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石铫壶”之意境的美学欣赏

2016-03-30敖久丽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067000

福建茶叶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意境

龙 云,敖久丽(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067000)



“山水石铫壶”之意境的美学欣赏

龙云,敖久丽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067000)

摘要:紫砂壶以其独特的内涵和艺术美,但却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茶道文化的重要内容。紫砂壶文化承载着我国上下五千年众多传统文化元素精髓,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最具民族特色,最具人文特色的文化瑰宝。“石铫壶”不仅具有高雅的品格,而且还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合理元素的继承和发扬。本文分析了紫砂壶在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紫砂艺术的文化传承,并以“山水石铫壶”为例,从美学的角度,对其意境加以分析。

关键词:“山水石铫壶”;意境;美学欣赏;文化传承

龙云(1968-),男,汉族,河北平泉人,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国画研究。

敖久丽(1973-),女,蒙古族,河北平泉人,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油画研究。

引 言

自古以来,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紫砂壶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品位。壶器的造型美和砂土的质地美,是显示紫砂壶雅致而古朴形象美的主要元素,也给人以艺术欣赏和精神陶冶。在我国紫砂壶中,宜兴紫砂壶气韵生动、千姿百态,具有典雅、古朴和淳厚的东方民族特色。宜兴紫砂壶中,“山水石铫壶”是工艺意境美的典型代表。

1 茶文化中的紫砂壶

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深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熏陶,注入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茶,需要历经种植、加工和冲泡的完整过程,凝聚了强烈的工艺美学意境,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礼仪象征艺术。茶具是茶文化的直接载体,在茶文化的产生、演变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特色的派生茶文化。在品茗欣赏者的眼中,缺少茶具的茶文化是没有品位的,茶具没有发展,茶文化就难以丰富和提高。紫砂壶是我国茶具的典型,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工艺美术家的高度关注。

紫砂壶早在宋代即已起源,并在明清时期一度盛行,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和数代艺人的创作流传至今,许多文人雅士和品茗专家为此留下许多咏茶杰作,对紫砂壶给予高度赞美。在这些品茗专家看来“砂壶宜茶”。由于紫砂泥的可塑性较好,可以将其加工成形状各异的造成,而且其粘合性较好,变形小,冷热急变性都比较好,不需要单独配其他原料就可以单独烧制成壶。而烧制好的砂壶具有较好的双重气孔结构,透气性较好。壶身和壶盖之间容易密封,可以有效阻止黄曲菌进入壶内,长时间保持茶叶色香味,能够延长壶内冲泡茶叶变质时间,是其他材质茶具无可比拟的。宋元时期,紫砂艺术开始和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相互结合,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社会名流不惜笔墨给予赞美,直接把我国古代茶文化带入到一个全新时期。“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小石冷泉留早味,紫砂新品泛春华”,这些广为流传的诗句说明,紫砂壶为社会名流所喜爱,欧阳修和苏东坡等人都寄情于此。明清时期,紫砂壶艺术开始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引起宫廷达官贵人重视,成为皇家御用品,一大批紫砂壶大师不断探索创新,融入雕刻、绘画、书法、诗词艺术,展示了较高的艺术修养,形成丰富的紫砂壶茶文化。

紫砂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许多紫砂艺术都融入了艺人的生活感悟和思想,经过创新发展后,创造出人类艺术瑰宝。宜兴是我国古代产茶区之一,三国时期所产的“国山茶”就已经闻名江南,唐代宜兴所产的“阳羡茶”更是因为成为贡茶而闻名天下,诗人卢栓在其诗中提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当地的金沙泉与阳羡茶同时进贡成为泡茶良泉。在此良好的茶环境和丰富的茶资源中,成就了宜兴紫砂精湛技艺,而且随着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变革,成为传统茶文化的重要内容,赋予了茶文化新的内涵。甚至可以说,正因为紫砂推动了我国古代茶文化系统的发展和演变,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古代茶文化追求拙朴高尚的人生态度,展现了温和、闲雅、静穆和敦厚的茶文化,融汇了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2 “石铫壶”的文化传承

宜兴紫砂壶名闻天下,造型多姿,款式多样,以“石铫壶”最为著名。“石铫壶”以其典雅端庄、质朴无华的气质,为文人学士所喜爱,且自古至今长盛不衰。“石铫”又称之为是“石瓢”,在《辞海》中,“铫”被解释成“吊子,一种带有流和柄的小烹饪器具。”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的《试院煎茶》中有诗句写到,“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故意把金属旁的“铫”写为石旁的“铫”,与唐宋时期的茶道有很直接的联系。苏东坡一声颠沛流离,其仕途尤为不顺。据载,苏东坡曾经四次来到宜兴,与同一恩科进士友人叙旧,在宜兴留下许多美丽传说,也因为对宜兴山水风光的钟情而留下了许多诗句。苏东坡对饮茶十分钟爱,认为品饮斗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饮茶有很高的要求,其中茶叶一定是当时的阳羡唐贡茶,使用的水一定是要上号的金沙泉水,泡茶必须要用上乘的宜兴紫砂壶。他在宜兴讲学教书的时候,其书童经常为他提个灯笼夜行照灯,老百姓用当地产的紫色紫罐煮茶,其味道远远好于金属器皿煮的茶叶。于是,苏东坡就地取材,按照灯笼样式,设计了一款砂陶材料的“铫”来煮茶,即为后人所称之的“石铫壶”。石铫壶自此诞生之日起,就和简洁、适用、美观所相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与传统茶道紧密相连。

