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移动医疗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6-04-05董鹏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医疗用户服务

●董鹏/文

移动医疗作为互联网与医疗相结合的产业,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也是资本市场投资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巨头及传统医疗机构纷纷布局移动医疗市场。可穿戴设备、App 等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为广大终端用户提供极大的便利,也给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未来,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移动医疗产品的完善,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而移动医疗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移动医疗产业前景广阔

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目前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 应用。移动医疗服务可分为应用服务、软件程序和移动设备三部分。移动医疗通过软硬件互相结合,已经发展为四大应用场景:健康管理、慢性病监测、辅助诊断、在线诊疗及预约。硬件产品功能主要是收集和监测体征数据。软件产品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医疗资讯、数据链接及相关衍生服务,应用于健康管理、辅助诊断、在线诊疗及预约三大场景,主要面向对象是患者和医生。

移动医疗便捷、成本低廉。通过实现医生和患者的远程交流、患者体征和病理数据的实时传输至医生、医生和医生之间的沟通、医生闲暇时间的多利用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有利于缓和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之间的医疗水平、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的现状。同时,医疗的移动互联网化在降低医疗成本方面,对个人和政府都有积极作用。对于患者个人而言,医疗的移动互联网化能够节省传统医疗服务中用于挂号、排队、等候和路程往返的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移动医疗还会改变患者生病再去看病的传统医疗习惯,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治病为防病,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政府而言,预计2013 ~2025年,互联网技术每年可为我国医疗支出节省1100 亿~6100 亿元,这将占到医疗支出项目增量增长额的2%~13%。通过移动医疗,患者能够更加方便、及时、有效地与专业医护人员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也可避免医患冲突。

预计到2050 年,中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33.3%,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慢性疾病患病率是中青年人口的3 ~7 倍。老龄化的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全社会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诊疗效率的诉求日益强烈,都无疑为移动医疗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内部,移动医疗的市场发展前景都值得期待。预计到2017 年,全球移动医疗年收入将达230 亿美元,中国移动医疗市场收入也将在25 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内与无线配件、应用等相关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并将构筑联系紧密的生态系统、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从而带来巨大利益。

我国尚未掌握核心技术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普遍适用的、统一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各国在开拓或进入移动医疗市场的手段和策略上各有特点,起步时间、发展进度和规模也不一样,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的进展取决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市场发展的成熟度、社会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及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在美国2014 年投资金额排名前10 位的移动医疗应用服务项目中,医生交流类App 有3 个。目前该类项目在美国经历了一个爆发式的发展时期。相比于美国,我国的移动医疗项目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存在准入门槛低,缺乏专业性和临床准确性等问题。而技术问题在其中尤为关键。

在技术方面,一方面我国移动医疗在核心技术上处于被国外垄断的状态。当前尽管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移动医疗软件程序日新月异,硬件产品如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能够获取用户大量健康信息,但行业内部的芯片、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大量被国外垄断,国内要完全掌握这些技术并具备独立开发的能力仍需时日。另一方面,目前用于医患实时交流、患者信息实时监测等方面的技术仍存在技术障碍,这给移动医疗的普遍推广带来了巨大挑战。用于移动医疗的高速网络、低成本设备等客观要素尚未完全普及,导致移动医疗信息与其他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如医院、医生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交互。

行业标准与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医疗设备没有相关标准是困扰移动医疗产业链垂直发展的最大问题,企业和产品的准入门槛过低导致未来可能会出现行业内部鱼龙混杂的情况,只有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监管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尽管国家出台了大量有利于移动医疗发展的优惠政策与措施, 但是目前移动医疗领域尚未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这导致移动医疗产品及其用户的合法权益保护的问题无法保障,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等情况,患者无处维权,移动医疗产品也缺乏申诉、说明的通道,这些现状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

多年以来的医疗领域结构性矛盾和资源分配失衡等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当前仍存在医疗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由于移动医疗商业模式尚未成熟,资源对接和充分利用还未能完全实现,这将对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前景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完善行业标准、出台政策法规,来规范行业格局,加强安全监管是移动医疗发展的当务之急。

