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荐福寺碑石所见人物考

2016-04-04王乐庆

关键词:碑石历史人物贡献

王乐庆

(西安博物院,陕西 西安 710068)



西安荐福寺碑石所见人物考

王乐庆

(西安博物院,陕西 西安 710068)

[摘要]西安博物院藏有荐福寺碑石40余通,这些碑石中所载的撰文者及书丹与篆额者,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既有在陕为官者,也有为官他方而籍贯陕西者。他们以自己的声望和行动,对荐福寺的发展与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荐福寺在历次兵燹及诸多自然因素破坏下仍得以遗存至今,与这些历史人物的维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荐福寺;碑石;历史人物;贡献

荐福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是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族戚为追其献冥福而立,故初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为“荐福寺”。神龙二年(706),扩充寺庙为译经院,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高僧,其中以日本高僧圆仁和译经僧义净最为著名。

出自荐福寺的碑石多庋藏于西安博物院内,计有40余通,集中反映了寺院在历代维修、武举题名、佛教文化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荐福寺、小雁塔明清以来历史发展脉络最为直接和现成的参考资料。各碑碑文的书丹、篆额及撰文者大都是当时颇有声望和具有官衔的人士,很多人据史可考、有史可查,这些历史人物曾经为荐福寺的兴盛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碑石所见明代历史人物

荐福寺明代碑石约有16通,其中出现的明代历史人物主要有史官钱塘倪谦(撰文)、柱国文安伯金台张(篆额)、兵部尚书景城马昂(书丹)、按察司佥事临川伍福(撰文)、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桂阳朱英(书丹)、按察司按察使资阳宋有文(篆额)、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京兆崔尔进(撰文)、南京礼部尚书王用宾(倡建)、巡抚陕西监察御史东鲁王雅量(撰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金坛素斋于湛(题字)、陕西按察司副使丹徒茅鎜(撰文)、温州参将杨余庆(撰文)。

明天顺二年(1458)《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的撰文者倪谦(1415—1479),字克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徙上元(今江苏南京),明正统四年进士。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僖①董光和、张国乔编辑:《孤本明代人物小传》(1),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3年,第271页。。著有《玉堂稿》百卷、《上谷稿》八卷、《归田稿》四十二卷、《南宫稿》三十卷、《辽海编》四卷。曾出使朝鲜,回国后著有《朝鲜纪事》一卷。事迹收录于《三吴墨妙跋》《列卿记》。其子倪岳后入翰林并官至尚书,父子同官翰林,同为尚书,一时被传为佳话。《明史》:“倪岳,字舜咨,上元人。父谦,奉命祀北岳,母梦绯衣神入室,生岳,遂以为名。谦终南京礼部尚书”②《明史》卷183《倪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864页。。篆额者张,字文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朝军事人物,河间王张玉次子,英宗复辟后,因张輗迎立有功,封文安伯。《明史》:“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张太平侯,张輗文安伯……”③《明史》卷12《英宗后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3页。书丹者马昂,在《明史·列传第五十六》“陈文”条有提及,为户部尚书④《明史》卷168《陈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520页。。据新出土的马昂墓志显示:马昂(1399—1476),字景高,先祖为河南祥符人,后移籍河间沧州。明永乐二十一年乡试中举,次年参加会试落第,入国子监。正统八年,升刑部右侍郎,不久改右副都御史,参赞甘肃军务。历任官职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户部尚书,赠少保,谥“恭襄”,弘治末年在北方鸡鸣驿因家父战死而参军,任兵部尚书,扶持正德皇帝,景泰五年,改调任户部尚书⑤有关报道见《沧州发现明代尚书马昂墓赑屃和残碑》,《沧州日报》2015年5月28日。。

