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茶学思想在高职教育中应用

2016-03-31唐敏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8

福建茶叶 2016年7期
关键词:茶学素质教育高职

唐敏(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8)



解析茶学思想在高职教育中应用

唐敏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8)

茶学思想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个领域的完美结合,内容既涉及到我国传统茶学、茶人文化也涵盖了现代茶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方面面。本文比较国内外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重点对现行的茶学思想、文化进行详细的解析,解析了茶学思想(茶礼、茶人精神)在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务实、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培养学生人文涵养,提高知识水平,提供有效的借鉴作用。

茶学思想;高职教育;人文素质;人才培养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高职教育在我国已有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逐渐的成为向人才市场输送高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然而,为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培养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要求的全新人才,加强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纵观茶学思想、茶学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思想、道德、文化兼具的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成为今后教育模式转变、改革的发展方向。

1 茶学思想

在历史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中,茶文化与儒家思想、道家精神、佛教思想以及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等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1.1茶礼

现代“中国茶礼”可以总结为“俭”、“清”、“和”、“静”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礼节文化。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较为著明的著作有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其中关于茶礼的描述很好地表现了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睦的精神文明。将茶比喻成人,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自然生态现象转变成人类精神文明;用茶礼劝说世人,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准则诠释得淋漓尽致。现代中国茶礼,一方面继承我国先进茶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表现出与时俱进,具有新时期突出的标志和鲜明的特点。以茶敬客、以茶联谊、以茶为祭、以茶为礼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茶人精神

《茶人》周刊的创办人吴觉农先生曾提到过“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为茶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简短、平凡的字句中表达了:茶人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清廉自守的职业道德和安分守己、坚持自我的高度责任感;坚持亲力亲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同事和睦,与社会和谐,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1.3现代社会的茶学思想

现代社会茶学思想可总结为“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知行合一”。采茶、制茶过程中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学习后实践,实践中检验真知的指导思想;“古今结合、科技兴茶”结合其他古茶书和现代茶学科研成果,依靠科技进步与出口贸易有机结合为核心思想解决中国茶业问题。同时,现代社会的茶学思想又与我国的茶礼相结合: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这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2 高职教育

2.1高职教育国内现状

在社会对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一背景之下,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迅猛,有着欣欣向荣活力,但是这一表象的背后,高职教育实际上正面临着诸多困境:社会对高职的认同程度低、相关法律规定欠缺、很多地方政府作为不够、相关高职院校学习缺少特色、高职生就业出路少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甚至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本质上讲,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我国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进行的高职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某个行业或者职业中岗位具有更充分的应用知识和良好的基本技能。换一种说法,高职院校还只是为了解决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设立的“人才工厂”,他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只是一个只懂得某一行业技术的工具,而自身却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为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合理有效的培养高职学生的知识、思想、素质水平是志在必行。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包含以下三种比较突出的问题:(1)教师、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强;主要是由于现行的高等学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的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制度工作和教育指导工作不充分,学生整体素质下降。(2)人才培养模式模糊,目标不明确,学生就业难;学生只懂得学习某项生产技能,对于管理、服务、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尤为欠缺,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情绪。(3)学生工作建设不完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一致;由于资金分配不到位,学校仪器缺乏使得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也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成为理论课附属课。

2.2高职教育国外现状

随着全球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其教育体系也日趋完善,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级教育。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育、知识技能学习以及教学模式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使教育的形式以及学生学习形式更多元化,以满足市场经济中不同工种和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其中,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美国、韩国等国家为代表的“CBE”、“产学合作”、“双元制”、“NVQ”模式。比如美国的当代高职教育,尤其注重根据对经济发展、科学发展、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积极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内容,这促进了专业和课程的稳定与更新。其专业课程设置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根据学生的时间来进行教学配置(注重求学需求,合理安排课程)。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需要知道并且能够运用到的各方面基本知识,为美国市场经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

3 茶学思想在高职教育中应用

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而这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品德教育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包含了如何修身养性(情感、意志),为人处世(人生观、世界观),也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包括为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创造力而开设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课程。

3.1素质教育的培养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过分追求就业与岗位适应能力,忽视了教育工作中更为重要的人文教育,引发高职教育出现功利化、极端化等危机。而茶学思想中人格行谊等思想精髓都是现代高职教育中师资队伍、学生队伍建设所需要的养分。科学的批判思想、健全的发展思想、坚定的务实思想、奉献的服务思想、积极的文化思想等等这也是培养新型素质型人才的重要方针。然而,数千年的饮茶史所积累的文化,融合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学习茶学思想,把理性、俭朴、无私爱国等现代文化意识和文化理念应用于学术技术研究中,不仅是心性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更是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3.2务实精神的培养

通过学习吴觉农的一生和茶学思想精髓,“务实”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术理论研究上,他本着科学精神,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绝不妄下判断。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思想上切实为国家、茶农着想,并将这种务实的态度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他在战乱的时代下,能克服种种困难甚至不顾生死,坚持为茶业、为茶农做实事,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3.2创新精神的培养

根据十八大的精神,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目前正处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对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高职教育正是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而设计的培养方案,因此不论是从高职教育存在的本质要求上还是在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需要方面,都对高职教育的创新精神有着极高的要求。茶学思想创新精神追求“要不断在改进中求得进步:每一个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推陈出新,创造新的工作作风,新的工作态度。不论制茶的工作者,或茶场管理者,都应该抱着改进的心理来工作,都应该在工作中来学习。要记着,在工作中不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要能够总结和把握住这些经验和教训,再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上来,这一定会使茶业工作者有新的进展,茶业政策得到更好的推动。”

4 结论

迄今为止,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形成,招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茶叶领域的不断创新,茶学思想的广泛传播,这些激励人们的正能量,不断改变社会人才的输出,使茶学思想教育真正深入人心,走进大学课堂,成为指导学生的法宝。

[1]刘祖生,王家斌.论吴觉农茶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诞辰110周年[J].茶叶,2007(3):125-128.

[2]陈倩,苑宜江.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4):76.

[3]翁伯琦.绿意茶情感人至深——张天福先生茶学思想认知与体会[J].福建茶叶,2014(1):45-46.

[4]刘伟,周研.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改革与发展[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5-117.

[5]杨鑫慧,张利.高职教育现状研究[J].北方经贸,2007(4):125-126.

[6]南霁航.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5.

唐敏(1983-),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政、法律教育教学和学院党务工作。

猜你喜欢

茶学素质教育高职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