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谍手段探奇

2016-03-25刘声远

大自然探索 2016年1期
关键词:拉登中情局间谍

刘声远

美国中情局总部的一家博物馆内,充满半个世纪以来间谍斗智的遗产。

1956年一个冬夜,一阵寒风扫荡了东德(民主德国)梅克伦堡-福尔波门地区的瓦诺尔河。一名退休老铁路工人慢吞吞地走过港口城市罗斯托克的几条街道。他身穿当时东德居民的典型服装。但当另一个男子从阴影里走出来时,这个老工人解开外衣,露出一对装饰着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头盔和一把小剑浮雕图案的金袖扣。

那第二个男子有着同样的袖扣。他一言不发地把一包文件交给了那个铁路工人,然后退步,消失在阴影中。那个铁路工人乘火车来到东柏林,把文件包和金袖扣交给了一名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接头者。后者把这些东西偷运到了中情局在西柏林的基地。确切地说,交到了乔治·基瑟瓦尔特——未来的一名中情局情报官员手中。

那个消失在阴影中的男子,是苏联军事情报局(简称军情局)上校彼得·谢苗诺维奇·波波夫。1953年,他把一张纸条塞进维也纳一名美国外交官的车子里。纸条上说:“我是一名苏联官员。我希望会晤一位美国官员,目的是效劳美国。”这个叛国者由此成为中情局操控的第一个苏联间谍,其在中情局的上司正是基瑟瓦尔特。整个20世纪50年代,波波夫一直是中情局最重要的情报来源之一,他出卖了大量苏联军事机密,其中包括他自己在军情局的258名同事的详细资料。

正是基瑟瓦尔特决定把金袖扣作为一种接头暗号。他在莫斯科1955年召回波波夫之前把金袖扣给了后者,同时向波波夫发出指令:如果波波夫能再度离开苏联,并且与中情局重新联系上,那么不管中情局派谁去跟他接头,接头人都会有一对同样的金袖扣来证明身份。

在被指派到东德的什未林市后,波波夫和中情局恢复了接触,金袖扣正如中情局希望的那样发挥效用。在两年时间里,波波夫通过那个退休铁路工人向基瑟瓦尔特传递情报。波波夫1958年被召回莫斯科,立即被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逮捕。对于他是怎样暴露的,有多种说法。20年后,基瑟瓦尔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当时在莫斯科为中情局工作的美国国务院官员小乔治·佩恩·温特斯把指令搞反了,于是错误地把一封信寄到了波波夫在莫斯科的家中。此举被克格勃盯上,后者从邮箱中钓出了这封信。1960年,温特斯被苏联驱逐。同年,叛徒波波夫被处决。基瑟瓦尔特相信,波波夫是被枪决的。

今天,这种金袖扣被陈列在鲜为人知的一家中情局博物馆里。事实上,这家博物馆也是美国最秘密的博物馆之一。它收藏了从“二战”之前到今天的各种间谍工具、武器及其他物品总共超过2.8万件,其中1.8万件被记录在案,被展出的则只有几百件。这家博物馆由中情局直接运作,它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兰利地区的中情局总部内,这里距离美国首都华盛顿近13千米。中情局总部所在的整个区域不对公众开放,这家博物馆也只对中情局雇员及其家属和应邀来访者开放。不久前,经过特别安排,美国记者得以进入该博物馆,对其中指定的展品做笔记和拍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五花八门的间谍手段和工具。

偷来的信

随着纳粹德国在1945年倒塌,年轻的美国战略情报局官员理查德·赫尔姆斯坐下来写信给在美国的儿子:“亲爱的丹尼斯,在你出生后短短三年里,那个可能在这张卡片上写字的男人曾经控制了欧洲。今天他死了,人们对他充满鄙视,他的国家已沦为一片废墟……他的死、他的战败是人类的福音……作恶的代价总是非常高昂。爱你的爸爸。”

赫尔姆斯写信所用的这张卡片取自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文具。卡片上,在这个纳粹恶魔的名字上方,一个金浮雕秃鹰把持一个纳粹十字记号。右边印着“上萨尔兹堡”,指的是位于贝希特斯加登(德国东南端边境城市)上方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高处的希特勒躲藏处。

现年73岁的丹尼斯·赫尔姆斯说,他上高中时在母亲保存的一堆剪贴簿中发现了这封信,虽然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还是偷偷把它保存在了自己这里。2011年,他把它捐给了中情局。他说,这封信让他了解了父亲的秘密工作。理查德·赫尔姆斯从1966年到1973年任中情局局长(直到他被尼克松总统撤职),他死于2002年。当丹尼斯问父亲怎样得到希特勒的文具时,他得到的答案很含糊。尽管这封信的日期是1945年5月8日,理查德·赫尔姆斯那一天却根本不在德国,虽然他后来确实在柏林驻扎过。丹尼斯说,他对父亲一生中的诸多秘密并不惊讶。事实上,他在中情局这家博物馆中发现了一些父亲从未提到过的东西。

