施办法,编印《猪Ⅱ型链球菌病危害大、可防可控不可怕》的“明白纸”宣传资料进村入户散发张贴,通过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不仅当年未出现人感染或疑似猪Ⅱ型链球菌病,这许多来年猪Ⅱ型链球菌病在我县没有发生过,更没有过人感染的病例的良好效果。猪链球菌病是由C、D、E 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自然感染的部位是上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有夏、秋季多发,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的特点。有时甚至可呈地方性爆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规模化养猪造成严重的损失。

猪链球菌病;症状;诊断;治疗

1 猪链球菌疾病的概述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C、D、E及L 等血清群链球菌引起的一类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急性型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膜炎,慢性型以关节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为特征。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原存在于宿主各脏器、血液、肌肉、关节和排泄物中,主要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该病分布范围极广,自20 世纪50 年代被证实以来,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均先后报道了猪链球菌病。该病严重影响各国养猪业的发展,尤其是对高密度的养猪场危害更大。人对猪链球菌病也同样易感,可以通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被传染发病。在我国,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尚未发现该病外,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2005 年四川发生猪链球菌致38 人死亡的报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 猪链球菌疾病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及病死猪的尸体,而病愈猪排毒和健康猪带毒也不容忽视。病猪的鼻液、尿、粪、唾液、血液、肌肉、内脏、肿胀的关节内均可检出病原体。链球菌广泛存在于健康猪的扁桃体和鼻腔。在一个未感染的猪群,若引进这些健康带毒猪,通常就会引起全群猪受感染,从而暴发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皮肤、黏膜创伤感染。病猪与健康猪接触,或由病猪排泄物(尿、粪、唾液等)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物体可引起猪只大批发病而造成流行。外伤、阉割或注射消毒不严等也可造成该病的传染和散播。最常见的SS2 型菌通常通过鼻腔和口腔传播,并定居于临床发病猪及健康猪的扁桃体上。

3 猪链球菌疾病的诊断

由于致病菌群或菌型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4 种,即急性败血型、脑膜脑炎型、淋巴结脓肿型和关节炎型。这几种症状很少单独发生,常常混合存在,或者先后发生。

3.1 急性败血型

急性败血型主要由C 群、D 群和L 群链球菌引起。其具体又分为两种类型:

3.1.1 最急性型。多在流行初期常见,病程很短,大多在6~24h内死亡。常常晚上还正常进食,第2 天清晨已死亡;或者突然停食1~2 顿,精神委顿,呼吸困难,便秘,粪干硬,结膜发绀,突然倒地,以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体,腹下有紫红斑,多12~15 h 后死亡。

3.1.2 急性型。病程稍长(一般2~8 d,以3~5 d 死亡较多),病畜体温升40.5~42.0 ℃,继而可达42 ℃以上,大多数病例呈稽留热,少数病例呈间歇热。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呆立,喜卧,爱喝冷水,口鼻黏膜潮红,头面部发红水肿;眼结膜充血、潮红、流泪或有脓性分泌物流出;鼻镜干燥,流灰白色的浆液性、脓性鼻汁;个别会出现神经症状,颈部强直,偏头或转圈。病猪迅速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或发绀,表现为极度衰竭。颈下、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现紫红色出血性红斑。死时从天然孔流出暗红色血液。

3.2 脑膜脑炎型

该型主要由C 群链球菌所引起,以脑膜炎为主要症状,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常与母猪带菌有关,较大的猪也可能发生。病初体温升高至40.5~42.5 ℃,不食,便秘,流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随后很快出现神经症状,四肢共济失调,转圈、空嚼、磨牙、仰卧,直至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做游泳状运动,甚至昏迷不醒。部分小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头、颈、背等部出现水肿。病程一般为1~2 d,短的几小时,长的可达5 d,致死率极高。

3.3 淋巴结脓肿型

淋巴结脓肿型又叫化脓性淋巴结炎,该型多由E群链球菌引起,经口鼻或皮肤损伤处感染,病程一般为3~5 周。症状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其次是咽部、耳下和颈部淋巴结。受害淋巴结发炎肿胀、坚硬、局部温度升高,触摸有痛感,影响正常的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有的表现为咳嗽、流鼻汁等症状;肿胀中央逐渐变软,化脓成熟,表面皮肤坏死、破溃流出脓汁,以后全身症状也显著好转,化脓部位长出肉芽组织结疤愈合。

