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新疆乌昌地区的盐业

2016-03-29王晓斌盖金伟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盐务运销盐池

王晓斌 盖金伟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近代新疆乌昌地区的盐业

王晓斌盖金伟*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现在的新疆乌鲁木齐以及附近的昌吉地区,在清朝属于迪化府管辖,下辖迪化、昌吉、绥来、孚远、呼图壁、古城等县,在当时属于新疆开发比较早的地区。而食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个人和国家都十分重要。迪化府当时拥有几个比较大的盐池,这些盐池可以满足本地区的部分食盐需求,此外也从外部输入一部分食盐。透过《新疆图志·食货志·盐法》,本文从食盐生产和盐务管理两个方面来对清代民国时期迪化府的食盐情况做一个简单梳理,以便于了解当时新疆乌昌地区的食盐状况。

清代民国;迪化府;食盐情况

食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历来受到史家的重视,大量的学者对食盐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整理。其中田秋野《中华盐业史》,林政翰《中国盐政纪要》以及欧宗佑的《中国盐政小史》等相对比较权威。他们从国家层面上对盐业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关于新疆盐业的记载,主要见于一些方志,其中由王树楠主编的《新疆图志》记载尤为详细,其中专列盐法,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史料来源。而一些游记中对新疆的盐业亦有一鳞半爪的记载,比如谢彬的《新疆游记》中就多次涉及到盐业。此外,一些学者亦对新疆的盐业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比如房建昌《近代新疆盐业史初探》,王纪平、李桢峰《清代民国时期新疆盐业概述》,李全玲、李桢峰《抗日战争时期新疆盐业综述》等。上述文章从各个方面对新疆盐业做了整理和研究,着眼点也比较高。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乌昌地区之后就会发现,对于这一地区盐业的直接论述并不多。乌昌地区是新疆开发比较早的地区,本地区既有省治所在迪化,亦有商贸繁荣的古城县,在新疆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从乌昌地区的食盐生产情况和盐务管理机构两个方面对这一地区的盐业进行研究和整理,为从微观角度去理解新疆的盐业发展史和经济开发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食盐生产情况

新疆作为一个盐业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素称“无百里无盐”,大小盐湖广布,食盐产地众多。乌昌地区的盐业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达坂城盐池、唐朝渠盐池等众多食盐产地。由于本地区地处新疆交通要道,人口众多,商贸繁盛,对食盐的需求比较大,本地区所产的食盐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的人民的需要,因此也有大批的外地食盐涌入。因此本地区居民所使用之盐按照产地来源划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本地区生产的食盐,另一类则是其他地区贩运过来的食盐。

(一)本地区的食盐来源

1.达坂城盐池

达坂城盐池距省城迪化府非常近,同时也是新疆比较著名的食盐产地之一,食盐产量大,盐质也比较好。几乎所有的关于新疆的食盐著作都会提到达坂城之盐。林政翰在其《中国盐政纪要》中就高度赞扬迪化之盐,他说“食盐北路所产,以迪化精河为最佳,自此而外北则绥来,南则焉耆莎车疏附,吐鲁番等处质亦佳。”[1]而民国时期的谢彬在《新疆游记》中亦夸赞达坂城的盐“色白味纯”[2]。因为达坂城盐池的产量相对比较大,盐质也比较好,所以在本地区的食盐供应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城孚远等县市皆食达坂城之盐。“迪化县销本治达坂城之盐,县治东南一百八十里之达坂城素为产盐之区,距城西九十里傍西树窝子有池产盐曰大盐池,其盐色白味纯,类淮盐,营销阜康、昌吉、绥来、奇台、孚远、呼图壁等处。运销本治内约八十五万斤,据城西二十里小盐池则产盐较少。”[3]可以看出,达坂城的食盐对于本地区而言十分重要。昌吉奇台等地区都食用达坂城之盐。因为盐的产量大,又在本地区,质量又好,开采也比较简单。因此达坂城的盐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凡有对食盐进行整顿者几乎都从达坂城的盐池入手。无论是清代在新疆实行官督商办还是民国时期对盐务的改革无不从达坂城盐池开始。到现在,达坂城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食盐产地。

