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并非一成不变为创建新的中国医学呐喊

2016-04-05李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青蒿素西医中药

●李麟/文

广西梧州药品检验所

饶伟文/文

广西桂林食品药品检验所

2015 年10 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抗疟药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有人认为,这是中医药研究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将引发新一轮中医药研究热潮。也有人千方百计抹杀青蒿素研究与中医药的关系,认为青蒿素并不是从青蒿中获得,只不过是植物药研究的成果,青蒿素不是中药。中医药科学与否的争论再次升温。中医药究竟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也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讨论的问题。

中医西医各有千秋

在古代,世界各地同中国一样,都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材料作为药物治病,通过长期实践积累诊疗经验和验证药物的疗效,后人称之“传统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古人有限的生物学知识、对自然界的初步认知和朴素的哲学思想;其医术则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中医经过长期的摸索、归纳、总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唐代的《千金方》、明代的《本草纲目》等,都是代表性的中医药经典著作。中医包含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等基础理论,“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和“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病方法。在药物使用上,《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已达1800 多种。中医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其基本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各部分的病变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自然的变化可以影响到身体的机能,即“天人相应”。二是辨证论治,即通过对中医“四诊”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三是“治未病”的思想。四是其观察认识方法的宏观性、抽象性、模糊性和经验性,目前还很难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准确描述;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精度不高,结论较宽泛。五是其药物大多来自天然资源,数量有限,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也不强。

西医属于现代医学,是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微生物的发现、细胞生物学的诞生、化学药物合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快速兴起和发展的。西医对身体和疾病的认识起源于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它认识和治疗疾病已从“身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水平不断深化。其特点是不断用前沿科技提高自身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诊断方法已从显微镜检、生化分析、射线透视、波谱检测技术上不断推进,治疗方法也从药物、手术、放疗、生物治疗全面拓展。目前,已进入精准治疗的研究阶段。从用药方面看,西医主要使用合成的化学药物以及可人工培养的生物制品。质量可控性强,药理毒理较明确。

中西医各有特色并有互补性。相比西医偏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思维、治未病的理念是其优势,值得继承和发扬。而西医诊断从病因、病原、病理到病症,定位明确,条理分明,其诊断和治疗手段紧跟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则是中医所无法比拟的。

中医的继承与发展面临挑战

毋庸讳言,在我国当前的医药事业中,中医也只能是处于从属地位。即使是中医医院,如果仅靠传统的诊疗手段,其生存和发展也是极为困难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医的差距还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医药学自身而言,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中医理论抽象,难与现代医学接轨。中医理论是古人以对自然、对生物的肤浅认识为基础创立的,过于粗略与抽象。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意义更多,生理、病理、药理的含义偏少;藏象学说中的五脏六腑与人体解剖学的器官并不完全对应。这与今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体的认识很难接轨。二是中医人才缺乏。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的科学,过去讲究师徒传承。学好中医,要有很好的古文基础、哲学思维。中医要得到较准确的结论,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如今真正经验丰富的“纯中医”人才很少,传统中医后继乏人。三是中医诊断方法落后,难下精准结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形成,是在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其诊断所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与五花八门的西医诊断手段相比,中医显然是落后了。诊得不准,治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四是药物质量不稳定,难以保证安全有效。中药大多数来源于天然材料,其质量的稳定可控性一直是个难题。近几十年来,对中药品种与质量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还有许多关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品种与疗效的关系,对葛根与粉葛,《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均完全一致,但对他们的质量控制指标却是不同的。又如:《中国药典》对收载的中药,大多数只规定其有效成分含量的下限而没有上限,大黄中总蒽醌的含量仅规定不得少于1.5%,但实际商品中,有的含量能达到7%。同样是检验合格的药材,但含量相差之悬殊,如何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中医的前途在于创新与发展

