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象云鸿塔

2016-03-31刘晓

大众考古 2016年9期
关键词:嘉庆科举

文 图/刘晓

印象云鸿塔

文 图/刘晓

云鸿塔全貌

云鸿塔塔身

塔自东汉随佛教传入中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上与中土元素不断融合,形成了各种不同造型艺术和功能的塔。明清时期,讲究科举考试和风水学说,各地大建风水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振兴在地文风而立的文峰塔。位于浙江安吉孝丰镇东南宝塔山的上云鸿塔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云鸿塔概况

据《光绪孝丰县志》载:“云鸿塔,县东南三里许在山上,嘉庆丁巳年生员吴焕廷创议捐建。”此塔八面七层,砖身,木檐,楼阁式实心,通高34.55 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用长条石砌在石灰岸上,八边形,每边长2.2米。

塔身设转角倚柱,一层隔面设壸门,隔面设字堂,二至六层隔面设壸门龛,隔面设字堂,七层每面设壸门龛。2002年,孝丰镇人民政府对塔进行维修时,五至七层壸门龛内出土18件魁星木雕造像,每尊造型各有细微差别。壸门龛内还有上大下小方形木斗,斗座底部有“七星图”。壸门面下饰砖雕栏杆,平刻曲线纹组合,两侧望柱为兽面,顶部莲花状。四至七层字堂上下饰砖雕龙形纹。四层东西两侧束腰处各嵌一块石碑,东面阴刻“其道大光”4字,落款为阴刻“戊午九秋,长沙黄友教题”,下方朱文方章“臣友教”“丙午省元”;西面正中阴刻“云鸿塔”3字,上款为“大清嘉庆三年岁戊午秋九月榖旦立”,下款为“敕授文林郎知孝丰县事加四级长沙黄友教题”,下刻印章二方,与东面相同。塔檐以木构筑为主,斗拱承托出檐,飞檐挑角。檐枋、檐桁相交,下附砖壁拱,转角处耍头上用挑檐枋榫卯相连接,用老角梁挑出,再用子角梁起翘,两角梁之间用千斤梢,梢头为方形卧莲瓣状。挑檐枋上铺板瓦,筒瓦覆盖,勾头瓦上饰龙、虎、蝙蝠等图案。瓦脊上饰走兽、人物等塑像,蝴蝶形舌片滴水瓦,檐下绘有花草、动物及辟邪图案。檐角梁上挂钟形风铎,原每檐角一个,共56个。每层设平座,砖砌栏杆,与塔边数相同,每边列柱,共24柱,柱上端阴刻卷云纹。八角形攒尖顶,垂脊上塑脊兽。整座塔身用石灰抹面,墙面饰简单几何形线条。

云鸿塔塔檐

云鸿塔塔刹

铁质塔刹高6.6米,由多个构件组成,主要有覆钵、露盘、刹杆、相轮、华盖、圆光、宝瓶。露盘呈喇叭状,口沿外铸有八卦图,中间有朱字“云鸿塔”,落款嘉庆五年(1800)。相轮七重,呈下大上小的锥形。华盖形似覆莲状,有八瓣莲状翘角,挂浪风索牵至檐角以固定塔刹。

建造时间与背景

关于云鸿塔,《光绪孝丰县志》中仅载“嘉庆丁巳年生员吴焕廷创议捐建”,我试图从中查找与塔相关的其他资料,无任何收获。根据记载,云鸿塔起建时间应为嘉庆二年(1797),而塔四层东西两侧束腰处石碑上的“戊午九秋”、“大清嘉庆三年岁戊午秋九月榖旦立”,说明嘉庆三年塔主体四层已完成,并由当时县令黄友教题字,但塔刹“云鸿塔”铭文落款嘉庆五年,表明嘉庆三年塔并未修建完毕。结合古人建塔的方法,《佛教寺塔》中记载:“古人对砖塔的施工采用脚手架的施工方法”,有“插杆脚手架法”、“顶杆脚手架法”“顶杆双排架法”等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由下而上,因此露盘上铭文的时间必然晚于塔四层上的铭文时间。以此推测云鸿塔始建于嘉庆二年,考虑到露盘制作为建塔的后期工程,云鸿塔应竣工于嘉庆五年。

云鸿塔西面铭文

云鸿塔建造的原因,周意群先生对孝丰明清两代进士、举人数量进行对比后认为,明清时期孝丰县的科举相对不显,能参加科举的家族不多,能“魁星点斗,金榜题名”的读书人更少得可怜,因此有生员出资建造云鸿塔。我认为清代孝丰科举的“相对不显”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当时如果没有士绅的正面态度及盛行的科举神邸崇奉,云鸿塔也是难以顺利建造的。