4 猪链球菌疾病的病理变化

⑴败血型:急性型死亡的猪。剖解常无明显病理变化,多呈脑膜炎病变。脑膜明显充血增厚,脑室有不同程度的积水,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有时偶见心外膜呈弥漫性出血,心包积液增多,淋巴结肿大,充血,血凝固不良,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⑵脑膜脑炎型:脑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淤血,少数脑膜下积液;脑切面可见白质和灰质有明显的小点样出血,脊髓也有类似变化。部分病猪在头颈、背、胃壁、肠系膜及胆囊壁有胶样水肿。其他与败血症型变化差异不大。

⑶淋巴结脓肿型:可见有些淋巴结出现化脓灶,当出现脓毒败血症时,肺可见转移性脓肿。

⑷关节炎型:关节周围肿胀红肿,切开关节囊,滑膜充血,有出血点,滑液稍浑浊呈红黄色。严重者,关节囊内外有黄色胶胨样液体或纤维素性脓性物质;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关节腔内有液体渗出。

5 猪链球菌的治疗方法

该菌对羧苄青霉素、头孢霉素高度敏感;对先锋霉素V、卡那霉素、青霉素G、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氯霉素、痢特灵低度敏感;对红霉素不敏感。该菌的菌群或菌型较多,如果进行分型治疗则可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⑴败血症型的治疗:①青霉素80 万~160 万IU,肌注;或土霉素、四环素,5~10 mg/(kg·bow),肌注;或磺胺甲基异口恶唑0.15 mg/(kg·bow),肌注,为防止产生耐药性,可交替用药。②氨苄青霉素配合安乃近注射液,60 mg/ (kg·bow),3 次/d,连续用药3~5 d,症状消除后再坚持用药2 d。

⑵关节炎型的治疗除用氨苄青霉素配合安乃近外,肿胀的关节应涂擦樟脑酒精、松节油等,早治比晚治有利于康复。

⑶脑膜脑炎型的治疗主要用磺胺嘧啶钠配合氯丙嗪和VB1进行治疗。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40ml,一次肌注,2 次/d,连用3~5 d;氯丙嗪用量为1~3 mg/(kg·bow);VB1用量每头每次肌注20~50 mg,治疗时也可视情况静注或关节注射。青霉素G 钾超常规用量2~3 倍(160 万~240 万IU),肌注,4~6 h/次,症状消失体温下降后8~12 h 再注射1 次;降温用安乃近5ml,肌注。

⑷淋巴结脓肿型的治疗在局部消毒后,切开排脓,冲洗后撒入结晶磺胺。

6 猪链球菌疾病的免疫预防

猪链球菌常被人们所忽视,而诊断为其它疾病,所以猪群正常时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对猪链球菌病的预防应把握好以下几点:⑴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对猪只应进行调教,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固定区域排粪,为避免污染,要及时清除猪舍的粪便,勤换垫料,同时对清除的粪便、垫料进行堆积发酵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⑵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减少应激,禁止或限制猪群散放散养,不准利用城市泔水喂猪,对饲养场的污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⑶加强消毒灭源工作,对猪舍和饲养器具,做到每周用药物消毒一次,在发生疫情时要每天消毒一次,环境用生石灰、草木灰水经常性地进行消毒,对外来收猪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检疫、消毒,方可进入猪场;⑷对曾经发生过猪链球菌病、或受猪链球菌病威胁的地方要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生猪的抵抗力,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四环素等药物进行预防;⑸对饲养的生猪要加强观察,发现异常及时请当地兽医诊治,对疑似为猪链球菌病的,及时选用氨苄青霉素等敏感药物,加大剂量,对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⑹对疑似猪2型链球菌或死亡的生猪进行“五不一处理”(不食用、不转运、不销售、不抛弃、不宰杀一律无害化处理)处理,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1] 李雅静,高志清,赵宝华.猪链球菌检测及猪链球菌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7,(10):39-43.

猜你喜欢

猪链球菌肌注脑膜
猪链球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甲氨喋呤单次肌注与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的对比研究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聚肌胞肌注联合消疣胶囊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UPLC-PDA-QTOF/MS分析肌注胆木注射液后大鼠血浆中的分布
家猪链球菌病和乙型脑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