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与科技动态

2016-03-26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指南工业



经济与科技动态

Economy and Technology News

两部委联合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简称《指南》),旨在解决智能制造业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但制造环节互联互通等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对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日益迫切。《指南》聚焦智能制造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建成覆盖五大类基础共性标准、五大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十大领域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该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五类基础共性标准,“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五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指南》以聚焦制造业优势领域、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主要面向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集成类标准,通过统筹标准资源、优化标准结构,重点解决当前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基础瓶颈问题。《指南》将采取滚动修订制度,每2~3年修订后发布。

据悉,《指南》将成为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内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及制订、修订工作的依据,以及对我国智能制造标准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有利于推动行业解决制造环节互联互通、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问题,有利于建立与时俱进、持续进行的标准完善机制。

(信息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到2018年制造业“三化”水平将显著提高

2015年1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计划》)。

《计划》明确了我国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总体目标:到2018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为引领企业管理组织变革、培育新型能力的重要途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产品和成套装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培育一批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示范企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初步成为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可推广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为实现这些目标,《计划》提出了7项具体行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新型生产模式培育行动;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行动;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行动。

其中,在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方面,《计划》提出,要加强智能制造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建设指南;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重点支持高档数控机床、车联网等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部署,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明确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路径。

此外,《计划》还提出了强化组织保障、改革体制机制、创新财税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等5项保障措施。

(刊 综)

《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印发

为加快推进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提升标准对构建云计算生态系统和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整体支撑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简称《指南》)。

《指南》明确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按照《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 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 ﹞5号)提出的建设云计算标准规范体系的要求,广泛借鉴国际云计算技术和标准研究成果,紧扣云计算服务和应用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标准战略研究和标准体系构建,明确云计算标准化的研究方向,加快推进重要领域标准制定与贯彻实施,夯实云计算发展的技术基础,为促进我国云计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好支撑。

《指南》提出了由“云基础”、“云资源”、“云服务”和“云安全”4个部分组成的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和通信领域的已有标准,《指南》还明确提出了有效解决应用和数据迁移、服务质量保证、供应商绑定、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的29个标准研制方向。

(信息化)

工信部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简称《发展指南》),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挥产业技术研发应用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指南》指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但因其研究难度大、耗费周期长,已成为限制我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据了解,《发展指南》共确定了205项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是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年)》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内容更加丰富,涵盖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与热点,将对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国 防)

2015年度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揭晓

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2015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和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团队)。评选结果集中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2015年工作的重大进展、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展示了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忠实履职、奉献国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时代风采。

2015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从11家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各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及军工院校等单位推荐的新闻中产生,按照新闻事件重要性及发生时间顺序,包括:一大批国产主战装备首次亮相“9·3”阅兵,彰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实力;习近平对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核工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成果累累,“海洋石油981”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氢弹之父”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独臂总师”祝榆生感动中国;国产重量级芯片产品问世,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数据安全;“华龙一号”国内外首堆分别开工,我国跻身全球核电先进技术行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举行,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公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推进;采用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我国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国产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高分四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发射“十二五”圆满收官。

获得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团队)”殊荣的是: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总设计师邢继;导弹武器系统专家许波;神光-Ⅲ激光装置项目负责人郑万国;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任务团队;兵器智能化弹药专家邹汝平;直升机设计专家吴希明;水面舰船工程专家朱英富;大型运输机研制团队;新一代北斗导航首颗卫星载荷研制团队。

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王承文在颁奖现场发表讲话。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高度上,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提高军工有效供给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治军工和人才队伍建设,把国防科技工业打造成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现由军工大国向军工强国迈进。

王承文表示,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年。国防科工局将切实抓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军工核心能力体系效能型建设、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率先突破、国际合作、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等8项工作。

(科工局)

2015年世界航天十大新闻评选结果发布

1. SpaceX公司成功实施一级火箭回收

2015年12月2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猎鹰”9运载火箭一级箭体陆上回收成功,在人类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未来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火星上发现液态水

2015年9月2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2006年进入环火星轨道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提供的强有力的数据表明,火星表面存在流动的液态水,这一发现指向了存在于火星地表之下的大规模水体储层。这一资源未来不仅可为登陆火星的航天员提供水和氧气,液态水的存在还意味着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而且很可能将为人类定居火星提供支持。

3. 中国发射世界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

2015年12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该卫星是中国首批立项的4颗科学卫星之一,能够通过高空间分辨、宽能谱段观测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同时在宇宙射线起源和伽马射线天文学方面开展研究,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

4. 地球“近亲”被发现

2015年7月24日,NASA宣布发现一颗与地球相似指数达0.98的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该类地行星距离地球1400光年,绕着一颗与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运行。其体积是地球的1.6倍,直径比地球大60%,公转一圈385天。其到恒星的距离,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接近。这是迄今发现的与地球和太阳最相近的行星与恒星组合。

5. “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

2015年7月14日,经过48亿千米飞行、9年半太空穿梭,“新视野”号探测器终于飞掠冥王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与冥王星距离最近的一次亲密接触。目前,人类对冥王星还存在诸多不解。冥王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人类尚未近距离探测过的矮行星。

6. “黎明”号首次探测谷神星

2015年3月6日,NASA“黎明”号探测器进入谷神星轨道并开始探测该星球。直径接近1000km的谷神星是人类在太阳系中尚未探测的小行星带最大天体。“黎明”号抵达谷神星的轨道有助于人类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身处小行星带的神秘天体。

7. “机遇”号完成火星“马拉松”

2015年3月24日,美国“机遇”号火星车完成了首次火星“马拉松”,总里程达到42.195km,用时11年零2个月,创造了人类探测器在火星表面行走距离的新纪录。

8. 印度发射首个太空望远镜

2015年9月28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PSLV火箭成功发射本国首个太空望远镜——Astrosat。该太空望远镜重1.5t,造价约为2700万美元,寿命为5年,主要用于对X射线双星、超新星遗迹、银河系系核和星系团进行光谱研究。

9. “哈勃”望远镜服役25年改变人类宇宙认知

2015年4月25日是“哈勃”望远镜升空25周年的日子。1990年4月,“哈勃”望远镜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在服役期间,其不但帮助天文学家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惑的问题,还引导天文学界用新的理论来解释一些现象,推动了天文学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天体的认识。

10. 俄罗斯航天员驻留太空累计879天创纪录

2015年9月12日,3名国际空间站航天员返回地球。其中成员之一的俄罗斯航天员根纳季•帕达尔卡完成了其第5次太空任务,在太空停留了168天。至此,帕达尔卡累计在太空执行任务879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信息化)

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2015年12月1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的倡议下,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26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

该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共102家,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等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以及提供知识产权、投融资、创新创业等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众创空间。

(科 委)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指南工业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