明成化八年(1472)《敕赐荐福禅寺重修记》的撰文者伍福,据碑文载为敕都学校奉政大夫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临川人。又据《长安县志》《陕西通志》载为长安举人,曾任大理知县⑥〔清〕张聪贤修、董曾臣等纂:《长安县志》卷9《选举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233页;〔明〕赵廷瑞修,马理、吕柟纂,董健桥总校点:《陕西通志》卷27《文献十五》,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464页。;书丹者朱英(1417—1485),字时杰,桂阳(今湖南汝城)县外沙村人,正统十年(1445)登进士。成化初服阕,补陕西,历福建、陕西左右布政使⑦《明史》卷178《朱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740页。,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诗人,一生著作颇多,有诗集、文集传世。他还重刻宋史,更是史学上一大贡献。朱英其人不但见于诸多历史文献如郭良翰《明谥纪汇编》(收入《四库》史部政书类)、明朝《历科进士题名录》中,明人何乔新撰《太子少保都察院右都御史赠荣禄大夫太子太保朱公神道碑》更是对其生平事迹加以详细记录,是活动于明朝中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代名宦、儒臣;篆额者宋有文,景泰五年二甲进士,四川资县人⑧朱保烱、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020页。。曾作《送项都宪平虏凯还集句》一首,收录于《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两志。

明崇祯年间(1628—1644)所立《重修荐福寺地藏王殿碑》的撰文者崔尔进,万历三十三年进士,累官至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著有《溶野偶存集》,诗文奏疏十二卷⑨〔清〕张聪贤修、董曾臣等纂:《长安县志》卷9《选举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243页。;倡建人王用宾,字元兴,咸宁人,正德辛巳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历升左春坊左谕德,累官南京礼部尚书,有《三渠集》⑩董光和、张国乔编辑:《明代孤本历史人物小传》(2),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3年,第53页;〔明〕赵廷瑞修,马理、吕柟纂,董健桥总校点:《陕西通志》卷27《文献十五》,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471页。〔清〕沈青崖、刘于义等纂:《陕西通志》卷22《职官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1页。。碑中则记载王公官职少保、南京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陕西武举雁塔题名碑》的撰文者巡抚陕西监察御史、东鲁王雅量,为山东费县人,字有容,号左海,明万年三十二年(1604)进士,因政绩卓著,入京考授广西道、四川道监察御史。曾任山东巡抚、陕西巡抚都御史,是一位载诸青史的贤良方正和爱国爱民的清官。在陕任职期间,时陕西久缺长官,案件积累满四十余筐,王雅量一一清理,如扫落叶 。

明嘉靖十五年(1536)《于湛题记》碑,题记者于湛(1480—1555),字莹中,南直金坛人,明正德六年进士。嘉靖年间任郧阳巡抚期间创郧山书院(今湖北郧阳中学),迄今仍为人称道。嘉靖十五年转任陕西都御史,适遇泾河水溢,于湛倡导修筑广惠故渠,泄洪蓄水。为加强与陕西交界地区的防务,他疏陈“边计八策”,后被朝廷命以原职总理河道①《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民国重修金坛县志、光绪溧水县志》卷3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0、96页。。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雁塔识游》碑的撰文者茅鎜,南直丹徒人,号海门。嘉靖十年(1531)中举,十一年(1532)联捷考中进士,仕至浙江布政司右参政,曾任陕西按察司副使②〔清〕沈青崖、刘于义等纂:《陕西通志》卷22《职官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4页。。又据《京口茅氏重修族谱序》记载,茅氏为镇江旧家著姓之一,世代经商,至明中叶时,京口草巷茅氏不止是镇江码头首屈一指的经商富户,还受到地方官府的信赖,有较高社会声望。关西积庵杨余庆,据载为咸宁人,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三次乡试中举的武举官生,温州参将③〔清〕沈青崖、刘于义等纂:《陕西通志》卷33《选举四·武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页。。在这通碑中,还记载有与茅鎜同游的三司之公布政使杏里王公(王易,山东章丘县人,癸未进士)、参政雪堂陶公(陶珪,湖广黄冈县人,丙戌进士)一行若干人的信息,这些人物所作的十二首以描写雁塔秋日景色为主的诗文,则是考证明代荐福寺相关情况的珍贵资料。

