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山西省核桃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6-03-27王秋萍

果农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间作核桃品种

王秋萍

(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委员会 山西临汾 041000)

核桃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分布和栽培遍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和澳洲等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位。山西省地处华北地区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优越,当地核桃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全省栽植核桃面积已超过80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400万亩,产量达15.1万吨,位居全国第3位。核桃产业已成为山西省覆盖面广、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干果林产业。

1 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0年以来,山西省核桃产业进入大发展时期,平均每年以80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到2014年已发展到875万亩。核桃产业大发展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对核桃需求量增大。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核桃保健作用认识不断加深,核桃市场需求量逐年扩大,导致前几年核桃价格高达每千克50元左右,近一二年也稳定在每千克40元左右。良好的市场需求直接拉动了核桃产业的发展。

二是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核桃300~500克。核桃历来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虽然我国对东南亚和少数非洲国家有一定量的出口,但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优质核桃的需求。因此要求核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生产出高标准高品质的核桃出口。

三是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核桃是果树结构调整优先选择的树种之一,是退耕还林的理想经济林木。山西省在2011年确定实施干果经济林优先发展战略,在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丘陵区的汾阳、左权等54个县规划建设核桃经济林区。结合退耕还林、“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项目的实施,省政府将发展干果经济林列入十大强农工程之一,对种植核桃的农户每亩补贴300元。有力地推动了核桃产业的发展。建成了许多集中连片,成规模的核桃基地。全省已有古县、左权、汾阳、黎城等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有“汾州核桃”、“古县核桃”、“左权核桃”、“黎城核桃”等被授予国家或农业部地标产品。2013年汾阳市建成中国汾州核桃交易中心,并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大力推动全省核桃产业发展。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更新改造慢

一是有些核桃生产基地,建立年代早,当时栽植的大多是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的老品种,亟待高接换优品种改造;二是有些地方盲目追求新品种,如阳城县西交村10年前栽植200亩美国黑核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平衡,只长枝不结果;三是有些地方因大面积发展核桃,本地繁殖的苗木不能满足供应,大规模从外地调运苗木,检疫检验工作跟不上,有些品种也未经过试栽试种,配套技术跟不上;四是本省自育品种开发推广慢,目前,山西省主栽核桃以外引品种为主,如清香、辽核、薄壳香等,但省林业科学院、农科院果树所、山西农大等选育的,更适合本省栽植的晋薄1号、晋香、金薄丰1号、芹泉1号等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较小。

2.2 产业发展中“三个不适应”

一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发展不适应。一些地方过分强调核桃种植面积的扩大,而与之相对应的服务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核桃产销不能有效衔接,核桃收、运、加工、销售产业链有时脱节。二是一家一户生产与核桃大市场不适应。虽然各地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协会),但仍没有改变核桃生产一家一户应对市场的局面,面对市场忽高忽低的变化,有时抛售核桃,有时惜售核桃,不能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三是科研转化与农民需求不适应。要使核桃生产进一步提高效益,必须针对核桃特性,进行科学管理。而目前在核桃生产中好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得到推广转化,在一些核桃产区,农民只好边摸索边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效益的提升。

2.3 栽培管理“五个不当”问题

一是品种单一,授粉品种配置不当。一些地方农民自认为核桃属于风媒传粉,雌雄同株,建园时没有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的区分,只是不同品种分片栽植,造成授粉不充足,坐果率低下。二是间作物选择不当。有些地方习惯于在核桃幼树林间作高秆作物,严重影响核桃生长发育;有些地方在成龄核桃园也间作作物,结果导致核桃不高效、作物不高产,间作反而不如不间作收入高。三是施肥不当。有些农民注重施用化肥,很少或不用有机肥,况且施用化肥不深埋,肥料挥发多,肥效作用小;还有些农民盲目施肥,如临县大禹村有个养鸡户,2008年春季在核桃树地里铺了一层鸡粪,鸡粪没有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后期雨水多,造成树体发育快不充实,导致2009年春季大部分树抽条死亡。四是采收不当问题。一些地方为避免成熟后丢失或赶核桃早市场,过早采摘现象严重,从7月初开始不管是早熟品种还是晚熟品种就陆续采收。过早采收,导致核桃仁呈黄褐色、不饱满、风味淡、容易糜烂,产量也下降。五是修剪不当。有些地方农民延续传统粗放栽培管理核桃模式,只图自己耕作方便,对幼树定干留的高度过高,造成树形差,丰产性能低;还有些地方农民,对幼树放任不管,导致核桃结果晚,出现早衰现象,直接影响产量。