随着宜兴紫砂壶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石铫壶逐渐向人文化和艺术化方向开始发展。其中,清代著名紫砂壶艺术家何心舟所制作的“三叉提梁石铫壶”最为优美,而且也最具有人文传承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三叉提梁石铫壶”的钮、盖、把、身,比例十分协调,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多一点则显得较为臃肿。整个壶工艺精美、技法老道,从而成为明清时期石铫壶的经典之作。“三叉提梁石铫壶”整个壶身刻有“东陵石铫”四个字,三叉提梁式,壶身十分扁圆,落款时间为“光绪八年,东石制,心舟刻”字样,“三叉提梁石铫壶”的三叉梁根部的落款最具有特色,其所刻的字不仅有落在壶身的,而且还有横过提梁根本的,操刀从容,如履平地,壶体和陶刻结合十分完美,令人叫绝。“三叉提梁石铫壶”的造型主要就是在石铫型壶身和三叉提梁之间进行相互组合,欣赏者通过对两者组合的体会和想象,逐渐了解两者结合的奥妙,从而获取独特的审美享受。仅以提梁来看,就具有很强的情趣和造型美,其虚实分明的特点运用在紫砂壶上,其中提梁自壶肩就凌空腾起,从而使整个壶体显得古朴大气,气势高昂。

3 “山水石铫壶”之意境的美学欣赏

紫砂壶创作的源泉是生活,紫砂壶造型艺术的丰富题材来自于自然。自古至今,紫砂壶创造艺人都以其诗人般的敏锐眼光,善于在紫砂壶的创作过程中,巧妙运用大自然的中的云、鸟、水、鱼等象征符号,并将之灵活运用融入到紫砂壶的形体之中,从而把艺术之魂和自然之美相互交织于一体,从而成为超越实体的隐喻之美,富有饱含艺术情趣,“山水石铫壶”就是其中的典型。

“山水石铫壶”是紫砂壶创作者在欣赏大自然美不胜收的壮观景色后,聚集成思,引发无限遐想,最终将其凝结在紫砂壶设计中,以此表达了浓厚的诗情画意。观赏者在对“山水石铫壶”进行欣赏的时候,通过对“山水石铫壶”的意境和内涵深刻领悟以后,重新领略了大自然的生动活跃生命力。“山水石铫壶”主要是以苏东坡设计的“铫壶”为型,整体呈现出扁圆形,周正隽永,圆润舒适,其方形的提梁则展现出高朗的气质。按照《辞海》对“铫”的解释,其造型呈现出金字塔式样的下大上小,重心下垂,使用稳当,而且整个壶身显得大气雄浑,古朴庄重。“山水石铫壶”的提梁则是临风壶上,寥寥长风,荒荒油云,而且整个提壶线条十分圆润,壶面与提梁结合十分严密,在上边方折的交接处,不仅圆整有力,而且和顺大方。而在壶盖内嵌地方,圆润平整,犹如一面平静的波澜不惊的湖面。“山水石铫壶”壶盖上的钮为桥梁形状,两侧较为对称,就像架在波澜不惊湖面上的一座小桥。“山水石铫壶”的壶嘴为直筒形状,而且从壶嘴到壶身的位置,壶嘴逐渐加粗,犹如从壶嘴长出一般。“山水石铫壶”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其最为优美的,就是其壶体上绘制的一幅自然山水图,图中的湖面平静,山川动人,如同淡淡茶色,湖面上的小舟轻泛,自由自在行驶中,就像是缥缈的云烟。看到这幅优美的山水图,与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所描绘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情景尤其相似,于是就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叹,情思和意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山水是最能引发情思,引人入胜的厚重文化积淀,很难有一种绘画题材,可以与山水画相媲美,能够引起中国人情感的。“山水石铫壶”以山为乐,以水为乐,以空为悟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圆融意识,可居、可游、可行、可望的自然理想和追求,不仅是我国古代茶道文化的精神筑起,也是我国古代素朴生命哲学的体现,包含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在山水画在我国古代山水画中丰富而具体的内涵。由此可见,山水田园化作为我国古代哲学和古代名著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追求和美学主题,在“山水石铫壶”中得以全面创新和真实体现,从而营造出全新的缥缈悠远的意境美。

4 总结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千百年文化原色的沉淀和新鲜文化的创新,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并成为一种文化。紫砂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境美和人生智慧,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瑰宝。“山水石铫壶”把大自然的魅力融入到紫砂壶中,从而使壶身就有很强的意境美和形制美,成为我国古代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文化载体。紫砂文化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而且还是对大自然意境美加以展示的主要形式。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化,通过“山水石铫壶”得以真实展现,影响到观赏者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在飘然而至的茶中领略“山水石铫壶”的意境美,不断陶冶自己的心灵,也使人们在尽情欣赏和享受意境美的同时,不断陶冶心灵,实实在在把握生活中的美,领略其无穷内涵。

参考文献

[1]范敏.浅谈“三叉提梁石铫壶”的文化传承[J].江苏陶瓷,2012(8)

[2]周琴.紫砂艺术对传统茶文化的影响与共享[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2)

[3]汪建川.浅谈紫砂艺术中的传统美学——形与意[J].江苏陶瓷,2007(9)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