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特征及理论构架

2016-04-04黄雪飞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竞争力工业设计

黄雪飞

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特征及理论构架

黄雪飞

近年来,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迅速,在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我国学术界也一直不断努力构建中国本土的设计学理论体系。工业设计创新活动从单一到规模化,再形成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产业,该过程的发展有律可循。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立足工业设计活动和产业竞争力的视角,结合了设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对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及产业竞争力作为主要对象进行理论研究,以期为我国设计产业政策的设计以及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产业链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我国工业设计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联系愈发密切,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初具规模,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且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工业设计产业。区域属性给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差距,例如沿海城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就比内地发达,制造业发达地区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要优于制造业欠发达地区。此外,还有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资源、政府和政策的引导与激励、法律法规对设计创新的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对一个地区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多方因素形成的合力造就了该地区工业设计产业所具有的竞争力。

在我国,很多地方工业设计发展还不够成熟,规模小,层次低,资源少,甚至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产业。要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Industrial desig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首先就需要明晰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清楚了解影响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并厘清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厘清工业设计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机理,将有利于政府更好地通过顶层设计,结合各地特色与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适应本地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形态。

随着全球各国经济、产业及文化竞争的愈发突出,我国工业设计行业也面临着产业化发展问题。经过近些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工业设计活动已广泛开展,形成了工业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专业的工业设计公司以及高等院校设计工作室。未来工业设计活动势必会向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它符合工业设计活动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规律,设计服务必然会向商品化、市场化、精细化及深度分工合作的方向演变。因此,工业设计产业其实是以工业设计(服务)为根本而延展的产业系统,它应既包含传统意义上从产品概念设计、形态设计、界面设计为核心的设计过程,也包含面向未来的从产业设计与规划、交互与信息设计、数字内容设计、原创产品开发设计、商业模式设计、服务设计等各种方向。

1.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1.1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象

工业设计是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础,工业设计产业是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正确把握工业设计活动的历史脉络、发展规律、演化形式、活动特性等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是研究的前提。

1.1.1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工业时代与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解决设计问题的产物。设计的本质特征自上而下贯穿整个产业系统,上至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战略思考,下至直接面对企业与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发活动。工业设计涵盖了日用产品、染织服装、家居用品、家具家电、通讯产品、交通工具、生产装备等广阔的领域。

当前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全球化与民族化互补共存的时代,工业设计的外部因素发生着改变,促使工业设计自身也面临着转型与调整。一方面,工业设计活动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变化,全球化为我国带来新的设计资源的同时,也对我国本土工业设计企业与设计机构形成了竞争和挑战。另一方面,工业设计的创新模式发生着变化,传统上强调以产品外观为主,以实体设计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产品的竞争已扩展为软硬件综合实力的竞争,以及无形的、服务的、内容的、系统的竞争。[1]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业设计更要强调跨学科的交叉和整合创新,整合多学科的知识资源,探讨新的服务形式、产品形态、技术途径等,改善人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因此,工业设计研究的核心应是以可批量生产的人工制品及其环境的价值优化为目标的研发设计,其目的是系统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工业设计在创新思考和工作时,应充分强调科学的用户体验与系统的设计方法,更要强调知识整合过程中人的价值体现。

1.1.2工业设计的产业化

人类社会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发展迅速,也已形成了较大规模并渗透到各行各业。21世纪的工业设计活动将从点及面,再形成网络状,最终形成一个功能齐全、体系完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系统。

首先,工业设计产业化探讨的是工业设计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经济社会系统是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工业设计作为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角色和地位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当前社会正由工业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社会,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等都在发生变化,要基于所属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现状整体探究。系统论、社会学和经济学是工业设计产业化研究的思想、方法的理论依据。