移动医疗存在先天劣势

长久以来,制约移动医疗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缺乏与医务人员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体验。而这一弊端的确可能带来信息不对称、病情及诊疗情况沟通不畅、难以及时有效实施救助、不便于采用医疗设备完成现场检查化验等问题,从而给病症判断、治疗方案确定以及后续治疗手段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甚至导致误诊等现象的出现。这是当前移动医疗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且也会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存在。尽管便携式医疗设备不断发展,但短期内仍然很难达到医院的医疗设施水平,移动医疗很难替代线下医疗的角色。

移动医疗的另一劣势在于,用户对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隐私问题仍然存在较大顾虑。由于国内移动医疗尚处于探索和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其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缺乏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直接交流、监督机制尚不完善、设备及程序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原因,使

得用户对于移动医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低,难以完全信任移动医疗服务。而这种较低的信任程度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用户的信任度低会使得移动医疗产品的使用率和普及率得不到提升,进而不利于移动医疗产业的拓展;而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受阻又会进一步降低其可信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移动医疗如何破解难题

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

当前核心医疗服务包括问诊、身体检测等无法实现移动化,移动仍然仅限于一些医疗保健、药物信息等低风险内容,因而用户移动端获取的信息往往不能有效解决病患的核心问题,真正帮助患者治疗疾病的手段仍然局限在医院和诊所。对于移动医疗行业而言,其未来盈利模式应当突破当下的瓶颈,围绕核心医疗服务这一中心,大力发展相关技术和产业链。移动医疗产业要把握政策引导方向和市场趋势,既要分析市场特性,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更要积极探索未来盈利模式。

不可忽视运营和行政管理人才

撬动并留住优质医生资源是移动医疗企业的核心问题。移动医疗企业应建立一套严格的医生准入制度,如核心医疗团队只对在职公立医院医生开放、经常复查医生的答复质量、建立评级制度等。移动医疗服务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医师和护士,还包括运营人员及行政管理者。他们不仅要对医学以及环境有相应的知识积累,还要对国内医疗体制、医疗现状以及群众健康领域有所钻研和了解;他们要有互联网创业知识,更要深刻认识、了解移动领域,具有管理、投资、营销等多方面知识。二者都会对产品质量和运营安全造成巨大影响。企业应规范从业者标准,重视对这两类人才的开发与管理。

确立保密原则

移动医疗是一个闭环操作的过程,要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进行,必须有相关标准保障数据交换与数据安全。企业应切实做好客户以及企业自身的数据安全的维护工作,确立保密原则。为了确保移动医疗产品使用安全,保证使用者隐私及健康,必须要树立高度保密意识,通过设立保密标准和数据安全标准来保证私密性与安全性。这类标准主要涉及无线厂商所做的各个防护体系,对用户的身份、权限进行辨别认证,对传输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检查验证保护,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窃听,对网络发送的数据包进行检查,避免重复发送,对接人系统的设备进行控制,防防范恶意攻击等。

打造移动医疗生态系统

传统医疗机构、移动通讯和互联网领域应建立合作机制,共建生态系统。传统医疗机构可开展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提醒等个性化服务,如:通过短信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挂号预约服务或者专家的详细信息,为老年人提供服药提醒和就诊提醒等。也可以针对病症与治疗开展快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如:医生利用普通终端实现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数据收集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途径,再进一步构建基于“私有云”的个人健康档案,实现用户健康管理。移动通信运营商要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必须准确定位,加强与医疗市场上众多产品服务提供商的合作,通过构建自己的产品平台,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激发用户需求。同时,利用自身的网络平台向用户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引导用户消费。互联网领域技术提供方可设置专门的医疗部门,聘请医学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负责医疗健康相关的研发及合作管理工作,并在各个环节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健康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互联网企业还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云技术融合到移动医疗服务中为用户提供基于“私有云”的无线医疗服务,方便用户随时获取自己的健康信息,促进全产业链合作的实现。

猜你喜欢

医疗用户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关注用户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