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常态下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探讨

2016-03-26刘政永孙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河北保定07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政策建议市民化

■ 刘政永孙 娜(、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 河北保定 0700)



新经济常态下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探讨

■ 刘政永1孙 娜2(1、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2、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 河北保定 071001)

内容摘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廊坊、沧州、保定等地的走访、座谈、问卷发放、信息反馈等一系列调研活动,对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河北省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政策建议

在农村新经济常态下,加快城镇化改革的首要环节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纵深发展,我国出现了剩余劳动力积极向农业系统与农村区域以外行业与地域转移的趋势,这就造成了城镇大量非农就业人口的出现。就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来看,农村转移人口的壮大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该群体在职业与身份上出现的非同步转换所带来的弊端与困惑却日益凸显,表现为“非城非乡和亦工亦农”。他们虽然已经进城,变换了职业,变换了生活区域,可是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身份和相同的福利待遇,也没有获得相关的城市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有序市民化,达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战略目标,就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廊坊、沧州、保定等地的走访、座谈、问卷发放、个人访问等一系列实地活动,对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基本思路。

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856份(458份为男性答卷,398份为女性答卷)。从调研人群的年龄结构看,20-30岁有196人,占总人数的23%;30-40岁有403人,占总人数的47%; 41-50岁有257人,占总人数的30%。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符合样本调查的基本要求。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士617人,占调查对象总人数的72%;未婚人士239人,所占比例为28%。大部分调查对象为已婚人士,说明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有着较稳定的家庭生活。从工作年限看,0-5年的有163人,占总人数的19%;5-10年的为343人,占总人数的40%;10年以上的350人,占总人数的46%。这说明绝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工作经验较丰富,他们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了明确调研对象是否符合目标群体,本文统计中来自农村的有839人,另有17人来自城镇,98%调研对象均为农业转移人口,再次证明了样本的可靠性。

(一)调研人群的教育、收入和住房状况分析

就教育状况来说,在被调查人群中文盲或半文盲共有326人,占总人数的38%;文化程度为小学的有291人,占总人数的34%;文化水平为初中的有111人,占总人数的13%;文化程度为高中的有77人,占总人数的9%;其中还有中专水平的34人,占总人数的4%;另有大专17人,占总人数的2%;调研人口中没有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这说明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务工人员受家庭条件、教育观念以及农村教育水平等的制约,大多没有受到系统的初中级教育;另一方面反映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谋生和发展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很少有人会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积极寻求再教育。农业转移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这也会使他们对于工作的选择处于被动的一方,从事施工及保洁的工作成为他们选择的主要方向,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无法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贡献出自身更大的潜力和价值,这是值得全社会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就收入状况来说,在被调查人群中月收入为1000元以下的有17人,占总人数的2%,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的有257人,占总人数的30%,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另外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有394人,占总人数的46%,薪资水平较高,整体满意度较高。收入水平是评价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就住房情况来说,在被调查人群中有68人在转移到城镇后有稳定的住房,仅占总人数的8%;租房生活的有300人,占到了35%,房租压力较大;住在单位宿舍的有317人,占到了37%,基本没有房租压力;另有103人居住在工棚,占总调查人数的12%,居住状况较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住房问题压力较小但不够稳定,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来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问题。

