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洒满阳光的音乐之路— 走近钢琴少年赵寅腾

2016-03-26宋缨芮

琴童 2016年3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老师

宋缨芮

赵寅腾: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期间跟随钢琴教育家张欣宁、台湾籍钢琴演奏家郑杰博士学习,升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师从旅美钢琴家苏迈老师,现为该校高一学生。

7年系统、专业的学习,为赵寅藤打下了扎实的演奏功底。他积极参与演出活动:2013年曾作为瑞士钢琴家尼古拉斯·福斯内特中国专场的演出嘉宾;2014年中国作曲家赵晓生全国巡演的演出嘉宾;2015年受邀波兰大使馆参与“波兰之春”新年音乐会,同年受邀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为欧洲文化艺术节中国区闭幕式演出。除此之外,他还获得了不少国内外奖项:2009年“金葵花杯”全国少儿钢琴大赛北京赛区少年A组第一名;201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第2届青少年钢琴展演北京赛区第1名;2014年“海伦杯”欧盟国立音乐学院钢琴大赛专业少年组一等奖;2015年欧洲音乐文化艺术节钢琴组第1名并获特等奖、北京钢琴音乐节“专业青少组”金奖;2015年,成为中国钢琴艺术研究会特聘“荣誉小演奏家”等。

谈起为何选择让孩子接受钢琴专业教育,寅腾妈妈说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小时候也有“学霸”经历的她,曾经对传统教育模式有过反思,对一个孩子的培养,不是看他考试成绩如何、学历如何,而是看他能不能最终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有专业技能和品味的人,以及有没有积极的价值观和平衡的人格发展。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都会不一样,赵寅腾很小的时候,她尽可能多地给他提供音乐、绘画、体育、手工等多领域的接触机会,慢慢发现他的特长和兴趣点,再进行鼓励和引导,最终还是由寅腾自己作出选择。

小时候的寅腾就是个“活猴儿”,上蹿下跳,一刻也不得安静。好动的孩子专注度差,启蒙学习普遍较慢,这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事。那时能让他安静一会儿的是打电子游戏,看到他的小手指在游戏键上按得又快又准,爸妈灵机一动:这样的手指弹钢琴不是更有意义?于是,5岁的小寅腾就这样走上了音乐之路。初学阶段,小寅腾在琴凳上10分钟也坐不住,等到能够弹一首小曲子了,他渐渐被自己弹琴所产生的旋律吸引,开始自觉地练习。之后,每当他练成一首曲子,就会把家人叫在一起办个小演奏会,无论表演成啥样,都有欢笑和掌声。平时练琴时,寅腾的父母

兴趣引导,逐步积累

只管当好听众,负责倾听和欣赏,不负责督促和指手画脚,常给他肯定和鼓励,使孩子感受到自己备受关注,不断积累成就感,有效地保护了孩子快乐、积极的学习心态。

当寅腾慢慢在音乐上取得成绩时,他对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应了所谓的“新鞋子”理论:一个穿着一身破旧衣服的人,可能不觉得难受,但当他穿上一双新鞋子的时候,他反而会感觉别扭了,会想是不是该换条新裤子,有了新裤子会想穿上新褂子……然后整个人的面貌都能焕然一新。随着在钢琴上培养的专注度,赵寅腾在文化课等方面也打开了一扇门,逐渐成了班级里的“小学霸”。通过达成一个个力能企及的小目标,积累出一点一滴的成就感,寅腾迈出了启蒙成长的一大步,并建立了更新的目标。

在2009年,他10岁时,考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小学四年级,成了一名钢琴专业的学生。现在的他仍然会感叹:7年过去了,自己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榜上有名的那份激动。

系统学习,走上专业之路

接受专业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体系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课由主课老师一对一教学,并开设视唱练耳、合唱、乐理、重奏等科目,特别注重基本功的学习,强调技术与音乐的和谐统一。