其次,工业设计产业化关注的是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与生存问题。工业设计是创新性极强的活动,工业设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工业产品,也涉及到产业链的其它环节,是工业制造产业链中最具增值的环节。此外,其服务范畴还拓展到如战略与策略设计、管理设计、品牌设计、软件设计等其他领域。今天的工业设计体现了对技术、设计、商业模式三要素完美融合的价值创造。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较长,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工业设计行业体系和行业规范,依靠多年来的不断积累和沉淀,更科学的工作方法、更细致的专业划分、上下延伸的产业链条、规范的企业运作机制、成熟的产业推动政策等等构成了坚固的产业化基础,也使其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化竞争能力。

再者,工业设计产业化研究具有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战略视角。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是由英国学者弗里曼(C.Freeman) 1987年首次提出。放眼全球,德国在近期发布的发展战略中提出,设计是德国工业4.0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2013年发布的政府报告中指出,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新的时代,我国工业设计背负着更重的使命,要瞄准国际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瞄准产业需求,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这就要求工业设计不断渗透、延伸,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得到充分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才能形成网状结构,才具有粘合力、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才能称得上产业化。

1.2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1.2.1关于产业

经济学概念里的产业(industry)具有多层次性,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分工以及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它是介于微观经济单元(企业)和宏观经济单位(国家经济)间的一个中间层次。通常我们将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看待为产业,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来。

产业既不是某一企业的某种经济活动,也不是部分企业的某些活动,它是具有某类相同属性的企业活动的集合。从供应侧来看,产业可以是具有某一类似的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活动总和;从需求侧来看,产业可能是具有同类的具有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集合。可以说,经济活动具有相同属性是定义某一特定产业的核心。因此,工业设计产业应是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或咨询服务活动,以及参与工业设计服务的企业或机构的集合。

1.2.2关于竞争力

关于“竞争”,列宁曾如此定义:“为共同市场而劳作的独立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叫做竞争。”[1]而竞争的目标是生产者(企业主体)在市场上形成优势地位。因此,竞争力是市场较量中反映出来的结果。竞争力是原因,而竞争力的强弱是与竞争对手比较出来的。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关于竞争力概念的界定与阐述被广泛认可:“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所反映出来的生产率。”。[2]波特教授还认为,产业是同类或者相似企业的集合。企业层次竞争力的研究是国家和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但是国家或者区域范围内某一产业的竞争力绝非仅仅是单个企业竞争力的简单累加或者平均的结果。

波特教授更重要的成果还在于他对国家经济发展四个阶段的判断。[3]他所创立的钻石模型,据此模型对产业竞争力的优劣势比较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解释。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最终会通过产业的竞争优势反映出来,产业竞争力决定了国家竞争力。分析具体某个产业的竞争力需要研究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法律等外部环境对该产业发展的影响。此外,优势产业依赖于提高生产效率,其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1.2.3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

设计的发展与人类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的演进息息相关。工业设计是新兴的现代设计概念,它以工业文明的流水线及机械化生产为主要特征。工业设计产业是一个研究设计创新活动的经济学概念,它应该基于产业系统的范畴展开研究,因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工业设计企业、产业集群、产业链及产业内各主体间关系等将是其主要研究对象。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不通过个别企业的竞争能力来反映,它需要考察一个区域或整个国家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整体竞争能力。它更多地体现为该产业所提供的工业设计服务以及设计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含义。

首先,需要界定工业设计产业涉及的范围,也就是要明确“具有相同属性的经济活动”中的“属性”。此处的属性是工业设计,而且应当是广义的工业设计。除了一般意义上为了使人们生存与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所需的诸如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之外,更应该是为了达到更理想的人类生存状态或目的,通过构思、建立实施方案,并用切合实际的手段表现并加以实现的创新性行为。

工业设计的范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是如此。2015年在韩国召开的国际工业设计联协会(ICSID)第29届年会中,该组织更名为“国际设计组织WDO”(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同时发布了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新的定义进一步拓展了工业设计的影响范围,甚至主张直接用Design来替代Industrial design。[4]