2.绥来盐池

绥来即现在的昌吉州玛纳斯县,在清朝属于迪化府下辖的一个县,在当时,绥来的食盐也是本地区食盐的一个重要来源。当地的居民将其开采出来,除供自食之外亦进行一部分贩运。《新疆图志》对此记载“绥来县治距城五百里朝渠之东盐池长四丈,广三丈。产盐色兼黄白,味纯。又南盐池周围约二里,色同,味稍减。由当地蒙古族运入境内销售,亦运阿尔泰山及孚远、奇台一带。”[4]《中华盐业史》中亦有相关记载。“唐朝渠盐池,在绥来县境,有盐池二,一为东盐池,长约四丈,宽约三丈,一为南盐池,周围约二里。”[5]虽然绥来的食盐味道不及达坂城的食盐好,盐的产量也没有达坂城盐池的量大,但由于盐池在本地区,运销都比较方便,所以当时绥来唐朝渠的食盐是当地居民的一个重要食盐来源,除供本区食用外,还有一定的产量可以贩运至孚远奇台一带,可见其市场也不小。因此也是本地区食盐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3.呼图壁盐池

相对达坂城和唐朝渠而言,呼图壁县的盐池就显得非常小了。呼图壁附近有一个较小的盐池,史籍对其记载也不是太多,甚至新疆图志中对此都没有介绍。只在田秋野先生的《中华盐业史》中对此有一个简单介绍。“呼图壁产地名东沟滩,在昌吉县之西北,产区不广,所产为滩盐。”[6]呼图壁盐池的食盐至少可以满足当地附近居民的部分食盐使用需求,在当地的食盐使用量中还是占据一定的份额,可以满足附近居民的用盐需求。

除上述的三个盐池之外,乌昌地区的其他县如奇台、阜康、孚远则几乎无食盐生产,一般都要仰仗其他地区食盐的输入来满足当地人民的用盐需要。“昌吉境内向无产盐之地,城乡所恃均为达坂城官盐。奇台县治向不产盐,分销达坂城官盐及鄯善七角井盐,呼图壁分销达坂城盐岁约四万五千斤,外由精河输入数略同。阜康县治土性干燥,向不产盐、食盐悉由达坂城输入。孚远县治向不产盐,除分销达坂城官盐外,由七角井输入盐每斗重七十斤。”[7]而这些无食盐生产的地区百姓所食用的食盐除了达坂城的官盐绥来唐朝渠的食盐之外,还有很大的一部分要从外地输入。因此,我们就必须去考察本地区的另外一个食盐来源,由外地州县输入的食盐。而要想能够在本地区进行食盐贩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食盐的产量一定要大,只有产量大才能够有余力进行贩卖;其次,距离本地区的距离不能太远,新疆地广人稀,若距离过远贩运成本过高则几乎无利益可图。因此对于本地区而言外地输入的食盐主要是精河盐池的食盐和鄯善七角井的食盐。

(二)由外部输入的食盐

1.七角井盐池

鄯善七角井的盐池也是新疆开发较早的食盐产地之一,相对来说,食盐质量比较好,产量也比较大,因此除了满足吐鲁番地区的食用之外,还可以对外销售。“县城七角井驿东盐池之盐分三层,上层硝盐,中层白盐,味均苦不堪食,下乃青盐,味极佳,有大小颗粒之别,营销哈密巴里坤木垒河老奇台古城孚远各处,岁约三四十万斤,其西盐池较少。”[8]而木垒河老奇台古城孚远等县均属本地区,可以说七角井的食盐是本地外来食盐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以与之佐证的是《新疆图志》中迪化府的记载“奇台县治向不产盐,分销达坂城官盐及鄯善七角井盐,孚远县治向不产盐,除分销达坂城官盐外,由七角井输入盐每斗重七十斤。”[9]对于迪化府不产盐的地区而言,鄯善七角井的食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食盐来源。像奇台孚远这些地区,除了食用达坂城的官盐之外,还必须仰仗鄯善七角井的食盐。

2.精河盐池

此外地处北疆的伊塔道精河县也是本地区食盐的一个重要来源,精河地区食盐开发比较早,产量比较大。“官督商办每年定销盐二三百万石之多,每石重一千斤。”[10]如此大规模的食盐产量既满足了伊塔地区的食盐用量,而且有足够的产量外销。本地区也是其重要市场之一,比如呼图壁等地就很大程度上依赖精河的官盐。“呼图壁分销达坂城盐岁约四万五千斤,外由精河输入数略同”。[11]仅在呼图壁一县精河盐的销量就在四万五千斤左右,精河盐在本地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精河盐的运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河盐是官盐,质量比较好,也受到官府的重视。

