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珊波斯与印度佛教风格的融合 洛阳伊川唐墓出土四曲双鱼纹长杯

2016-03-31商春芳

大众考古 2016年9期
关键词:摩羯宝珠双鱼

文 图 / 商春芳

萨珊波斯与印度佛教风格的融合 洛阳伊川唐墓出土四曲双鱼纹长杯

文 图 / 商春芳

四曲双鱼纹长杯,口径8~13.8、高3.3、圈足高0.75厘米

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南部的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发掘了一座唐墓,从出土墓志可知,墓主为唐齐国太夫人吴氏,即中唐著名藩镇豪士王士真的夫人。这座墓出土器物达1659件,其中金银器21件,是迄今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器物最多的一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出土了一件银质鎏金四曲双鱼纹长杯,整体呈椭圆形,口部四曲呈花瓣形,内壁凸起四条棱,腹部较浅,底部以双鱼围绕中心宝珠作为装饰图案。

源自萨珊波斯的多曲造型

多曲的工艺造型常见于萨珊波斯式器物。这种器物在3~8世纪流行于伊朗高原及周边,在西方文献中被称为Lobde dish,意思是口沿曲回的盘,也叫做Oblong cup、Oval dish或者Shallowcup;日本学者将其称为“长杯”,并以曲瓣的多少细分为“八曲长杯”或“十二曲长杯”,或笼统叫作“多曲长杯”。它们与对称、平整、规矩的中国工艺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在丝绸之路沿线,这种多曲长杯多有发现: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遗址壁画中有比较明确的长杯和多曲长杯的图像,新疆库车克孜尔第38窟主室窟顶4世纪的壁画上有多曲长杯的图像,山西大同北魏墓、陕西耀县柳林等地的唐墓中也发现了这类多曲长杯的身影。

从现已发现的唐代多曲长杯的形态上看,其造型的整体趋向是:由最初多曲的器口分瓣明显到逐渐不甚明显,只具有弯曲的轮廓。伊川齐国太夫人墓这件四曲双鱼纹长杯,器型口沿进一步趋向规整,向内凸出的四条棱都不及底,装饰意味十分明显。

无独有偶,在洛阳偃师杏园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了一件银质四曲长杯(编号M5013:38),其口部四曲,底附椭圆形圈足,素面无纹饰,造型与齐国太夫人墓四曲双鱼长杯极其相似。

片治肯特壁画中的多曲长杯

库车克孜尔第38窟主室窟顶4世纪壁画中多曲长杯图像

杏园唐墓M5013:25瓷质四曲长杯及其底部的摩羯纹,口径14.4、底径6.2、高4.3厘米

关林钢厂M109出土金银平脱花鸟镜,直径20.5厘米

白元村唐墓出土三彩多曲碗,口径18、足径9、高7厘米

在以往洛阳地区发掘的唐墓中,多曲的造型在陶瓷器以及铜镜中屡见不鲜。

如偃师杏园唐墓M5013出土的瓷质四曲长杯,与同墓出土的银质四曲长杯如出一辙,唯圈足稍矮。关林钢厂天宝九年墓(M109)出土的金银平脱花鸟纹铜镜,外形作八曲形。1984年,伊川白元村一座盛唐时期墓中出土了2件三彩碗,碗口作八瓣多曲造型,外壁满布鱼子样纹饰,圈足无釉,这件三彩碗的多曲造型无疑也是这一艺术元素的延伸与创造。

在以往的考古报告中,此种造型的器物多被称为“葵花口”或“花瓣口”。究其源头,都是来自中西亚金银器中的多曲造型,它们在进入中原以后被改造,从而形成了一种流行的装饰样式。

西安太乙路出土摩羯纹金杯,长径13.1、短径7、高3.5厘米

喀喇沁旗出土双摩羯纹银盘,直径47.8、沿宽7.4厘米

丁卯桥出土唐代摩竭纹银盘,口径34.5、高7.3厘米

摩羯鱼 (梵文makara)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巨型动物,多装饰于寺庙门口的台阶两旁或有装饰画面的各个场所。这种纹饰在公元4世纪末传入中国,从东晋到唐代的文献记载上看,摩羯鱼多为长鼻上卷,张口,獠牙外露的模式化形象,其中鱼身、鱼尾的刻画基本定型。

来自印度的摩羯鱼艺术题材

伊川齐国太夫人墓四曲长杯杯底的图案是“双鱼火焰珠”,中间为一颗带有山字火焰纹的宝珠,外围为两条在波涛之上嬉戏的鱼,中间填充以水波纹。这幅生动的“双鱼戏珠图”,题材来源于印度佛教文化中的摩尼珠和摩羯鱼。

在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过程中,摩羯鱼的形态逐步发生变化。莫高窟北周时期296窟西王母图中的摩羯鱼以及陕西三原隋开皇二年(582年)李和墓石椁顶盖上刻绘的摩羯鱼形象,与佛经最初所喻的威猛而令人生惧的原生态造型无异。从唐代开始,摩羯鱼开始大量出现于生活器物的装饰性画面中,形象刻画上融入了“龙”和“鱼”的部分特征。唐代诗人钱起《送僧归日本》诗中,即有“鱼龙听梵声”的诗句。这一时期的摩羯有着鱼龙合体的形象特点。

考古发现反映出唐代摩羯鱼形象的具体转变。如陕西西安太乙路出土的摩羯纹金杯、摩羯纹荷叶银杯,杯底为双摩羯环绕一隆起的火焰宝珠嬉戏场景。摩羯为龙首,鱼身附带双翼。1976年4月在内蒙古喀喇沁旗哈达门沟出土的一件唐代鎏金双摩羯纹银盘,盘底的双摩羯相向围绕中心的火焰珠。这时的摩羯呈龙首,鼓目、卷鼻、张口、龇牙,身似鲤鱼,呈摇头、侧身、摆尾的姿态,鳞甲片片,鱼鳍扇开,极富动感。江苏镇江丹徒丁卯桥所出的鎏金银盘上錾刻一对翘尾展翅、睁目张口的摩羯鱼,嘴前各有一颗火焰宝珠,此摩羯口颌大张,獠牙外露,长鼻上卷,但是其头部近似龙形,身体遍布鳞片,双翅开合。

由此可见,唐晚期已基本形成这种龙首、鱼身、带翼的摩羯样式。双鱼中间的“火焰珠”,是佛教文化中代表坚不可摧之义的摩尼宝珠,为佛教七宝之一,梵语称之为 cinta-mani。据《杂宝藏经》卷六载,如意宝珠出自摩竭鱼脑中。另据《大智度论》卷五九云,如意宝珠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伊川齐国太夫人墓四曲长杯图案造型与喀剌沁旗摩羯纹盘相似,但更偏向于鱼的形象,鱼身双鳍紧贴腹部,游戏于波涛之上。

伊川齐国太夫人墓四曲长杯造型具有波斯萨珊艺术风格,装饰图案取自印度佛教题材,而将二者结合在一件器物的设计上,表明了唐代社会对外来文化接受、应用之广泛,是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的体现。

(作者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摩羯宝珠双鱼
我是摩羯,可是我很孤独
星座邻居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双鱼幼儿园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双鱼 幼儿园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张宝珠:追逐“天人合一”的画心境界
买椟还珠
高国锋 作品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你有奇怪的超能力吗?
龙宫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