二、碑石所见清代历史人物

荐福寺清代碑石,计有27通,碑石中出现的清代历史人物可考者主要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杭爱(篆额)、三科都左右给事中万年周之桂(篆额)、提调壬戌科会试坊精膳司主事裴宪度(撰文并书)、署吴堡县知县赵酉(撰文)、靖边知县灵石翟凤翱(撰文)、长安知县桐城张聪贤(书丹)、下浣正泰视学使者淝水许孙荃(撰文并书)、翰林院检讨郡人李因笃(撰文并书)、雁门张梦椒(作序)、华下王宜辅(书丹)、固原把总明克谟(题书)。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之《重修荐福寺碑记》,该碑的篆额者杭爱,生年不详,约卒于1683年,姓章佳氏,满洲镶白旗人。父古尔嘉珲,顺治初为国子监祭酒。杭爱初授笔帖式,累迁吏部郎中。康熙十二年,以右副都御史擢任陕西巡抚④《清史稿》卷256《杭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793页。。《陕西通志》卷23《职官志》亦有载。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荐福寺碑记·荐福殿堂图·荐福地粮记》碑的篆额者周之桂,为崇祯十六年癸未科(1643)三甲进士,陕西西安府咸宁县人;撰文及书者裴宪度,高陵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三甲进士,两人均被收录于《历科进士题名录》⑤朱保烱、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623、2652页。。

清雍正十二年(1734)《荐福寺来源》碑,该碑撰文者赵酉,时任吴堡县知县。雍正十二年(1734)任延长知县。居官敏捷明断,勤谨廉直,断案不动刑具,诛连尽豁免,誉为赵包公。在任三年,重典祀,兴学业,补修城垣旧署,县内颇有起色⑥延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延长县志·人物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荐福寺碑记》撰文者翟凤翱,灵石人,时任靖边知县,乾隆甲寅科举人⑦〔民国〕李凯明修、耿步蟾纂:《灵石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50页。;书丹者张聪贤(?—1831),字爱涛,安徽桐城人,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甘泉知县,嘉庆十五年调长安知县,升直隶州同知。道光初,再任长安知府,先后两任长安知府,补潼关厅,摄同州府事⑧〔清〕张聪贤修、董曾臣等纂:《长安县志》卷8《职官表》,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216页。。是嘉庆版《长安县志》中所载最后一任知府,也是该版县志的修志者,修有《长安志》30卷。在长安创义学20余所,教村民识字,亲自考课。曾治理苍龙河,筑沿河堤,至今为利,民称张公河⑨《续修四库全书·重修安徽通志》卷18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73页。。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著名的《官箴碑》即是由时任长安知府的张聪贤按旧碑拓本重新刻石立碑并再跋其后。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题名谱》碑文作者许孙荃是朝廷委派的提学御史,身为考官及本次题名活动的组织者,认为“鹿鸣”“鹰扬”应并举之,而往往文士得续前游,唯武独缺,于是集诸生于荐福寺赋诗、载酒,以延续前座。许孙荃(1640—1688),字生洲,号四山,江南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许裔蘅长子,康熙九年(1670)庚戌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再转郎中,为翰林院侍讲。历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康熙十八年被荐举博学鸿词科,与试未中,康熙二十四年任陕西提督,著有《慎墨堂诗集》①〔明〕赵廷瑞修,马理、吕柟纂,董健桥总校点:《陕西通志》卷23《职官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0页。。其诗文作品《潼关》中有“两边峡束黄河去,万仞根连太华蟠”一联,对仗工稳,气象深远,是歌咏潼关的名句之一,形象地刻画出了潼关险要的地势,曾作为对联,被书之于潼关关门。其父许裔蘅,字杜邻,号苍岩,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工楷书。

