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小衔接中的小学教育工作

2016-04-03陶梦婷

文学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园儿童

陶梦婷

浅谈幼小衔接中的小学教育工作

陶梦婷

儿童作为独立的人,与周围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学校生活的开端。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要关注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关系的处理中逐渐引导学生适应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双向的、共同的衔接,是儿童心理和身体发展的转折期。[1]在此阶段,衔接主要表现为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发展上的过渡。

一.幼小衔接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幼小衔接教育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颁布相关文件,力求帮助儿童顺利渡过这一重要阶段。而深入一线课堂,却发现现实状况和理想状态截然相反。在知识方面,本应坚持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准确把握一年级尤其是一上学期的学习要求,根据学情整合、优化教材内容。而实际情况却是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填鸭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得不扎实又没有兴趣。在生活上,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但由于课程的繁重,学生在快节奏的学习方式下并不能将注意力有效分配。学生将着眼点放在完成作业上而忽视了养成良好的习惯。

纵观现阶段的幼小衔接阶段,学生表面上都能完成小学的任务,但从长远角度看,是忽视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这种缺陷势必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幼小衔接阶段是学生长达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如果过渡压迫紧逼,虽然暂时使学生跟上了学习进程,但存在很多隐患,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厌倦学习。

教育是慢的艺术,对待刚进入小学的儿童来说,尤其要注重“慢”这一要点。那究竟如何在慢节奏中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呢?

二.幼小衔接措施

学校阶段最重要的自然是接受教育,这在任何阶段都是不容置疑的。“教育”,即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而在一切的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在幼小衔接这一实践活动中,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人”,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联系。在帮助学生如何渡过这一阶段,同样要把握这个重要关系。

(一)与他人的关系

与他人的关系是人际交往中显而易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刚进入一年级的儿童,对于人际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时又是简单的。

1.与同伴的关系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寻求更多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自外界的评价与自身体验相结合形成不同水平的自我概念。对于学龄儿童,同伴的看法发挥了比父母更重要的作用。同伴对他们而言,只是玩耍的伙伴这个概念,他们会简单的认为谁和自己玩得最开心就是最好的朋友,而谁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是存在敌意。而在比幼儿园复杂的学习生活环境——小学中,儿童要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同伴关系,这种复杂表现在“矛盾”上。特别是在学习上,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理解,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矛盾,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会产生敌对心理,并且蔓延到生活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要将注意力放在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面对全体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儿童容易忘记,发生矛盾吵架甚至打架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每一次都要耐心提醒。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有矛盾,对于教师来说也许是第十次,但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同样的话讲过很多次,就抱怨学生的过错。教师要以第一次教育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过错,教师友善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积极面对。

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也仍然会犯错误,教师同样需要以耐心的态度面对。因为同一个学生每次犯错误时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可以说既是同一个学生,又是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为什么学生会犯这个错误,从而改变教育方式对症下药。

在被动性的教育方式中,要配合积极的教育方法,教师要主动地以各种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活动方式中,教师可以适当的采用幼儿园的游戏方式,加入小学生的要求,在游戏中培养更复杂的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在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室中,座位安排、环境布置等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活动,并采用比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意识,是学生意识到同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

不管是被动性的教育还是主动性的教育中,教师都要意识儿童的发展是渐变的,教育的效果并非显而易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在细小的进步中中慢慢成长。

2.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都需要教师的指导。而小学与幼儿园相比,教师关注的面更广泛。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处理双方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幼小衔接。

教师要尊重学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有五大需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儿童来说,尊重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就儿童来说,就是能得到他人的肯定,特别是教师的认可。[2]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行为、想法,了解学生各种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不以自己的想法取代学生的意志。儿童的想法未免幼稚,但教师应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以特定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来评价学生行为。

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应对幼小衔接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和积极态度,以提升儿童的学习质量和对生活的意义感受。作为一年级的教师,需考虑到儿童的习惯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活动方式中,教师要适当结合幼儿园的方法,引导学生慢慢过渡。在课余时间加入学生熟悉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新环境中并不是陌生的,减轻学生的入学焦虑。

同时,采取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班主任作用固然大,但并不能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状况。如果能让每位任课教师参与其中,分散学生人数,能更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营造平等交流的环境,减轻学生的疑惑,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在信任的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对全体学生交换看法,将学生和教师的搭配做到合理化,提高合作的效果。

(二)与自我的关系

通过现象学的研究发现,秘密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的方面。它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秘密是如何让孩子们明白和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间的亲密性。由此可见,儿童存在秘密是其健康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元素。[3]作为教师需要理智对待,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看待秘密,可以通过座位的安排来解决,将那些不愿与教师倾吐想法的学生与他们的好朋友安排在一起,使学生有途径倾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对于打小报告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引导其他学生合理看待有秘密学生的行为。当然,在这两者的处理中,教师需要找到平衡点,既给学生空间,有掌握班级的整体状况。教师可以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及时了解重要问题。并且蹲下来和学生交流,教师自己真心对待,必定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渐愿意和教师交流真实想法。

三.结束语

幼小衔接的过渡是渐进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结合儿童的发展进程慢慢引导。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人,而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即与周围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重视群体对于个人顺利过渡幼小衔接的重要性。面对新入学的儿童,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与他人和自我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使学生的学校生活有一个充满信心的开端。

[1]庞威,月娥.我国有效衔接现状透析[J].内蒙古教育,2008,(5):16.

[2]陶梦婷.初探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教育工作[J].科学中国人,2015

[3]范梅南,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儿童心理需要的幼小衔接社会适应性问题探究”,编号851915512z.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平湖校区)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