初入学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开发手指机能,就是常说的把手打开,强化手指的独立性和颗粒性。赵寅腾手掌纤细,手指把位幅度小,弹奏八度和弦很吃力。为了快点打开手掌,他竟自制了几个“泡沫手夹”,晚上睡觉时偷偷夹在手指缝里,用胶带粘住,把手撑开。当妈妈发现这个秘密时,抱着他直流眼泪。后来,张欣宁老师开导他,基本功练习是一个长期的练习,需要持之以恒,一步步打好基础,欲速则不达。郑杰老师给过他一本手指练习曲谱,并细心指导他手型、力度、触键方法。多年来他一直珍藏这本“秘籍”,每天必练。

大家都说练琴过程反复、枯燥,是个苦差事,而在寅腾的印象中却没有感觉到这种“苦”。为了练习,他曾废寝忘食,即便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也在想象该用什么样的力度按键盘上的哪一个键。他说,主要还是因为兴趣,当你喜欢一件事情时,学习它就不是苦,反而会乐在其中。

在钢琴的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会让人感到自己真正地睁开了眼睛,看到了艺术领域的繁华与深远。正因如此,赵寅腾会在李斯特的奏鸣曲中感受指尖的灵动,为理解肖邦的音乐而追寻他热爱故土,奋起抗争的故事,这些伟大的旋律让他迷恋其中。“哦,原来这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的好东西等着我去学习和领悟,有这样的高度等着我去达到和超越,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这种感觉让他兴奋不已,如痴如狂。

始终坚持全方位学习和提高

“专业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只有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决定你在哪一个层面发展,并在这个层面能走多远。”这是跟随苏迈老师学习时常听到的话。进入高中以后,各门功课的任务都在增加,一些同学选择减少甚至放弃文化课,专攻专业课学习。赵寅腾在苏迈老师的鼓励下,始终坚持多科目综合学习。如何平衡练琴、学习及课余时间,他有自己的一套安排:

一是做好预习,注重效率。钢琴专业课上,老师总会提前布置曲目,学生识谱并练习到一定程度再正式上课。赵寅腾把预习的习惯也带到文化课上,提前把课文看一遍,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二是利用课间和自习时间,在学校把作业完成。

三是排好作息时间表;在下午4:00至21:30,保证3、4个小时的练琴时间。他爸爸专门购买了单双杠哑铃器械,练琴间隙,父子俩一起做肌肉练习,活动肢体;22:00至23:30文化课预习或作业;周末增加乒乓球、篮球、阅读、看电影等安排。

赵寅腾说:“把时间安排合理,学习、运动、娱乐交叉进行,一旦形成规律,就会觉得日有所得,每天都很充实。另外,学什么一定要集中时间把它真正学会,达到一定水平,不半途而废。很多技巧技能,像游泳、自行车、踢毽子、轮滑、魔方……只要真的学会了,就一辈子不会忘了。”

除了充实的生活外,赵寅腾还参与了央视八套革命题材电视剧《邓子恢》的配音,他演唱的动画片主题歌《阿宝之歌》被收入少儿早教教材。从小喜欢英语的他,参与录制的《北大少儿英语》《洪恩GOGO英语》等教材DVD,均已出版发行。现在,他既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又是体育代表,组织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体育活动。他说:“我发现打篮球可以强化手指的握力和手型的稳定,轮滑的行进中有音乐的曲线,巴赫的律动可以让我在仰卧起坐时调整呼吸,并带给我6块腹肌……”

从“为了”参赛到“为何”参赛

赵寅腾曾在“希望杯”“海伦杯”等少年钢琴比赛中获得优胜,也受邀参加美国曼哈顿音乐节、波兰驻华使馆新年音乐会演出。在这些活动中,他渐渐发现,参与其中的最大感触不是得奖时的喜悦,而是大家在音乐方面的沟通与交流。

