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护社会正义不能靠以暴制暴

2016-04-01史奉楚

21世纪 2016年5期
关键词:违法者李先生惩戒

文/史奉楚

维护社会正义不能靠以暴制暴

文/史奉楚

背景:4月17日上午,北京市东城区富贵园小区内,一辆快递三轮车与一辆黑色出租车发生剐蹭后,快递员遭到车主多次掌掴和辱骂。虽然打人者已被处以行政拘留,但该事件的“余波”仍未散去。在网络上,打人者李先生的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被公之于众。但李先生已经搬家,现住在该地址的户主不堪多人上门骚扰;而被公布的其中一个号码为江西的饶先生所有,他也遭遇了电话的轮番恐吓,无奈之下只好将已经使用了4年的号码停机保号。(4月20日《北京青年报》)

在警方及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打人者被行政拘留10日,且其亲属已代其向被打的快递员道歉。可以说,社会正义已经得到有力维护,由此引发的纠纷本该圆满收场。但是,部分网友滥用“人肉搜索”,公布他人隐私,利用电话、短信或直接登门骚扰辱骂的行为必须引起警惕。有必要惩戒公布他人隐私和侮辱骚扰他人的行为,并营造维护社会正义不能靠以暴制暴的社会氛围。

发生剐蹭后,双方本应报警处理或协商解决,但出租车司机舍弃正当渠道,多次掌掴和辱骂快递员,显然是应受惩戒的暴力行为。对此,网友纷纷谴责打人者并转发微信或微博以形成舆论压力。这种道德谴责和声援受害者的做法无可厚非,也能让打人者最终认识错误,并形成监督无处不在的局势,倒逼那些嚣张者保持克制,遵纪守法。但遗憾的是,部分人在行使自媒体监督职能的同时,逾越了边界,以人肉搜索的方式曝光打人者的隐私,甚至伤及无辜,属于典型的“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势必加以摒弃。

在法治社会,任何人的权利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打人者在受到处罚的同时,并不代表其通信方式、家庭地址等隐私内容不受法律保护,可以被不加限制地“人肉搜索”。只有在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下,违法者的隐私权才可以受到某种限制。譬如,对于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的老赖,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将其个人信息加以公布,但也要隐匿部分信息。由此,毫无保留、不加遮拦地以伸张正义之名将违法者的个人隐私公之于众站不住脚。

更可怕的是,“人肉搜索”衍生的“次生灾害”,即狂轰滥炸地对涉事者进行滋扰、恐吓、谩骂。打人者李先生已经搬家,但仍有多人到“人肉搜索”到的地址骚扰现有住户,或寄寿衣、纸钱到该地址。被误伤的饶先生已收到800多条骚扰短信和多个恐吓电话。根据有关法律,“人肉搜索”或恐吓侮辱他人者,除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可能触犯刑律,构成寻衅滋事、侮辱、诽谤等犯罪。据报道,广东某店主因怀疑顾客偷了一件衣服,便将视频截图发微博求人肉搜索,2天后该顾客不堪压力跳河自杀,后该店主以侮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这是对“人肉搜索”,侮辱恐吓他人者的最好警示。

认真对待权利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每位公民都是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和法律尊严的维护者。有话好好说,选择正当途径解决纠纷才能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打人男子已经付出了代价,但毫无顾忌的“人肉搜索”与打人行为没有本质区别。这种不讲方式,但求快意恩仇的以暴制暴,只会促成暴戾之气,让社会倒退到人人自危的丛林法则时代。惟有用正当的方式维护正义,正义才会更加高贵,而突破底线的网络私刑,在伤害社会正义的同时害人害己。

猜你喜欢

违法者李先生惩戒
忘却歌
中纪委:网红餐饮企业须守住安全底线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已无头发可寄
她从来只等人追
注定错过
探讨保安处分下的人身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