当前形势下,中医要实现现代化,也只能依靠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中医的发展要依靠观念更新。一是要正确看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古,不能把古人说的全都看作真理;继承,不是指一成不变。今人要继承的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思维与未病先治等科学理念,要挖掘的是宝贵的临床经验与奇方奇药,而非抽象、模糊的理论语言和落后的诊治手段。二是要正确处理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中西医应该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西医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原因在于其紧跟现代科技发展,与时俱进。全身麻醉、外科手术、人痘接种,在中医几千年前就有。但现在,却是西医将之吸收并发扬光大了。中药可以西化,西药也可以中药化。西医的诊治手段,同样也可以为中医所用。曾有一些地方政府发文规定,中医不能开西药、不能拍CT,这实在是固步自封,自缚手脚。三是要正确处理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任何一种医学,都是为了调整、干预、治疗人体的机能或疾患。其中,弄清患病部位、病因、病机等是治疗的前提。不断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创新诊疗手段,则是提高疗效的必经之途。

同时,中医发展还要依靠理论创新。传统中医理论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用比类取象的思维,在天、地、人之间类比。通过直觉的、经验的、动态的观察去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从功能入手去了解局部病变与整体的关系,认为“有诸于内必形之于外”,诊病可“由表知里,司外揣内”。有突出的优点,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医基础理论产生于2000 多年以前,当时的科学水平还无法了解人体的精细结构,无法深入微观层次探讨疾病的诊疗,其宏观性、抽象性、模糊性及经验性是由历史局限所致。要发展中医学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进行理论创新。要利用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知识,深入微观层次认识人体,揭示宏观与微观的相关性;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对中医理论进行证伪,并应用现代语言描述中医理论的核心和本质。这样才能使中医也具备科学性的基本特征——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如: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曾提出用“五脏相关理论”替代“五行”学说;饶伟文建议用全息胚学说作为沟通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桥梁。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

发展中医也要依靠诊断技术创新。现代生物学、光学、声学、电子学、信息学等已高速发展。中医的发展绝不能与现代科技无缘。现行的西医诊疗手段也应该为中医所用。只有在保留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中医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如:通过舌象与舌体表面的细胞学变化、微生物种类,体内消化系统的酶活动、血液生化指标等多方面的关系研究中医的舌诊;通过研究脉象与心电图、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进而开发全新的舌诊仪、脉诊仪等中医诊断仪器。将仅依靠“司外揣内”变为“内外相参”的诊断方法,促进诊治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药研究也要创新,要解决中药品种与质量问题。由于生物的多样性,地方用药习惯的差异,历史的变迁,中药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些多来源的中药品种是否有相同的疗效,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对于已研究清楚属于有毒有害的中药,如:朱砂、雄黄,应该积极研究寻找到替代的药物,及时淘汰。在质量方面,中药要解决质量稳定可控的问题。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受产地、采收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其质量相差还是很大的。不同批次的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甚至能相差3 ~5 倍。如果以有效成分含量来衡量,按现在的中药饮片的形式进行配方,很难保证其剂量准确,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也就难以保证。上世纪80 年代开始,不断有学者提出西药中药化问题,但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中药与西药的区分,不是药的来源问题,也不是单体成分与复合组分的问题。冰片是合成的单体成分,它是中药;番泻叶、大黄浸膏、甘草浸膏、银杏叶提取物,西医也在使用。真正的区别在于用药理论问题。从青蒿药材中提出的青蒿素,还是中药吗?回答是肯定的。古人用青蒿治疟,是来自临床经验。现代研究证明,其有效成分是青蒿素,则道出了其本质。只要今人仍按照中医理论指导使用,它就是中药。中医不但要理直气壮地使用青蒿素类制剂,而且还应继续研究青蒿素的其他功用,看能否代替青蒿除截疟以外的其他功能,继而提出什么处方可用青蒿素,什么处方还要用青蒿药材或其提取物等。实际上,对黄连的研究已有先例。已知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盐酸黄连素(盐酸小檗碱)。因此,中医治疗热痢时可以直接使用黄连素片,三黄片的处方目前也规定用黄连素代替黄连投料。同理,众多的西药,从成分结构、药理毒理、体内代谢,均已研究十分清楚,完全可以“洋为中用”。

猜你喜欢

青蒿素西医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一个青蒿素品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