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湟中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工作做法及成效

2016-03-27郝桂霞

中国种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原种种薯马铃薯

郝桂霞

(青海省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811699)

湟中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工作做法及成效

郝桂霞

(青海省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811699)

马铃薯是湟中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调整结构中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湟中县种植繁育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近几年,依托农业综合开发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种薯扩繁补贴等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基础脱毒种繁育、原种生产及一、二级脱毒种薯生产繁育模式,马铃薯产品科研、生产、贮藏、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格局。

马铃薯;种薯;繁育;成效

马铃薯是湟中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调整结构中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是浅、脑山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多年来,湟中县立足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一特有的高原气候条件,加大马铃薯产业开发力度,将其作为最具优势农作物产业来抓,呈现出“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的良好势头。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6667hm2,发展到当前的1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18.6%,年产马铃薯22万t。产业要发展,良种要先行,多年来,县农技部门加强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依托欧援青海省马铃薯发展、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马铃薯种薯扩繁补贴等项目的实施,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了县马铃薯研发基地,占地面积3.93hm2,先后建成马铃薯种薯贮藏窖6074m2,年贮藏量4800t,马铃薯质量检测室807m2、脱毒室500m2、农机具库765m2、日光温室600m2、防虫网室1.36万m2、微型薯贮藏恒温库85.8m2,并配备了较完善的仪器设备;年建立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生产基地200hm2,脱毒种薯生产基地1800hm2,具备年生产脱毒苗100万株,微型薯150万粒,优质脱毒种薯6万t的生产能力。完善了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集病虫监测防治于一体的马铃薯原种规模化生产已成体系,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全县马铃薯生产基本实现脱毒化,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马铃薯种薯繁育提高了全县马铃薯种薯的统供率,促进了这一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取得显著成效。

1 指导思想

从应对新时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质量求发展,严格按照马铃薯种薯生产加工的技术规程,逐步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在不断改善基础条件的前提下,逐步从良种繁育到大田种植层面提高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通过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湟中县马铃薯产品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运作模式,为青海省特色十大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道路和模式。

2 主要做法

湟中县自2010年开始每年实施马铃薯种薯扩繁补贴项目,年建立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生产基地200 hm2,脱毒种薯生产基地1800hm2,年生产优质脱毒种薯近6万t。项目实施主要做法如下。

2.1加强组织协调一是成立由县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局长为副组长,县财政、审计、统计、广电局、实施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确定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成立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县、乡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承包指导小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增产措施。技术人员与项目村签订目标责任书,保证地块落实和技术到位,保质保量完成种薯繁育工作。

2.2强化生产管理根据马铃薯生产需要和市场需求,主推品种为青薯2号、青薯9号等,选用经病毒和种薯质量检测,符合质量要求的脱毒种薯进行种薯繁育。种薯生产严格执行省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标准,对生产的种薯采取原种生产单位自检和委托省农林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质量抽检相结合的方式。种薯经过室内病毒检测后进行分级。

2.3强化档案管理高度重视项目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建立项目档案,做好生产数据和工作记录,包括实施方案、田间档案、合同、农户花名册等内容,并剪辑制作了种薯从种到收各农事环节音像资料,使档案资料真实、齐全、规范。

2.4加强资金监管年建立马铃薯脱毒原种扩繁基地200hm2,项目资金30万元,主要用于县马铃薯研发基地的种薯生产性支出,包括贮藏、包装、运输、人工、物化补助等费用;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1800hm2,每667m2补贴100元,计270万元,以种薯形式补贴给农民。项目资金由项目建设单位设立专用账户,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规定和办法,严格办理政府采购手续,保证项目资金发挥效益。

2.5强化监督检查在种薯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省、市领导和专家,县项目领导小组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检查督促,现场办公,对项目组织领导和技术队伍建设、项目公示、技术到位、项目资金使用及工作档案等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6搞好政策宣传加强同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协作,大力开展马铃薯扩繁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报道,提高群众的知晓率,调动他们使用脱毒种薯、发展马铃薯生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和条件开展主题技术培训,引导繁种户应用先进技术,保证种薯质量。

2.7搞好种薯回收项目区生产的马铃薯种薯根据农户意愿由县农技推广中心收购或自留,县农技推广中心按标准收购后贮藏或在全县调种,供全县下一年示范田生产用种。推广模式上,采取主要以秋季供种,农户分散贮藏为主,推广中心集中贮藏次年春季供应为辅的方式。并与省内其他地区建立供种合作机制,弥补种源不足问题。

3 取得成效

3.1经济效益明显年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200hm2,每667m2平均产量1800kg,生产原种540万kg,实现产值1620万元;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1800hm2,平均产量2000kg,生产种薯5400万kg,实现产值1.08亿元;两项合计1.242亿元,可提供2.4万hm2大田生产用种。

3.2社会效益提高

3.2.1完善繁育体系,育繁推一体化已形成了完善的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即以省农林科学院生物科技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采用快繁技术在温网室生产脱毒苗、微型薯和原原种;选择气候冷凉、适合繁种的脑山地块进行原种生产;以繁种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立繁种基地,生产一、二级脱毒种薯。并形成了马铃薯种薯生产和销售网络,种薯供应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销往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区。

3.2.2促进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引进、推广了一批适宜本县实际、产品销路好的马铃薯优质新品种,如青薯2号、青薯9号、青薯168、乐薯1号等,为全县大田生产提供种源,提高了全县脱毒种薯的覆盖率和供给能力,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优化马铃薯区域布局,建立了一大批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好的生产基地,促进了马铃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马铃薯综合生产水平逐年提高,单产、总产均实现大幅提高,走在了全省前列。2010年有1.33万hm2马铃薯基地被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使马铃薯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3.3.3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产业化发展近年来,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发展迅猛,已达到100多家,在“基地+农户+企业”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推广了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经营等模式,进行马铃薯种薯生产,提高了机械化生产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保证了种薯质量。为解决马铃薯产量不断增加与贮藏能力不足的矛盾以及马铃薯产后损失严重、效益下降等问题,自2013年开始,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扶持60多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修建马铃薯贮藏窖232座,有效解决了种薯和商品薯的贮藏问题,实行反季节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

4 问题和建议

虽然马铃薯种薯繁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生产实际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和提高。一是繁种基地建设水平低,本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财政投入能力不足,受投入制约,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机械装备水平不高,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不高,农民手工劳动强度大,制约着马铃薯种薯繁育产业的发展。三是技术培训工作急待加强,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标准化生产等现代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面还不高,急需政府补贴、示范、培训,加快推广应用速度,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水平。

2016-03-29)

[1]李强.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基地建设问题探讨.中国种业,2007(12):45-46

[2]李宏茹.青海省大通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中国种业,2014(4):26-27

猜你喜欢

原种种薯马铃薯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定边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