科举神邸崇奉那时相当盛行,辖区内大力修建文昌阁、文昌殿、文昌庙,这在《光绪孝丰县志》中也均有记载,“文昌阁在县治东南二十步,楼五间,冀以两厢,前通定性书院,嘉庆戊寅(1818)知县范仕义由西门外徙建。……文昌庙,在迎安门外三元宫,咸丰间毁于兵,同治九年邑绅王景沂修建。……文昌殿上设星君像,嘉庆已巳(1809),教谕袁作圣、训导戴沅藻修。”此外还会定期举行祭拜大典,“祭文昌礼岁以二月三日暨秋仲诹吉正官承祭用牛一羊一豕一登一……”文昌与魁星二神同作为主管文运、仕途的科举神袛,也有学者认为魁星神对文昌神具有从属性,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谈,但无论其是否合理,既然如此祭拜文星,魁星自然也不例外,这很可能也正是云鸿塔出土魁星的原因。“晴峰朵朵面窗棂,槛外长溪荇藻青。万丈斗芒天半落,凌霄一阁祀奎星。”这是乾隆丙午年(1786)训导王显承在《竹枝词》中祭拜魁星的诗词。足见,科举神邸崇奉早已深入人心。

再者,孝丰科举一度也成绩斐然,《建孝丰学宫碑记》中载“……且丰邑人才亦殊卓卓,……文章驰誉则吴商、吴均;勋业巍峩则朱义丰父子、姚文僖祖孙;孝友至性则陈丞堅、施廷皎……”但至清时文运并不兴盛,如周意群先生所说“清代科举相对不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实状况不理想,政府又非常重视,极力想改变这种状况,在修建学宫之余,因科举神邸崇奉,为鼓舞士气,建造云鸿塔。

清代丁云鹏所作《三教图》

文峰塔是从14世纪开始出现的一种砖塔,也叫“文风塔”“文笔塔”“文兴塔”“奎光塔”“风水塔”等。大多数都是明、清两代县官主持建造的。它是根据所谓“风水”学说建造的,也是由于考试制度产生的,具有双重意义;实际是一种标志性和观赏性的建筑。它和道教思想有一定联系。常建于府城、县城附近,文庙的近旁,或城镇的山尖、路端等处。几乎遍及各地。

科举时代作用下的文峰塔

隋唐以来,科举制替代了州郡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一般寒门庶族只要有学识都有机会跻身统治阶层。明清时期,风水学说盛行,全国各地兴建文峰塔,在文风较盛的南方最为集中,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南都有大量建造。从云鸿塔建造位置、出土器物及塔的命名分析,云鸿塔应该也是风水学说及科举共同作用下的文峰塔。

云鸿塔位于当时县城东南方位,位于高山上,临近有南溪。高见南《相宅经纂》中载“凡都省府州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与平地建高截,皆为文笔峰。”可见文峰塔建造位置和方向常在城镇的甲(东偏北)、巽(东南)、丙(南偏东)、丁(南偏西)四个方位上,且多立于城外山顶、山麓或城墙上。而受当地地形和水流方向的影响,最常见的方位为巽位,即东南方。云鸿塔的建造位置及布局与之完全相符。

云鸿塔壸门龛内出土18组魁星点斗也能说明此点。魁星乃主管文运、功名之神,所谓“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传说侍奉魁星可保高中状元,只要魁星用红笔在某一考生姓名上一点,这位考生便会榜上有名,在《巢林笔谈》中更有“梦魁得魁” 的故事记载。所以在科举时代,读书人对魁星相当崇奉,期待魁星能眷顾自己。

另外,从云鸿塔塔名也可见端倪,“云鸿”原指飞行于高空中的大雁,后比喻志向远大者。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云鸿别有回翔便,应笑啁啾燕雀卑”,宋曾巩《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云鸿可见眼先明,野鹿尚縻颜自忸”,可见“云鸿”被赋予了志向高远的意思,我们可以感受到县令黄友教取塔名时对文人士子所寄予的厚望,希望其像“云鸿”一样“其道大光”。

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产物?

有学者曾依据出土的魁星认为云鸿塔为典型的道教建筑,我个人却有一些其他的看法。一来,魁星在古代并不只用于道教范畴,魁星纳入道教神灵体系,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不会早于近代,更可能是现代的产物。且魁星本身所兴的文运科举方面,应与儒家关系更进一步。再者,清代儒道佛三教的思想早已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融合在一起,被普遍接受,清代丁云鹏所作的《三教图》中描绘的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虽然这种场面是从来不曾存在的,但体现了当时三教合流已是百姓所能接受的。另外,统治阶级更是如此,早已将三教同时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宋孝宗“以儒家治世,以佛教养心,以道教养生”,朱元璋的儒释道三教并举政策等。

云鸿塔中出现道教的八卦图案、象征佛教的莲花图案等等并非偶然现象,云鸿塔中的佛教元素、道教元素、儒家元素并存,是顺历史潮流的结果,塔的类型也并非有些学者所说的典型的道教塔。

塔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特征,不论是建筑形式还是文化内涵均不断与中国元素相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塔。不同时代,造就的产物也不同。科举时代,所谓张扬文气的文峰塔次第而起,云鸿塔就是一座联系孝丰人登科及第的文峰塔,承载了乡人对增强本土文化底蕴的希冀。

(作者为浙江安吉博物馆馆长助理)

猜你喜欢

嘉庆科举
张和平
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吗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论金代科举的行废与特点
教皇帝说话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追踪“时间之剑”——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嘉庆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