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 析

2016-03-26李虻姚婷

琴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提琴引子交响曲

李虻 姚婷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Peter 1840~1893)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他的作品涉及各方面体裁,交响乐占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7部交响曲(其中一部为标题交响曲)、4套交响组曲、10部歌剧、3部舞剧及大量的交响序曲、幻想曲、协奏曲等。在广为流传的交响作品中,《第六交响曲(悲怆)》无疑在作曲家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1890年,长期在经济和精神上支持柴科夫斯基的梅克夫人因健康原因突然断绝了与作曲家的全部关系;1891年,自幼亲密相处的妹妹不幸去世,这些深深刺伤了柴科夫斯基,并直接影响了他的身体状况。友人、亲人的离去、身体状况的恶化以及沙俄腐朽的统治,使作曲家产生了悲伤、痛苦等负面情绪,从而理性地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第六交响曲》就是构思于这段时期。作者原计划“第一乐章全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有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则以生命的熄灭作为结束” 。这成为整部作品的思想基础,“悲怆”的标题概括了整部作品的中心内容,末乐章用非常近似追思气氛的柔板代替了交响曲传统布局中热烈的终曲,渗透着“安魂曲”般的情绪。

该作品完成于1893年9月,同年10月由作曲家在彼得堡亲自指挥首演,既是一部带有自我总结性的作品,又反映了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知识分子对社会的现实感受。1893年11月6日,作曲家溘然长逝,这使该作品成为临终前的交响“绝笔”。3个月后,梅克夫人去世。

第一乐章是可以独立成篇的人生总结,奏鸣曲式,柔板——不太快的快板,b小调,四四拍,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等部分组成,充分展现着作曲家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悲怆哀伤,却壮烈辉煌。

音乐开头是一个缓慢、充满忧伤的引子。独奏大管以四音为动机,低沉地、缓慢地向上二度模进,将一种朦胧、悲伤的情绪逐渐蔓延开来。八分音符与二分音符的结合,时值长短对比与节奏型的紧松变化,好似一声高过一声的长吁短叹;低音提琴演奏的低音旋律艰难地半音下行,给整首曲子奠定了阴郁、悲情的基调。

谱例1:引子(1~6)

呈示部伴随着快板进入。欣赏时,要注意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两个对比的音乐形象。

第一主题在引子基础上发展而成,保留了引子的一些动机素材。主题旋律对引子动机在节奏上的变化,产生了急促、痉挛式的紧迫感,使舒缓的节奏骤然富有张力;十六分音符的变奏,为后续展开奠定了情绪的基调;音色变化源自于不同乐器组之间的交替模仿,这使伤感的动机不断形成明暗对比;动机的后两个音符,以模进音组的形式下行跳跃着,打破了引子阴霾般的气氛。弦乐器率先奏出跳动的第一主题旋律,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与后半拍进入的八分音符带着躁动不安,通过一系列连跳音、大量模进与离调,将旋律不断向上推进;木管组乐器与铜管组乐器的分组呼应,在涌动中若隐若现着动机的影子,仿佛是不甘命运的呐喊。当主题不断变奏发展时,音型逐渐增多,音色更加明亮,情绪更加不安。在圆号雄浑地奏出八度音程之后激昂情绪迅速萎靡,但却难掩复燃之势:弦乐组与木管组相互模仿着、交织着、激烈地将音乐推向一个小小的高潮。随后,音乐渐慢、渐弱,由中提琴孤单的结束,为接下来的第二主题作暗示与铺垫。

谱例2:第一主题(19~23)

第二主题优美、委婉,行板,由带弱音器的小提琴与大提琴(con sordini)吟唱出舒缓下行、气息宽广的主题旋律。抒情性与歌唱性的旋律与第一主题的悲伤、阴郁形成鲜明对比,将人从紧张、压抑中解放出来,仿佛是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深情回顾,烦扰自己的焦虑痛苦已不复存在,精神坠入一个梦幻的世界。而后,旋律由木管组接替奏出,小提琴与中提琴则反复按同一节奏型铺垫、推动、映衬着音乐向前发展,直到只剩一支单簧管在重温着第二主题旋律,幸福甜蜜,却略带哀伤。

谱例3:第二主题(86~89)

展开部的到来毫无预兆,如同不测的风雨。六连音、三连音、切分等音型以爆发式的力度ff突然闯入,呼啸而来的强烈力度比对与情绪反差使人倍感压抑与不适,打破了第二主题营造的理想世界,仿佛命运于无形中施展着它的威严。在乐队的强力度轰鸣后,音乐的海面上掀起了狂澜:第一主题的片段以赋格手法在各声部之间快速转换,在中提琴快速而充满流动感的音阶跑动映衬下,经过两次变奏,将音乐推起一波高潮;接着,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密集的奏出三十二分音符,好似旋风刮过耳边的呼啸之声。这时,小号以fff的力度高亢地吹奏出下行音阶,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如同被拉响的危险警报,使整个乐章进入了白热化,展现了与命运抗衡到底的凛然姿态。当长号以洪亮的音色庄严地奏响俄罗斯教堂葬仪音乐片段时,预示着死亡阴影的笼罩,小提琴与中提琴接连不断地奏出向下二度的旋律,似绝望地哀呼,又似悲痛地哭泣,仿佛命运不可违逆,一切英勇搏斗与顽强抗争终将化作泡影,在铜管组如同号角般的吹奏中,迎来了再现部。

再现部是对呈示部分进行再现升华,较之呈示部更为震撼与惊心动魄,像是绝望与不甘地怒吼,使全曲的悲剧性得到升华。最后,平缓舒展的旋律带着无奈哀伤走入结尾,引人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中提琴引子交响曲
老余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中提琴演奏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中提琴上的“马背民族”——探析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协奏曲》
谈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
周末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