食盐作为一种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而对本地区的食盐来源进行考察之后就会发现,本地区的食盐以迪化产的达坂城官盐和绥来唐朝渠之盐为主,此外也从临近县市比如鄯善七角井和精河输入一部分食盐。本地区食盐以自给为主,兼仰外地。

二、对于食盐生产的管理

虽然自汉代张骞沟通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中原王朝对西域就开始逐步进行控制。公元前60年,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但是作为西部边陲重地,山高路远,中原王朝往往鞭长莫及,无法进行有效控制,遑论盐业。自清代开始,政府对边疆屡屡用兵,1884年,新疆建省。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特殊的情况,因此对食盐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见于史籍记载的只是根据行政单位将新疆划分为若干盐区而已。“镇迪道有盐区十六,阿克苏道二十二,喀什噶尔道九十五,伊塔道五,产盐之盛不可量计。”[12]至于盐区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史籍并未有详细介绍。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本地区食盐管理机构的变化,本文根据主政者不同把清代民国这一时段划分为清政府统治时期,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新疆时期,盛世才主政时期三个阶段。

(一)清政府统治时期

因为乌昌地区既有当时新疆的政治中心省治所在地迪化府,又有几个比较著名的盐池。因此清政府一旦对新疆的盐业有所控制,就势必从本地区下手。对于本地区的真正的食盐管理则是从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的,而且是以官督商办的形式。“自光绪三十四年开通盐务至宣统元年,为官督商办者三,如精河岁包定额征银一万四千四百两,迪化岁包定额征湘平银五千一百两,约年余甫经改办官销。”[13]根据《新疆图志》所载,当时政府对于本地区的食盐管理极为粗放。官督商办的形式仅仅保证了政府的食盐收入,以税收为主要目的,基本上谈不上管理机构的设置。此时本地区的食盐管理也仅限于政府把食盐售卖的权利交给商人,商人则从盐场购盐并在各地进行转卖。

到了宣统二年情况就有了一定的改观,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将食盐运销形式由官督商办改为官办。“迪化区营销达坂城及东盐池之盐,由包商承办,宣统二年,改归官办是本地区设局官运之[14]。”对此王纪平和李桢峰也有所论述,“清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将达坂城盐湖和精河盐池收归官办,并设盐场,开征盐税,并在各销售地设立一两处盐店经营销售,如迪化省城就设有两处;”[15]其次政府还设立了一些盐务管理机构,以便于食盐的销售和征税。“迪化县达坂城大小官盐池,达坂城引岸,迪化省城设盐店二处,分销达坂城官盐各地。”[16]这里的盐店就是地方一级的食盐运销机构。

1911年,为了对新疆的盐业进行更好的管理,清政府设置了官运总局,进行食盐管理,“宣统三年,为运销全省盐务,设新疆官运总局管理盐务。”[17]这是新疆第一次设置省级盐务管理机构,官运总局的设置,对于新疆加强盐务管理特别是乌昌地区的盐务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总体言之,新疆属于清政府统治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新疆的盐务管理更是这个薄弱环节的薄弱一环。本地区的食盐管理极为粗放和原始。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光绪三十四年开始整理盐务到清朝灭亡,不过几年的时间,制度草创,执行不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此时新疆政局不稳,民怨沸腾,没有加强管理的环境。

(二)杨增新金树仁时期

在杨增新主政时期,开始对食盐实行专卖制度。食盐专卖古已有之,管子官山海,汉武盐铁专卖。但在新疆由于地广人稀,食盐产量丰富,所以一直没有实行食盐专卖“1916年,新疆开始实行食盐专卖。”[18]为了实行食盐专卖,就必须设置一些基本的管理机构,在地区的重要县城比如奇台孚远等地都设立了盐务监督,食盐的专卖加强了政府对盐务管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

到了民国六年,杨增新遇到了蒙古族食盐纳税的问题,在处理完这个问题之后,他继续对新疆的盐务机关进行了整顿。当时新疆最主要的盐务管理机关是新疆官运局,这是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在盐务改革时期设立的,但此时官运总局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新疆盐政管理需求了,因此他将官运总局改为运销总局,既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也为了和内地制度相符合。“新疆盐务只归本省营销,向由财政厅兼任督办,故未没有盐运使简任专官。惟盐运总局既属运销机关,设有总管,应将该官运局总管改为运销局局长,作为荐任,与各肯现行章制,尚属相符。[19]”此时,杨增新将官运总局改为运销总局,对各盐池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金树仁时期主要的盐务管理机构是运销总局,在迪化设立运销总局,在各个产区设立运销分局。而本区既有省治所在迪化府,各县亦设置一些分局。“实行官卖制,设运销总局于迪化,古城、呼图壁、昌吉、绥来、阜康、哈密、镇西各县设分局,运销达坂城之盐。”[20]这些分局的设置既便于食盐的运销以及征税,同时对政府加强这一地区的管理也功不可没。此时运销总局和各地的运销局是本地区最重要的食盐运销机构。