鉴于此,本文中工业设计产业涉及到的范围应是关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以产品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应是产品的整体设计,包括产品的定位、功能设定、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如企业形象、产品形象、界面设计等)、工作生活的环境规划与设计等;以系统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将包含产品系统的设计,如产品系列策划、产品品牌规划、商业模式设计、企业发展战略设计等;以服务和体验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包含了产品硬件、软件和服务的设计,如某种特定服务体系的设计、手持设备软硬件的设计、服务内容的设计、体验方式的设计,等等。

其次,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应当由其本质决定。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是工业设计产业系统在经济市场中竞争能力的表现。第一,研究时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它在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发展规律,把握该产业作为国家(或区域)经济体的组成部分,与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或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第二,围绕工业设计这一核心属性形成的企业主体构成了产业系统,对该产业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关于产业系统内部发展规律的研究。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受到设计产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共同影响,包括国家及地方政策与法规、行业协会与研究机构、工业设计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产业形态、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工业设计创新机制与体制保障,等等。第三,竞争力研究具有比较意义,研究的内容、形式、过程、方法以及结果等均有利于进行对比分析。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比较,还是区域与区域间的或是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力比较,都是可以在后续研究体现其应用价值的,可以为提升国家、区域或者城市的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它符合创新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创新是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工业设计产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第二产业甚至第一产业的发展升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设计产业依靠创新思维、方法手段和机制将人类需求与生产制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符合了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另一方面,它符合国际竞争态势下的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全球经济环境下,国家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产业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核心技术的竞争。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世界各国纷纷凝聚产业竞争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大多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重竞争。加快发展高水平的工业设计产业将有效提升我国产品的价值,向产业链的前端延伸,获取更高的利润,也让企业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1.3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1.3.1当代工业设计产业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必要性。

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比较优势指一国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竞争优势主要指政府和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活动对提高竞争力的影响。也就是说当代国家发展的主要优势路径在于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更多地源于创新的优势,把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材料、新的企业组织以及新的服务形式等新要素引入生产体系。

工业设计活动的核心在于创新并创造附加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智力、信息以及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等软件资源。当然也受到自然、交通、环境、人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它更多体现的是竞争优势。

1.3.2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具有比较概念

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体现的比较概念,其中的强弱关系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显现出来的。它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家内部区域间的工业设计产业在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其竞争优势通常是通过争夺工业设计服务的业务来源并提供创新服务的各方面条件,提供符合委托方要求的设计创新服务而实现的。竞争力的直观表现是产业的市场份额以及盈利水平,最终结果可以通过产业规模及产业效率来衡量。

1.3.3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具有系统性,是多层次的有机考察。

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和工业设计企业竞争力紧密相关。国家竞争优势本质上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产业是企业与区域以及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产业有竞争力,国家自然会有竞争力”。[5]人类社会在信息、知识、智慧三个方面都有了巨大发展,工业设计产业集中体现了这三个要素。工业设计产业呈现出系统性的特点,这种传统工业设计活动多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微观层次,现在已经进入到中观和宏观层次了,工业设计产业已经被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了。

因此,从考察的范围来讲,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综合考察。国家创新体系是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顶层设计。基于国家层面的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属于宏观层次的考虑,各大城市或区域范围属于中观层次,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构成了微观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整体思考,系统规划。

1.3.4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本质是设计创新能力和市场转化能力。

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通过创新产品或设计服务在市场上的份额来体现。它取决于用户对创新产品或服务价值的认可度和制造业对设计服务提供方的肯定。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是工业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机制、制度安排的结晶,其本质是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并将其转化为经市场检验成功的创新产品。

工业设计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产业,其设计创新能力在于运用工业设计的系统观念、创新方法去实现委托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具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体现了积极、健康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以此帮助委托方应对全球竞争。

2.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为深入,涉及面广泛,层次丰富,研究成果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竞争力理论研究