无声手枪

展品说明中称,“高标”.22口径(指弹药直径为0.559厘米,即1英寸的22%)无声手枪“是近距离使用或用于杀死哨兵的理想武器”。这种手枪的研发者是“战略情报局”(中情局在“二战”中的前身)武器装备部主任斯坦利·P·洛威尔。这种长枪管手枪不闪光,还配有消音器。它的消声效果究竟如何?据洛威尔自己记述,战略情报局局长威廉·多诺万少将当初如此急于炫耀他们开发的这种最新式致命武器,以至于他把一把“高标”手枪及一个沙袋拿到了总统办公室。在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忙于向秘书交代事务之际,多诺万向沙袋开了十枪。在此期间,罗斯福毫无察觉,一直未停止说话。于是,多诺万用自己的手帕包裹了仍然发烫的枪管,把枪交给了总统,并且告诉总统他刚才做的事。罗斯福回答:“比尔,你是我允许带武器站在这儿的唯一一个目露凶光的共和党人。”

微型窃听器

由中情局研发处在20世纪70年代研发的这种微型飞行器,是第一种昆虫(蜻蜓)大小的飞行器——昆虫振翼机。它的研发目的是要证明如此微小的情报搜集平台是可行的。昆虫振翼机被制作成蜻蜓外形,它有一部微型发动机来让机翼上下运动,只需少量气体就能驱动这部发动机。多余的气体从机尾喷出,提供更多推力。昆虫振翼机的测试场景很惊人。然而,在有侧风的情况下,要想控制好昆虫振翼机却很困难。最终,这个飞行器项目被放弃。

只打一枪

“释放者”手枪的正规名字是FP—45。它远不如无声手枪“高标”.22有名,因为它只发射一枚弹药直径.45(1英寸的45%,即1.14厘米)的子弹,而这枚子弹在7.5米的射程外有摆动偏离方向的倾向。这种武器的设计目的是空投给敌人防线背后的抵抗力量。它有一定的心理威慑力,但它的火力却令人怀疑。对它的设计理念的另一种表述是,你可以用它从敌人那里“释放”(夺得)一件更好的武器。1942年夏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只用三个月就生产了100万把这种枪。盟军司令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的手下对这种枪不感兴趣,所以只批准空投2.5万把“释放者”给法国抵抗力量。

听这儿!

在间谍小说中,电子窃听器常常小得足以安装到手机里,或者被缝进不知情的受害者带到干洗店的夹克衫里。而在现实中,一只电子窃听器的长度可达到3米。在这种情况下,窃听器是一根绝缘钢筋。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里,有数十只这样的窃听器。美国称,这是在美国和苏联关系缓和期间最尴尬的事件之一。当时,作为表示友好的举动,苏联提出销售预制混凝土构件给美国,目的是确保美国大使馆的建筑符合当地规定。美国对此表示接受。但在始于1982年的建筑中期检查中,包括X射线在内的检测显示,当时的苏联人正在把这幢建筑转变成一部巨型天线。其中一些窃听器十分先进,以至于可能传导大使馆打字机的每次按键声。此后,大使馆最上面几层被拆除,替之以由四层组成的“安全帽”。这项工程耗时四年多,全部由美国承包商负责。那么,美国对前苏联有没有采用过类似的间谍手段?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中情局不会都予以公布,这当然也是肯定的。

追杀拉登

就在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前两周,中情局开始安插人手进入阿富汗,为美国对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同谋的“回应”作准备。实际上,中情局当时在阿富汗依然很活跃。中情局间谍博物馆的“阿富汗画廊”展示了该局K-9炸药探测组的照片,但安全举措不仅包括模糊了照片中全部三人的面容,而且包括对照片中狗的模糊化处理。这些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追杀“基地”头目拉登有关的照片。

这场追杀花了长达10年时间。它从拉登在“9·11”后不久消失于阿富汗群山中之时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2011年中情局嗅到一个拉登信使的踪迹。这条线索最终指向巴基斯坦东北部阿伯塔巴德市郊一个建筑区。侦察照片显示,一名高个头男性时不时会在这个建筑区的院子里走来走去。他会是拉登吗?中情局通过自己掌握的证据认为是,但美国的一些分析家却不敢认定。经过好一番争论后,美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在中情局指引下,由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实施抓捕拉登的行动。

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技术人员以及为情报部门工作的绘图师,立即制作了这个建筑区的三维模型图,用于向突击队和总统简要说明情况。为了历史记载所需,还另外制作了两个模型,其中之一现存于中情局间谍博物馆中。行动之前,突击队员在中情局的一个秘密地点接受模拟训练。在训练中,突击队每天都会摧毁一部分模拟设施,但它们立即被重建。