杨增新金树仁时期是新疆盐业的重要时期,对于本地区而言,亦是如此。食盐专卖的开始,运销局的创建使得新疆盐业管理机构有了初步的创制。此时盐业管理机构虽然在本地区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开始定制。对于乌昌地区而言,此时,一套相对完整的食盐管理机构已经初步建立,本地区的盐务管理也开始趋于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盛世才主政时期

盛世才主政时期,本地区的食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除对食盐进行常规的管理之外,还着手筹备了迪化盐业公司。总体而言,此时本地区盐政管理机关已经逐渐完备,无论是政府的管理机构还是对于盐税的征收此时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管理。

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在各方形势的需要之下,新疆当局对盐业管理又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原有的运销总局被撤销,而由财政局负责此事。各地财政局和分局(1942年改称县税局)都设有相应的盐务管理机关。财政总局中,迪化财政局的权限较大。抗日战争时期迪化财政局取缔了原运销局,“代理所有稽征机关,专司售发运盐票照、管理缉私等事。”[21]各局盐务委员会负责管理盐业生产。此时,原有的运销总局运销分局的食盐管理体系则改为财政总局以及财政局下辖盐务委员会的这样一种体制。

由于此时苏新关系良好,盛世才在苏联的帮助下,也对盐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在苏联财政顾问的帮助下,食盐各个生产环节建立了预算制度,产销制度和监督制度。”[22]此外在这一时段,新疆政府开始筹办本地区的盐业公司,这是本地盐业管理的一个重大突破。“1937年新疆省政府的第一期三年计划准备迪化精盐公司,承办者为招商投资,资金四千卢布,折合国币一万元。计划民国二十七年七月开办,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23]筹办迪化精盐公司是本地区食盐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尝试,表明当时该地区盐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盛世才主政新疆时期,运销局制度的完善,随后财政总局对食盐管理的加强,以及迪化精盐公司设想的提出表明此时政府对食盐的管理已经达到了一种较高的水平。

三、结语

纵观新疆乌昌地区的盐业史,可以看出本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盐产,就其产地来源来看有大分散、小集中及运输不便的特点。从清末对新疆盐业进行草创,采用引岸制度,各地设置盐店等。到了杨增新金树仁执政时期,实行食盐专卖,设置运销局。在盛世才统治时期,制度进一步完善,运销局体系的完善,以及后来财政局和下辖盐务委员会的体制,还有迪化精盐公司的创设使得本地区的盐业管理机构逐渐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乌昌地区的盐业的近代化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

[1]林振翰.中国盐政纪要[M].商务印书馆,1930.

[2]谢彬.新疆游记[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3][4][7][8][9][10][11][12][13][16]王树楠.新疆图志[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

[5][6]田秋野周维亮.中华盐业史[M].商务印书馆,1979.

[14][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财政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15]王纪平,李桢峰.清代民国时期新疆盐业概述[J].西域研究,2006,(2).

[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财政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35.

[18]新疆自治区档案馆档案,政2-5-8.

[19]杨增新.呈清新疆官运总局改为运销局并将总管汤庆南荐任局长文.收入《补过斋文版公壬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页,四十二上至四十四下.

[20]盐务署盐务稽核总所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871-874中国盐政实录[M].台湾:文海出版社,1933.

[21]房建昌.近代新疆盐业史初探[J].盐业史研究,1995,(04).

[22][23]新疆第一期三年计划(新疆日报社.1937版,1942年再版本)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

K25.6

A

1671-6469(2016)-05-0023-05

2016-05-20

王晓斌(1991-),男,新疆奇台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新疆近现代民族史。

简介:盖金伟(1966-),男,江苏南京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新疆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盐务运销盐池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从“兼管”到“兼任”:论直隶总督对长芦盐务管理模式的转换
当代煤炭企业运销信息化管理问题与创新路径
盐务稽核所人事俸给与任免制度初探
论盐务稽核所人事考试制度与我国早期盐务现代化
盐池湾野生白唇鹿种群的发展趋势调查
煤炭运销的现代信息化管理探析
映像畜牧业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