早期有李嘉图基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演化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技术差异决定产品相对价格差异;随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发展了比较优势论,新要素理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研究开发等新要素。(Adam Smith, 1776,1979; Ricardo,1817; Heckscher, 1919)

1990年波特提出“国家钻石”理论(国家竞争优势),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完善的研究框架。他认为国家必将经历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创新推动、财富推动等四个发展阶段。全球学者在此模型框架下,演化出国际化钻石模型、九要素模型等适于不同国家、城市或产业的竞争力研究模型(Porter,1980,1985,1990; J.Dunning,1993;Dong-Sung Cho,2000)

在竞争力评价方面,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已形成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WEF每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将创新(Innovation)作为全球竞争力指数 (GCI)的12项评价指标之一,反映了设计创新与国家整体竞争力关系密切(WEF,2002)。

2.生态观

即挖掘设计与文化创意活动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剖析其发展必须依附于所处区域的产业生态环境,健全完整的产业形式(Hilary Collins, 2010)。还有目前全球已进入创意经济时代,深入阐释创意经济、政策、创意产业集群、创意城市等概念的内涵,对包括中国上海在内的全球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展开现状调研和分析(Lily Kong等,2009; Li Wu Wei等,2009)。

3.系统观

即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工业设计学科不同于一般科学的本质属性,认为设计可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Simon, H.A, 1969, 1987);基于设计研究、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等层面,诠释设计认知的本质、设计能力和设计知识等要素(Nigel Cross, 1982)。

4.发展观

即在充分认识工业设计在发展专业化设计与制造的同时,也意识到设计这一跨越科学与艺术两大学科领域的属性。工业设计是面向未来的学科,国际性、学科交叉属性将促使其全面渗透到各行各业(Victor Margolin,George Richard Buchanan, 1996)。

5.续发展观

即反思商业化工业设计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强调设计的社会和伦理价值(Victor Papanek,1972,1995);从造物活动与生态环保分离状态转向提倡兼顾使用者需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企业发展的系统创新(Carlo Vezzoli, 2001);立足设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研究(田中一光,2009);从工业设计活动中对物的关注转向对工业设计中的易用性、情感性,以及未来的产品设计特征的关注(Nonald A. Norman,2006,2009)。

2.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内,关于设计产业的研究起步要晚于对设计本体的研究,不少学者从价值论(王敏等,2003;鲁晓波,2010;李立新,2011;许平,2013)、文化观(鲁晓波,2012;许平,2013)、教育观(潘鲁生,2005;蔡军,2007;何人可,2010)、历史观(凌继尧,2009;何人可,2011;李砚祖,2013)、生态观(柳冠中,2008;许平,2009;潘鲁生,2014)等角度研究了社会经济发展中工业设计、设计产业及其与城市、国家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已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但从产业发展、国家与地区竞争力的视角研究工业设计(创新),近几年才成为我国理论界的热点,不少学者为此展开了研究,其成果集中于以下方面:

1.设计产业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

中外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王展,2013);中外比较视角下对设计产业竞争力的要素进行多维解读(邹其昌,2014);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外平面设计产业现状及其竞争力对比研究(石晨旭、祝帅,2012);英国、香港等地设计产业相关要素在社会、经济及文化及国家竞争力中的表现;(汤重熹,2003;陈红玉,2014;刘小康等,2012);国内外工业设计产业政策对比研究(李一舟,2011)。

2.设计本体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律。围绕设计产业与设计之都这一热点话题,解析中国设计发展中遭遇的相关问题(李砚祖,2011);原创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链创新(柳冠中,2008,2011)、设计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设计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海军,2007);发挥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王明旨,2007)。

3.设计产业化进程中的策略、路径与机制研究。

艺术设计创意产业的内涵、产业化路径、组织实施、经营战略等研究(王国华等,2014);设计服务业的特征、分类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设计产业发展趋势(梁昊光,2013);广州地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冼燃,2010);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目的的设计政策研究(农丽媚,2013);工业设计产业的城市集聚对策(王汉友,2014);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动力机制(孙洁,2012)。