清康熙十年(1671)《秋日雨中集荐福寺限韵四首》碑,碑文的主人公张梦椒,字鹿洲,文中载为雁门人(位于今山西代县),为雁门世家。康熙二十三年《重修荐福寺碑记》中亦载:“雁门张鹿洲都使以悼亡卧病......”作跋者李因笃(1632—1692),字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陕西富平薛镇韩家村)人,博学强记,深于经学,举博学鸿儒,试授检讨,未逾月,即以母老孤丁,辞官返家②《清史稿》卷480《李因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09页。。李因笃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其所陈《告终养疏》文辞恳切,可与“李令伯(李密)《陈情表》同擅千古”;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曾与李二曲、顾炎武、王山史、李雪木等学者名士在富平的隐士庄拟山堂别墅研究学问,和诗唱文,讲学质疑,长达五年。又与李二曲、李柏合称“关中三李”,通过交友论道、诗文唱和、书札往答、寓所解惑、山川寄情、著述传世等方式对弘扬关中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是清初关中诗人群体中代表性人物;书丹者王宜辅,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为华荫人,拔贡,康熙二十年在海州任州同③〔清〕唐仲冕等修、汪梅鼎纂:《海州直隶州志》卷4,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96页。。2010年,在连云港海州区张庄水库曾出土有王宜辅所题五言古诗一首,其上刻有“泠音康熙甲子关中王宜辅题”几个字,丰富了该人物历史信息。两处题名相互考证,为研究两地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王宜辅家世地位较高,其父王宏撰(1622—1702),字修文,南京兵部侍郎王之良第五子。明末“复社”成员。治学有方,名重一时,往来者多关中鸿儒。江苏昆山顾亭林(顾炎武),因抗清失败,于康熙十二年(1673)从山东来华阴寓居,王与顾谈经论典,朝夕不离④华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华阴县志·人物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三、结 语

荐福寺碑石中所出现的这些历史人物据史籍记载大都清正廉明,政绩突出。他们为荐福寺碑石所作序、跋、文以及书丹和篆额,反映了这些历史人物曾经对荐福寺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倾心关注,更是充分证明了历史上的小雁塔具有多重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属性,而不仅仅只作为宗教场所。身为长安名刹及曾经的皇家佛寺与官寺,这些地方官员始终配合支持着驻锡高僧、信士檀越的历次修葺和在这里举行的各类社会活动,尽力维护城南这块难得的净地保持功能齐备、环境优雅的良好氛围,使此地既为释门高僧传授佛法之地,又为士大夫躲避喧闹、安于幽静之地。在这里,为民请命、祈福、踏秋、畅饮、作诗,皆可进行;僧侣、官员、文士名流、普通民众亦可置身于此禅修、游览。如今的荐福寺环境依然清幽,古树参天,佛塔及殿堂仍存,与这些曾经的倡修者、支持者、关注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著名人士为弘扬荐福寺、发展荐福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明崇祯年间《重修荐福寺地藏王殿》碑中记载到:“荐福寺基对终南、势控渭北。应魁三之象,严泰度而合符;通迟五之天,镇乾爻而定位”,碑文作者借用杜甫“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的诗句,来比喻荐福寺的位置上应天文,下合地理,距离帝王极近,是一块难得的宝地,据说唐代时僧伽大师曾在这里显灵,而这或许正是各代地方官员积极参与扶持荐福寺的其中一个原因。

研究这些历史人物的意义还在于,这些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员大部分著有文集传世,鉴于他们与荐福寺的密切关系,文集中极可能涉及有关荐福寺、小雁塔的文字描述记录,挖掘其中的相关信息内容,可为长安名寺荐福寺及世界文化遗产小雁塔增添新的史料和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赵旭国)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6)03-0015-04

[收稿日期]2015-10-10[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2 00:35

[作者简介]王乐庆,女,陕西扶风人,西安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化遗产及佛教文化研究。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Characters Recorded in the Stele of Jianfu Temple in Xi’an

WANG Le-qing
(Xi’an Museum,Xi’an 710068,Shaanxi,China)

Abstract:A total of over 40 steles are collected from Jianfu Temple in Xi'an Museum.Most of the writers,calligraphers and inscription carvers of these stone tablets enjoyed higher social status,some of whom were local officials and some were officials outside Shaanxi but were born here.Thanks to their own reputation and action,these people promoted the conser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anfu temple.The rise and survival of Jianfu Templ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se historical personages.

Keywords:Jianfu Temple;stele;historical figures;contribution

猜你喜欢

碑石历史人物贡献
五绝·梨花落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西湖碑石域外传播策略探究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人生在世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人物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