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2016-03-28段思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

段思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段思琦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受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就业岗位不足,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各企业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用人标准正逐步提高,我国每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远不及社会自行消化劳动力的速度,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容量有限使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由此产生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就成了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1 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迷茫心理

高校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他们既不能对自我的社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也没有想要实现的人生理想.高校大学生群体在就业问题上大多比较迷茫,他们不知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在对受访者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许多高校大学生在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私企之间徘徊,他们不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做出正确果断的抉择.还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充满幻想,他们普遍比较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不考虑这种生活从何而来,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自身并没有享乐的资本,过度的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极易导致他们误入歧途.这种迷茫的心理状态的存在会导致高校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中继续迷失自我,找不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1.2自卑与自负心理的存在

高校大学生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极端情绪.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特殊时期,都存在自卑或自负这两种极端心理,他们或是惧怕与人交流、融入社会,认为自己很差,拒绝接触外界;亦或是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好高骛远.这两种极端心理使高校大学生非常容易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导致心理的畸形发展,从而影响就业的选择.存在自卑心理的高校大学生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很容易被困难击倒,在求职失败后会变得更加自卑,这一恶性循环使高校大学生的意志力更加薄弱.存在自负心理的高校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这会使高校大学生在融入社会和求职就业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1.3过度紧张心理

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新鲜的职场无疑是充满挑战和诱惑力的.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是充满期待的,一部分高校大学生甚至会产生过度紧张和纠结的心理:渴望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但同时又担心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想要调整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每个大学生在就业中都会存在紧张心理,但是过度的紧张心理状态是很危险的,甚至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的整个过程,更严重的会影响就业结果.

1.4被动心理

被动心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可以发现少部分大学生在周围同学都奔波于各个招聘会的时候,依然会安然地坐在寝室看球、打游戏,这一现象让笔者很诧异.在对他们进行采访时,他们告诉笔者,在经历频繁的投递简历,又一次次被拒绝的时候,他们已经对自我进行了彻底否定,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再关注求职信息.第二,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对就业盲目乐观.有一部分高校大学生相信“天上一定会掉下来馅饼”,“总是会有人慧眼识英雄”,所以这部分大学生选择被动地等待就业机会的到来.第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缺乏主见,单纯地依赖父母、同学的建议,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就业计划.

1.5盲目从众

这一问题在大学生就业中十分常见.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不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就业选择中,只会跟着别人的选择走,这样的心理状态只会延误自身的发展.

2 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1个体主观因素

2.1.1自身条件、心理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紧张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会失去对自身条件的正确判断,不能正确地把握自身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进行就业的选择.同时,处于就业压力下的高校大学生会受到来自周围同学、父母、自身等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各种消极心理,这些消极心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状态.

2.1.2家庭因素

与父母的沟通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至少90%的高校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中会与父母进行沟通.如果大学生在就业的迷茫时期,与父母进行了积极沟通,那么高校大学生就可以有效避免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反之,大学生与父母进行了失败的沟通,即父母无形中对大学生施加压力,不能对大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就会导致大学生焦躁心理状态的出现.

2.1.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学校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中,学校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部分高校辅导员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不能对青少年的错误就业思想加以纠正.这种放任其堕落的教育态度推动急于就业的高校大学生逐渐被边缘化.

2.1.4朋辈因素

朋友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朋友的建议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调查研究发现,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同辈群体的影响逐渐大于父母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无处发泄,只能向有共同遭遇的同伴诉说,若同伴的引导正确,同伴给予大学生的就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2外界客观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比重也在逐年增大.因此,我国每年的毕业大学生数量与社会就业岗位需求量严重不符,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同时,随着大学生、研究生数量的逐年增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吸纳标准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对自身的客观条件盲目乐观,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3.1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优势

社会工作尊重个体独特的需要,它通过了解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对高校生态系统中所有资源进行整合来开展专业的服务,针对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高校大学生进行相关的介入,在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

在满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上,社会工作满足的不单单是物质的需求,更多的是精神、情感上的需求.社会工作关注高校大学生情感、情绪上的需求,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其需求予以反馈,努力让高校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重新体验到自信与他信,激发“三失”青少年自我发展潜能.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行为纠正、整合高校大学生可利用资源等方面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需求.

3.2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介入途径

3.2.1个体层面的介入途径

第一,提供释放不良情绪的渠道.对于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来说,心理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不良情绪无处宣泄.在自身、家庭、学校等的多重压力下,就业心理压力不能得到缓解,不良情绪由于长时间积压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质的转变,不信任自己、不信任学校,只能通过消极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高校大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在求职就业中的感受,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

第二,培养就业技能.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高校大学生消极对待就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对生活迷茫、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事何种工作;二是因为高校大学生缺乏就业技能,没有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高校大学生参与求职技能培训,具备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提升自己的求职就业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完善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2.2家庭层面的介入途径

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是从家庭层面介入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第一步.通过了解家庭状况,有利于帮助其恢复家庭功能,挖掘家庭资源与优势.社会工作者应该与大学生父母进行沟通,告知父母对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的正确引导方式,不要无形中给大学生施加压力,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转变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增强彼此沟通的主动性,让高校大学生在遇到就业压力时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2.3交往环境层面的介入途径

通常所说的人际交往技能即在社会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人,脱离了与他人的交往,脱离了社会,人很难得到发展.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互动,良性的人际交往对高校大学生的发展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高校大学生走出现有的交友圈,在建立正确交友观的同时,促使他们走向社会,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不断激发他们的交流愿望.

3.2.4学校层面的介入途径

在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就业过程中,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应不断地采取积极的举措,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比如及时地提供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学校还应开设相应的就业心理课程,帮助大学生纠正错误的就业心理,使大学生走出就业误区.

3.3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方法

3.3.1心理辅导与需求解决法

社会工作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与“失管”青少年学生一对一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具有针对性.社会工作者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基本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将其需求进行分析,只有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基本需求,问题的解决才能够更为顺利.另外,社会工作者应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建设,纠正其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2外界环境影响法

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缓解压力、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起到美化心灵的作用.人不能够改变环境,但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社会工作者需要联同家庭、学校,协助高校大学生改变影响其的外界环境.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社会工作的介入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

参考文献:

〔1〕肖曦.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高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凌蕴昭.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高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3).

〔3〕朱宽红.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研究—基于对Y市失业大学生的个案分析[D].兰州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078-02

收稿日期:2016-03-28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