因此,提升工业设计水平与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是我国教育界与产业界面临的新课题,而且我国学者已有一些建设性成果。不过也存在问题:一是学习与消化国外设计产业研究成果,但对当代中国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工业设计的需求结合得不够;二是成果多停留于“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内涵、意义、重要性的探讨上,缺乏对设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设计产业链的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三是缺乏对IDIC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研究;最后还缺乏对工业设计产业链与制造产业共生机理研究,以及竞争力评价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考。

3.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构架

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不等同于工业设计竞争力。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目的并不局限于理论形式或者评价指标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国各主要经济体(城市或区域)的工业设计产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参考。

工业设计活动要按照市场的机制培育发展,成长为一定规模、具有特定组织形式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称得上工业设计产业,才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设计产业链构建是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关键和必要路径,是保证设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类似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系统也需要合理的结构与体量、平衡的输入与输出、丰富的企业类型,以及适宜的经济、政策与人文环境。

3.1“钻石模型”的探讨

波特教授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 “钻石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由资源和才能要素,市场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对手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两个辅助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这六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这个理论模型同样适合于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其一,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涵盖了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高级生产要素对形成竞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工业设计产业涉及的生产要素更多偏重高级生产要素,包括便利的交通系统,发达的信息通信设施,先进开放的资本市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这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持续地大量投入。对于国家而言,培养工业设计产业人才的科研院所与教育机构本身就需要培育,这些要素难以从外部获得,必须依靠自己来完成。

其二,市场需求条件尤其是国内(或本地)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特别是专业而挑剔的客户有利于激发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工业设计产业更多地服务于制造业,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更易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产业。这一点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的企业规模可以大致反映出来。

其三,相关及支持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共生关系,是产业的不断壮大而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新的需求,产生新的产业,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现象。如果是实体产业,还不能缺少优秀的供应商,为其提供优质价廉的零部件配套产品。工业设计产业由于需要供应的更多是创新创意等知识智力资源,离不开市场调研、用户研究、手板与原型制作、工程分析等环节的支持。因此工业设计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这些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

其四,公司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对手状况都会影响产业竞争力。一方面,企业一些特有的管理意识形态将影响到竞争优势的建立。工业设计产业应以设计创新为基础,强调创新创业、原创性设计、精益化设计等在企业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另一方面,激烈有序的国内竞争可以让企业,引导企业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国际竞争企业。在规范合理的市场秩序下,成熟的工业设计企业通过在创新手段、设计方法、设计流程、成本控制等方面不断优化,不断地超越竞争对手,形成国际竞争力。

最后,机遇和政府是钻石模型中的两大变数。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机遇事件难以控制,但政府政策的影响却不可小视。因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工业设计行业补贴、资金市场政策、设计教育政策等政策和法规,影响设计资源与才能要素;制定工业设计行业标准,规范工业设计产业法规,运用资金市场机制、税收政策激励等手段影响行业企业间的竞争以及相关行业发展。

钻石模型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为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提供指标体系。工业设计产业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创新性和服务型特征,该产业又与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农业存在交叉关系,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远比其他产业要复杂。因此,在消化传统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需要抓住钻石模型中各要素的核心内涵,从工业设计企业链、价值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多维度综合考量,设计具有实操性的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3.2产业成长机制和产业链构建的探讨

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促进构建适应当代我国国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产业。因此,围绕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机制以及发展形态展开研究,对于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产业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产业成长是描述产业经历其生命周期过程的概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从产业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成熟前期几乎所有产业都会经历类似S形的生长曲线;而在成熟后期,有一类产业会长期稳定地处于成熟期,还有一类则较快地进入衰退期。产业所处阶段一般由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竞争者数量、产品种类、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指标来衡量。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迅速,但在不同的区域发展并不均衡,部分城市工业设计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未形成有效的网络状产业链结构。总体正处于初创阶段向成长阶段过渡的阶段。