3 发展对策

3.1 新建核桃园应与老基地改造并驾齐驱

山西省核桃产业大发展,既要重视新建核桃园,又不能放松老基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核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新建核桃园要选择立地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开展核桃产业开发建设工程,并在产业发展中把握好种植面积扩大与种植质量提升的发展关系,不应片面强调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而应增量与提质相结合。不应片面强调集中连片,而应相对集中与“四旁”分散栽植相结合。不应选择土层较薄的地方,而应选择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的地方,以保障核桃正常生长和丰产。要在全省开展一次老核桃基地摸底排查,并对症下药实现老核桃基地有效改造,对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更换优质品种或开展抚育、复壮,在面积不变的基础上提高核桃产量和品质,充分释放原有核桃基地的生产力。

3.2 搞好人才培训,普及核桃实用技术

要建立健全核桃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制度,聘请省农科院、林科所、农业大学专家结合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的建立,在核桃主产区举办核桃技术培训班,结合农民田间学校活动的开展,把核桃技术培训深入到核桃园地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技术培训,把核桃生产实用技术普及到每个农户、每个果园,使山西省核桃管理技术尽快上一个新台阶。目前,要尽快普及的核桃实用技术主要有六方面,一是良种应用技术。通过试验、示范,确定当地核桃主栽品种,建立核桃新品种苗木繁育基地,保证当地能用上高质量的优种苗木。二是科学施肥技术。核桃树体高大,生长旺盛,盛果期时间长,根系深,肥水足是产量高品质优的基础。在9月份要及时施入基肥,基肥要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并要进行配方施肥,还要注意全园普施、深施,提高树体贮存营养,以利于枝芽充实健壮,增加树体抗寒力;生长季节要巧施追肥,满足树体在生长期急需的营养。三是间作技术。针对目前存在的核桃园间作高秆作物、间作不留空等问题,要进一步普及核桃间作技术,要让农民认识到间作物决不能与核桃树争肥水、争阳光,一般应选择低秆农作物、蔬菜、药材,在幼龄核桃园间作,随着树冠的扩大,应减少间作或不间作。四是应用旱作栽培技术。针对山西省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在果园内容易积水的低洼地,挖大型的水坑,修建蓄水池,秋季引蓄雨水,冬季融化积雪;坡地核桃园修筑梯田;山地核桃园在水路较好的地方,修筑旱井、旱窑,满足核桃生长期用水。五是运用科学修剪技术。培训果农在幼树期就应进行修剪,培养好各级骨干枝;及时疏掉过量的雄花序,节省营养和水分,促进雌花的发育和果实生长,达到增产目的;打开光路,去掉无用的细弱枝、病虫枝、雄花枝,更新结果枝组,提高产量和品质。六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果农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核桃建园、栽培技术措施,促进核桃健壮生长发育,优质丰产,提高核桃抗病虫能力,抑制病虫害生长繁殖,直接或间接消灭病虫。在有害而未成灾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

3.3 实施山西核桃产业科技创新战略

一是通过项目扶持、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可用人才,组建山西核桃产业科研创新团队;二是创新核桃生产技术研究,针对生产中急需的品种改良、抗旱栽培、晚霜防冻、配方施肥等技术,做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短期研究与长期研究相结合,突破研究与面上研究相结合;三是创新核桃加工技术研究,针对目前山西核桃产品低水平加工的问题,重点研究核桃方便食品、核桃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核桃高端增值产品等。

3.4 提高核桃产业组织化程度,努力开拓国内国外核桃市场

一是在核桃产区摸索建立核桃园流转的有效程序和模式,破解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实现核桃施肥、喷药、修剪、采收机械化,为节本增效打基础,逐步实现核桃基地发展规模化、优种化、现代化。二是鼓励现有核桃加工销售企业扩大规模,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把果农组织起来,生产统一标准的核桃,并积极改进加工工艺,不断研发适销对路的系列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促进核桃加工向系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核桃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核桃干果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打造山西核桃名牌产品。四是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设,逐步形成覆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特色乡村的信息网络,为果农安排生产、进入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间作核桃品种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小核桃变身“致富果”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品种选育彩版
可赏可食可入药的核桃
种什么品种好?
黄龙核桃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
种什么品种好?
枣药间作滴灌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