(二)调研人群的就业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在农业转移人口中从事建筑业的占了最大的比重有325人,占38%;其次是服务业有231人,占到了调查总数的27%;再次是农林渔物业有111人,占到了调查总数的13%;还有加工制造业,占到了10%;交通运输业占到了7%;其他的占到了5%。这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过程中大部分会选择相对稳定、门槛较低的行业,也说明政府应通过免费技能培训、开设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稳定,增加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在对农业转移人口外出工作原因的调查中,本文统计出因为农村收入太低,城里收入相对较高而选择外出工作的共有248人,占总人数的29%;无人因家里农活少,太清闲而外出工作;同时也无人因出门学习一技之长,再回家创业而外出打工;有137人因农民负担太重而外出打工,占总人数的16%;另有188人为子女或者兄弟姐妹筹集费用而外出打工,占总人数的22%;因城里生活条件好,不愿意干农活而外出工作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3%;没有人因为家乡太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或村干部作风恶劣而选择外出工作;另有60人受到别人影响而外出工作,占总人数的7%;因进城以后孩子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外出工作的占了总人数的23%,共有197人,占了很大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农业转移人口外出工作原因是多样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收入较低、教育水平不发达等。这说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教育水平不发达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本文又对“农民希望得到的政府帮助”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有111人希望能够接受就业培训,占总人数的13%;43人希望政府可以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占总人数的5%;3%的调查人员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共有26人;205人希望得到社会保障,占总人数的24%;另有240人希望政府关注其子女就学问题,占总人数的28%;51人希望取消对农民工工作性质的限制,占总人数的6%;171人希望能够提高工资标准,占总人数的20%;还有1%的调查人员希望获得其他方面的帮助。关于农业转移人口最看重的工作因素,有642人最看重酬薪,占总人数的75%,这说明酬薪问题受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广泛关注,薪资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状况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关于平均薪资水平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工作,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如此才能更好的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另有171人关注其工作环境,占总人数的20%;同时有5%的调查人员认为晋升和发展空间最为重要,共有43人。为了进一步分析农业转移人口遇到的问题,本文对其找到工作的时长进行了走访调查和数据处理。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反映出农村人口对城市适应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农业转移人口从事的职业及其他方面,找出阻碍农业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有540人在一个星期以内找到工作,占总人数的63%;180人在一个星期以上且不超过一个月找到了工作,占总人数的21%;而136人并没有在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占调查人员的16%。虽然有过半的调查人员均在一个星期内找到工作,但其从事的职业并没有那么理想,同时还有近两成的人一个月内并没有找到工作,其中一部分可能会重返农村,失去发展和城镇化的机会。由此可见,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并不乐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就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时关注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情况,为就业困难的人群及失业人群提供帮助。从农村转移人口工作来源的途径看,职业介绍机构占据40%,亲戚介绍占据25%,老乡介绍占据19%,由新闻媒体或广告、熟人介绍等共占据16%。这说明大多数农民外出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受他人或者单位的影响,特别是受同乡外出打工者的影响。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职业介绍机构和亲戚老乡介绍的工作中,农民工的工作保障程度较低,不能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不能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障。这说明社会各界、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大力研究外出农民工的衣食住行及医疗、工资保障问题,切实保护外出打工者的利益。在对“找到工作遇到的困难序列”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薪酬太低”位于困难中的首位,这说明农民工的城市务工收入没有达到农民心中的理想化,同时也说明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不重视甚至轻视。在对“ 农业转移人口换工作原因”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工资过低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占比高达29%,许多人为了更好的待遇而放弃目前的工作;工作太辛苦或条件差成为了次要原因,各占18%、15%的百分比;人际关系,社会歧视现象次之。通过对“换工作原因”的调查可以看到工资收入在农民工心中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起来,农民收入增加了,才可以将农民工的社会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水平提高,从而加快市民化进程。所以社会应加大力度注重工资结构的合理化改革。(三)调研人群的消费及日常生活情况

调查显示,在每月开销上许多农业转移人口因工作的流动性都会选择价格低廉的出租房,每月住房开销200元不等;而吃饭花销按每天15元来看,一个月就需要450元,因此占据最大比例;转移人口在交通、衣物等方面花销较少。在可支配收入花费方面,用于存钱买房、子女教育和养老方面所占比例较大,调查的有效856份问卷中,有将近一半,即402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基本个人家庭消费每月基本维持在某一水平,起伏不大,成为花销的第二大方面;每月定期给父母及家人汇款成为花销的第三大因素。这说明,农民进入城市工作主要为了挣钱赡养父母子女,所以农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父母子女身上。外出工作的农民工通常食宿在工棚或宿舍,所以个人消费花销很低,这也是农民生活水平与文化修养落后的经济原因。在业余时间安排方面,样本空间中选择睡觉或休息、陪家里人各有351人、180人,占比最大,城市工作身心压力较大,一天工作下来,他们多会选择此方式释放内心情绪和感触;看电影录像有146人;与朋友老乡聊天、学习参加技能活动选择占比较小。通过农民的业余生活可以看出,外出工作的劳累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的业余时间是在睡觉和休息中度过,极少数的人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文化水平,这也是阻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一大因素;加快城市娱乐休闲设施建设,逐步丰富城市务工人员的业余生活将成为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战略选择。在“转移人口的日常交际圈”一项中,大多数农村转移人口同家人亲戚联系较为密切,老乡次之,他们能够接触的圈子不大,多是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朋友是第四大主要联系群体,工友、本地人联系较少,因为工作的流动性以及对当地地域文化没能很好融合,在心理上缺乏很好的适应,因此交际圈相对狭窄。在“农业转移人口工会帮助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未参加工会的占较大比例,约43%;参加了工会的占12%;之前参加过的占比8%,可见,近半数人不愿参加工会,根据团队成员访谈,一些工会名义上是为了工人利益考虑,但不乏一些企业工会为了利益而操纵工会,工会的公平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些工会除外);在剩下的37%群体中,20%的人未得到过帮助,17%的人得到过帮助。这说明企业工会可以维护工人的利益,完善社会工会组织的作用任重而道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调查中,有将近30%的转移人口在家乡就已经参加过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障,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空心化现象给留守老人到来了生活上的巨大困难;在家乡参加合作医疗保险、集体福利保险、其他保险的各占9%、7%、11%;而受家庭条件或其他因素方面影响而未在家乡参加社会保障的转移人口占比最大,约40%,分析原因,户籍的变动及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成为了是否参保的可变因素。这说明,城市对外出打工人员的保护程度必须不断加强,必要的“五保三险”必须让农民享有。只有解决了农民的根本保障问题才能切实解除农民身上的枷锁,才能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逐步市民化问题。