不同的产业在成长中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工业设计产业与一般意义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存在很大差别。要揭示该产业演化系统的动力机制,还需要利用自组织理论的系统研究方法。根据自组织理论的观点,系统在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产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自然资源、信息以及服务的流动,产业内部也有单元间(企业)的竞争协作关系。

将产业系统放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看,产业成长又受到市场需求、外部投资、知识创新水平、产业相关政策、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从产业系统内部要素来看,产业成长演化则需要考虑产业规模、产业技术和产业组织等要素。根据产业成长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的不同表现,一般产业成长有强制型、自组织型和引导型三种发展模式。由于国情不同,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具有较强自身的特色,有必要慎重构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成长模型,推演合适的发展路径,制定相应的策略措施,在相对较短时间里培育形成网络状的工业设计产业链,才能形成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

3.3案例研究佐证

国外工业设计发展较早,许多国家如意大利、英国、德国、日本已经构建了成熟的工业设计产业体系,除了为本国、本地区提供工业设计服务,有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设计服务。由于国情不同,上述各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路径也各不相同。学习国外发展振兴工业设计产业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快速形成工业设计产业,并具备一定的产业竞争力。

例如,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曾经一度发展停滞,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后来通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培育其工业设计产业,才使得其保持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再如,意大利具有独特的艺术与人文积淀,其生产体系也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对设计也有较成熟的认知度,也乐于委托优秀设计企业或设计师来提高创新产品的设计附加值。该国独有的企业文化、创新文化以及政府主导的设计批评体系、设计服务体系、设计展示活动等促使其工业设计得以持续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国深圳地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该地区极具规模的制造业体系、开放的经济环境以及积极的产业政策为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并不都具备深圳的制造业基础,且这些城市情况各异,不宜直接将深圳模式或者英国模式、意大利模式照搬套用。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国外成熟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演进过程,梳理工业设计产业成长与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各地工业设计产业环境、人才教育以及体制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利弊得失。

4.结语

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虽与区位、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成熟的制造业才是其生存土壤。厘清工业设计创新从单一到规模再到产业整个过程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国城市制定本地化的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代表着制造业较发达地区的创新转化能力,这也要求我国主要城市夯实工业设计基础能力,加强设计产业链建设,立足新产品开发对用户、企业和社会的价值体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根据新的产业发展形势制订设计产业链构建策略,必然会使未来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更具适应性、竞争性和前瞻性。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论所谓市场问题[C].见: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1

[2]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Marions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001

[3]波特认为,竞争优势导致的国家经济发展有四个阶段,分别是生产要素导向(factor-driven)阶段、投资导向(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导向(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财富导向(wealth-driven)阶段。

[4]WCC对工业设计如此作了新的定义:(工业)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 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将需解决的 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http://www. icsid.org/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9

1. 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Marion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2001

2.海军.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J]. 设计艺术,2007(2)

3.李砚祖,张黎. 多维身份视域中的设计——以战后德国的设计发展为例[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3)

4.罗仕鉴. 新定义工业设计[J].设计,2015(14)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石晨旭,祝帅. 平面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学科内涵与理论框架[J]. 艺术设计研究,2011(4)

7.汤重熹.英国工业设计提升国家竞争力[J].现代制造,2003(2)

8.许平.“创意城市网络”与设计城市格局——关于中国“申都”城市的文化断想[J]. 装饰,2011(12)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论所谓市场问题[A],列宁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祝帅,石晨旭. 中国平面设计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探析[J]. 设计艺术,2014(1)

11.邹其昌.关于中外设计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的思考[J].创意与设计,2014(4)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设计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分析、作用机制与政策建议”(编号:15CG157)阶段性成果。

黄雪飞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竞争力工业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工业人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日本竞争力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