最初的参赛时期,寅腾的胜负观念很强。曾经在一次比赛中,由于太想取得好名次,反而因为压力大而影响了正常发挥,比赛失利让他几天打不起精神。细心的苏迈老师注意到他的状态,跟他讲了个故事:“多年来,在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上,中国18岁以下选手往往成绩很突出,而在成年组的国际比赛中却很少有好成绩。最近在一次很高规格国际钢琴大赛上,获得大奖的竟然是一个国外的非专业选手,是一名医生。这说明学习钢琴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快慢和一场比赛的胜负不代表任何意义。要始终保持兴趣和热情,将来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也要对音乐终生学习。学好钢琴不是说会弹高难度的曲子,也不是比赛获奖,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享受音乐,通过学习钢琴去感受一些钢琴技艺之外的人生感悟。”

理解了这些道理后,赵寅腾放下了心理包袱,更加积极地参加比赛、音乐节和演奏会,以平常心展示自己,坦然接受评判和竞争,同时敞开心胸,与国内外参赛选手、评委老师沟通交流。例如:他2013年赴瑞士驻华使馆演出;2014年参加了《波兰之春》音乐会,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夫妇对他的演奏寄予高度评价;2015年,经奥地利驻华大使艾琳娜女士的引荐,与萨尔茨堡艺术节主席Helga Rabl-Stadler女士近距离交流。这些简短的“外交”经历,对他的音乐技能和修养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也使得他更加开朗、健谈、阳光。

在感恩中学会回馈

中国人一直奉行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优良传统,赵寅腾亦是如此。学习和成长得到了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他对此全部记在心里,常常心怀感恩。

在一次国外钢琴比赛前,主办方列出一首必选曲目,而这首曲子在国内相对较偏,跑遍了北京各个书店都没有买到正版的曲谱,赵寅腾的父母抱着最后的希望在网上发了一篇求助的帖子,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回复。远在沈阳且几十年来收集了很多的国内外钢琴曲谱的蒋波老师,愿意无偿提供这首曲谱和音响资料。在后来的学习中,蒋老师又多次给寅腾提供了无私帮助,而直到3年后,寅腾才和这位一直热心帮助他的蒋老师第一次见面。

赵寅腾说,每当弹起一首拉赫玛尼诺夫练习曲,他便会想起周广仁教授。因为在一次比赛前,他曾专门就这首曲子向周教授求教。八十高龄的周教授认真细致地将这首曲子向他作了讲解指导。整整两节课时,周教授分文不收,还反复交代他:“向任何老师都不要拘泥于模仿,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要博学众家所长,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学会学通了。”看着周奶奶满头银发和辛劳的身影,他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尊称周广仁教授为“先生”。

2015年,他和钢琴、中提琴、单簧管专业的5个小伙伴组成了一支“POEM少年乐团”(Pursuing of elegant music——追求高雅之声乐队)。近日,乐队举行了“会呼吸的音符”系列主题音乐会。

好的音乐要有呼吸,气息顺畅了,乐曲就有生命力。这些小演奏家们发现,他们掌握了如何让音符自由地呼吸,却掌控不了自己日益窘迫的呼吸环境。他们想用琴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呼吁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予以保护,他们陶醉在纯净的音乐里,更希望所有人都生活在纯净的空气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为环保事业做一份贡献。

音乐会上,赵寅腾演奏了他最喜爱的曲子——叶小钢的《纳木错》。他的演奏时而庄严深沉,时而又轻盈动感,听者即使没能亲临纳木错湖,也能在音乐中感受到那种自然的纯净、高远和宁静。

2016元旦期间,受“牧童计划——关爱留守儿童,共享学前教育”公益项目之邀,少年乐团赴济南举办了《牧童之春》新年音乐会,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来。春节期间,寅腾在山东济宁运河音乐厅成功举办了“聆听青春”公益大讲堂暨专场音乐会,为家乡的老师和琴童们送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奏会。一个多月辗转3地连续4场演出,尽管一路风尘仆仆,却收获满满。他们这些莘莘学子一直以己之力回馈着社会,用音乐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我们有理由相信,怀揣着这样心态的赵寅腾在浩瀚的艺术领域、系统的专业之路上,将会更加深刻地感知音乐的魅力,必定走得更为踏实、长久。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老师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