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
——以赤峰学院为例

2016-03-28王曙光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王曙光(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
——以赤峰学院为例

王曙光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本文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面临的办学定位问题、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性掣肘问题,以赤峰学院为例,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优势,在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元化办学模式、健全管理制度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提出了转型举措,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产物,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精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结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出现的背后,折射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失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存在着办学模式趋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等突出问题.这与国家建立新建本科院校满足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问题已经不单纯是要不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问题,而是转什么、怎么转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要性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要求.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问题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段的敏感话题,而且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就业难”与“用工荒”、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都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变革与产业的结构调整都迫切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接收系统技术训练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众所周知,“985”“211”院校在定位上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定位上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本科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处在“985”“211”院校、老牌本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夹层间,与“985”“211”院校、老牌本科院校相比,不仅存在着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办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而且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学养积累上比不上“985”“211”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赶不上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新建本科院校如果继续走“985”“211”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之路,不用说超越,就连追赶上“985”“211”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都是不可能.新建本科院校在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结构调整时如果不能够及时转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上来,不转到学生能力培养上来,会造成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和自身发展主动权和发展空间的丧失,也会被职业技术学院的快速发展所淘汰.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国家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的实然要求.从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看,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和“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178所地方高等院校联合发布了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驻马店共识》,这不仅为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而且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区政府也适时提出了“要以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切入点,通过试点示范,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高技术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部署.可见,国家和自治区引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一方面,能够打通职业教育内部的上升渠道,建立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对于推动形成符合区域或地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特色的地区乃至国家的职业教育金字塔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引导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经费、指导及舆论导向都有了鲜明的政策导向和明确的舆论倾向,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第三,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自1999年以来,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都完成了招生和办学条件的规模扩张,都实现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型.但是,一方面,新建本科院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在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高负债率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设备更新、教师再培训和素质能力提升等都受到了影响,致使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相对偏低.另一方面,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学校发展的路子走偏了,把学校办成了考研班,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没能收到良好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动手能力的不足无法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相比,由此造成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履行历史使命和大学精神上存在缺失.此外,由于受高等教育产业化思想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大的同时,忽视了高等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缺失影响着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也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问题已经不是转不转的问题,而是必须转,怎么转,谁转得快,转得坚定的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助推下,谁转得快,转得坚定,谁就会获得更多支持,谁就会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办学空间.谁不转,或者转得慢,转得犹豫,谁就等于放弃发展或丧失发展机遇.就赤峰学院而言,顺时顺势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动融入赤峰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主动承担起为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终生学习等多重使命和要求,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新建本科院校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2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优势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升级转型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这种转型不是简单地更换一个大学的名字,而是立足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集现代区域产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大学.赤峰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具有传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具体而言:

第一,传统优势.赤峰学院是2003年由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赤峰分校三所专科层次的院校合并,同时并入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组建而成的一所多科性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2008年赤峰艺术旅游学校整体并入学院.也就是说,赤峰学院成立的前身学校,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赤峰分校、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和赤峰艺术旅游学校都有着悠久的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传统,所培养的毕业生特别是师范专业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赤峰市教育、医疗乃至各行各业起着骨干或领军人才的作用,使得赤峰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走在了自治区所属盟市的前列,这为助推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了深厚的传统优势和历史积淀.

第二,“天时”优势.在管理体制上赤峰学院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最大优势就是在能够得到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的同时,立足于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有助于培育自身特色和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就目前国家出台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而言,提出了“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和“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等系列重大举措,无疑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助推器,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集中在地级城市,能够在所在地域发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龙头作用.赤峰学院作为赤峰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可借助自身在赤峰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医学教育方面的优势,为赤峰市普通教育、基础教育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职业教育方面,可以保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主动承担起赤峰市职业教育龙头作用,能够通过与赤峰市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建立赤峰市职业教育联盟,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的学历层次提升,专业拓展,技能培训等方面构筑起赤峰市职业教育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在推进赤峰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赤峰市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第三,“地利”优势.赤峰学院是赤峰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赤峰市辖区460万人口,是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与通辽市毗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是中国北方的草原明珠,塞外的旱码头.赤峰市距北京、沈阳等中心城市400公里,距最近出海口处13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距出海口岸最近的城市.赤峰市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北方商品粮和农畜产品供给基地,赤峰市发展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赤峰市良好的区位优势、特色的产业支撑、厚重的人文优势为赤峰学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第四,“人和”优势.赤峰学院自2003年建校以来,经历了资源整合、规模扩张和向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过渡后,坚持区域性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定位,确立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开门、开放、开明”的办学理念,沿着“以本科为主、向上发展、向下延伸、向外联合”的发展战略和“精文、强教、提医、拓用、增农”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思路,立足于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构建起了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办学格局和“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形成了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学校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效益和社会的认可度显著提高,而且凝聚起了支持和建设好赤峰学院的磅礴力量.