图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问题

图2 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问题对策

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获得工作并最终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公共服务而成为城市市民的过程。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比2013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河北省农民工总量为923万人,比2013年增加31万人,增长4.1%。作为连通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的依托平台,河北省农民工的数量增速明显快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会成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廊坊、沧州、保定等地市的走访、座谈、发放问卷和个人访问等一系列实地调研活动,发现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住房、工作及学历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关注程度最高的几个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发现,19%的人将住房问题视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1%的人将工资拖欠视为城市化进程中最主要的障碍,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福利问题依然是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过程中遭遇的关键问题之一,反映该问题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8%;另有10%的调查人员表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为其主要问题。这说明,相关部门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在政策和手段上的指导和扶持,将有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问题,笔者对此发放了120份问卷,共涉及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医疗、工作环境、保障房、职业技能、权益维护等多个内容,希望可以更深入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关心的问题,更好的服务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工资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最为关注的问题,其次是社会保险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条件的改善、工作环境改善、权益维护、子女教育条件改善以及职业技能的提高也是农业转移人口较为关注的问题。

针对前面的问卷分析,结合目前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河北省城镇化的推进中,必须坚持特色城镇引领,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此需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整合三区、城乡一体。河北省的农业人口转移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克服城市发展为重的思维,站在城乡统筹的高度,坚持“整合三区,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整合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农村新型社区,加大政策的保障和扶持,使得农村人口朝着三个园区集中,以此来带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竞争力,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坚持规划先行,典型示范。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及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淘汰偏远、落后村镇,集中打造一批特色新型城镇。集中精力,坚持合理布局,典型示范,集中优势力量打造环京津名村名镇。坚持产业聚集、产城融合。解决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为新的居民提供就地就业机会、创收的平台以及良好的安居环境。这就要求依托河北省的区位优势,集中发展园区经济,把新型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大力发展一些高吸附力、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比如会展旅游,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产业,努力实现产业聚集,实施产城结合,提高竞争力。坚持顶层设计,创新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的进程,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农村土地问题,加快土地流转,搞好土地综合治理,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二是农村金融问题,坚持市场需求的核心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加快建设民资投融资实体。三是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居民居住证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取消城乡差别。四是公共政策,在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坚持分类有序,循序渐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特别是目前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形势更加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将给社会带来极大安全隐患。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整合资源,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注重干部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做好分类指导,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井然有序。坚持三位一体,协同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需要成本的。其中,社会成本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成本。如何建立社会成本分担机制来解决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三位一体”的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成本分担机制。政府要承担大部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包括城市内的基础设施成本、社会保障成本、住房保障成本。企业也要承担部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企业应同等对待农业转移人口,为其缴纳社会保险,把保护农民工的相关条例明确列入企业章程中,要加强企业和农民工的沟通,做到真正了解农民工的内心想法,切切实实为广大农民工办实事。农民自身承担私人发展成本,包括私人生活成本和职业技能成本。

参考文献:

1.彭小文,兰东等.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13(11)

2.赖华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决策咨询,2013(10)

3.蒋建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及其现实途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9)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年度青年项目(编号:HB14YJ072)

猜你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政策建议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