总之,赤峰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高校中最基层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具有顺时顺势的转型优势.赤峰学院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而顺时向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方向调整,是自身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特色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理性选择.赤峰学院也只有靠抢抓机遇、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统筹规划、选准路径,主动调整、顺势而为,才能在国家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和高等院校结构调整中赢得转型发展的主动权.

3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特点,积极借鉴和汲取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科学定位,充分发挥“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办学体制机制的优势,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探索改革路径,培育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赤峰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既要看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优势,又要看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办学定位问题、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性掣肘问题,还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强化内涵、因地制宜,才能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立足学校发展,科学做好顶层设计.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首要的问题是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顶层设计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等问题.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顶层设计工作,就是深入挖掘“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势和学校自身发展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学校实际,明确自身在赤峰地区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外延建设上,继续扩大自治区和赤峰市两级政府的共建和社会行业、企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内涵建设上,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核定《赤峰学院大学章程》和制定《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为重点,紧紧围绕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行业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科学研究转型等核心问题,审时度势,自我剖析,在办学定位、学科与专业、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理清哪些要素和办学机制符合、有利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哪些不符合、不利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对于符合、有利的,就要肯定坚持,如业已成型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坚持,系统的教学管理与过程控制要坚持.对于不符合、不利的,就要改革突破,就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靠拢,如满足应用技术型方向的培养方案设计、校地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机制、就业导向的培养过程、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结合赤峰地区实际、支柱产业和发展趋势,大胆突破.只有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审视学校的内外现实,理性把握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的方向,科学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明确转型发展的战略和路径,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第二,立足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大学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的检验与认可.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要以自治区或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始终立足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突出具有自治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与自治区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与企业行业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模式,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学校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关系,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的关系,深入推进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实现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全面转型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创新实践之中.

第三,立足团队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实现持续转型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学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继续挖掘学校部分专业在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升医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并把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打造成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发挥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教育基地的作用,做大做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陪培训工作;以赤峰市为内蒙古东部重点足球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体育运动专业教育,在足球人才、足球教练的培养培训等方面形成地域特色与运动品牌.其次要结合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需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加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第三要从行业、企业中聘请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第四,立足专业建设,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在形成地方产业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互动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改革,解决好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围绕不同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体系和课程不只考虑学科的完整性,还要反映在本学科应用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更多地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能进行改革,强调能力与发展并重,地方产业与学科专业建设相互支撑.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只有立足学校专业建设和特色专业培育,积极开展专业调研,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专业布局,巩固加强基础类专业,大力提升师范类专业,积极培育艺体类专业,积极发展医学类专业,重点建设应用类专业,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赤峰市支柱产业和相关行业的有效对接和互动,才能够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从人才培养定位到专业布局调整都要集中构筑专业群,加强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集合效应,使人才培养形成较鲜明的行业或产业特色.

第五,立足就业导向,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对实验实训的条件要求更高,仅仅靠高等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需要企业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要面向市场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充分借助来自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转型的要求与期盼,创新学校转型的治理结构,大力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校地互动合作,深入持续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为转型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还要面向学生创业就业,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为旨归,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草根”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平台与氛围,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协同创新文化,尤其是技术创新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第六,立足职业发展,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模式.赤峰学院转型发展要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把握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的龙头地位,全面推动赤峰市籍学教育体系建设.在普通教育方面,发挥学校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办学优势,特别是在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发挥传统优势,培育新亮点,推进赤峰市职业化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在职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高中起点“2+2”、高职起点“3+2”和中职起点“3+4”本科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起“立交桥”,推动地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第七,立足质量提高,健全管理制度.新建本科院校向应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落脚点是保证教育质量.为保证教育质量,保障新建本科院校顺利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必须健全和完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不仅要扩大学校的专业设置权,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适时相应机制等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事关学校发展的系列内部管理制度,更需要改革招生考试选拔制度,鼓励起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建立起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有效搭建起贯通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只有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建立健全各项符合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把规范管理和推动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建设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目标落到实处.

第八,立足地方特色,传承创新地域文化.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还要立足自治区推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部署和赤峰地缘优势,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创新和产业化,特别是在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文化、草原丝路文化等地域文化方面,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扩大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一路一带”文化建设和赤峰市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同时还要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深入推进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研究,积极培育和推动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的蓬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215-04

收稿日期:2016-03-15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