在中情局,时任局长莱昂·帕内塔等待着来自总统府的命令。如果抓捕行动稍有差池,总统首先担责,但他也难辞其咎。当地时间2011年10月29日上午10时35分,帕内塔接到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打来的电话。他立即取下一张信纸(信纸上有这些字样:“中央情报局局长,华盛顿特区20505”),并且开始记录。这份记录也是中情局间谍博物馆的展品之一。记录中写道:“收到汤姆·多尼隆来电。他说总统已对AC1(注:阿伯塔巴德1号建筑区的缩写)作出决策,就是开始行动……计划是进入这个建筑区生擒拉登,如果他不在那里就撤出。这些指令在上午大约10时45分传达给海军上将麦克卡拉文。”

巴基斯坦时间5月2日凌晨1时刚过,抓捕行动开始。行动得手后,一些突击队员惊叹当初的模拟训练是如此精准,实际行动时他们感觉就像自己以前到过这里。中情局间谍博物馆还展出了两件来自于阿伯塔巴德的战利品:拉登住宅建筑的一块砖和一把冲锋枪(下图)。由于这把枪是在拉登被枪杀时发现于他身旁的,所以中情局推测这就是他的枪。但也不得不承认,杀死拉登对于美国来说完全不值得炫耀,毕竟拉登早已过气,根本就不再是美国的真正对手了。

间谍相机

20世纪30年代生产于拉脱维亚和“二战”后生产于德国的美乐时(德国相机品牌)相机,是典型的间谍相机。但它有个问题:到了20世纪60年代,它对于间谍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当时的挑战之一,是研发可以单手操作、当间谍拍照时就算有他人意外闯入也能掩盖拍照动作的相机。

于是,中情局的技术情报处设计了两种超小型文件拍照相机。它们很像是长管打火机,而且可以单手操作。它们使用美乐时暗盒装载柯达超薄胶卷(快门固定在每秒1/100,光圈口径与镜头焦距比值的倒数即f是3.6,镜头直径8.2毫米)。第一代这种相机能拍照100张,第二代为200张。至于为什么能在不把相机做得更大的情况下让拍照数量加倍,相关技术目前仍未解密。

20世纪60年代,中情局技术人员还研发了一种能夹在桌子边缘的缩微影印相机。它很像是带有垂直天线的25美分硬币。它能抓拍11幅缩微图像。

专门图标

在“越战”期间,中情局雇佣老挝道路侦查员计算胡志明小道(越南战争期间由北方运往南方的秘密物资运送线)上的武器和其他物资流量。中情局技术人员为他们研发了一种名叫“哈克”的手持式计数器。它只有今天的平板电脑大小,能够向上空的飞机传输数据。但由于这些侦查员中许多人不识字,中情局技术人员专门为他们设计了图标来代表士兵、武器、车辆甚至大象。“哈克1型”计数器上面有大象图标,但中情局间谍博物馆展出的“哈克2型”计数器上却没有。

沙漠信号

1980年4月,美国总统卡特试图派遣特种作战部队营救被劫持在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里的53名人质,从而终结这场伊朗人质危机。为了这次任务,中情局研发了一种隐蔽式着陆灯系统。它有一层红外覆膜,能指引飞机于黑暗中在着陆带降落。这次营救计划却变成了卡特任职期间最大的失败之一:当8架直升机中只有5架完整到达集结待命区时,任务被中止;一架直升机的飞行员被水平旋翼搅起的沙子弄瞎了眼睛,导致这架直升机撞上一架C-130燃料运输机,造成8名军人丧生,这次任务由此沦为一场灾难。尽管任务失败,由海上浮标改制成的着陆灯却发挥了预想效用,它最终成为美国特种作战部队至今仍在使用的跑道标志的雏形。

气动式管道邮件分发系统

位于美国纽约州中部城市锡拉丘兹的拉姆森公司,在其总部建造阶段安装了一种气动式管道邮件分发系统。这个系统由直径10厘米、总长度超过50千米的钢管组成,当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同类系统之一。它在拉姆森公司总部一共有大约150个收发站,这张图片中显示的只是由真空驱动、沿着管道加速、把邮件从一个站运送至另一个站的许多艘运输器当中的一艘。这个系统从1962年开始运作,到1989年停运。

秘密情报放置点

间谍与其上司之间的情报传递总是面临风险。所谓秘密情报放置点也叫秘密交收情报点,它通过让一人在一个预先确定的地点放置材料、另一人稍后在这里提取材料,来试图确保安全的情报交接。如此交收情报,就无需交收情报的双方直接接触。有时候,一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死老鼠实际上就是一个秘密情报放置点。有时候,为了避免猫吃老鼠而干扰情报交接,还需要给死老鼠涂抹超辣的辣椒油。

保险箱抽屉

这只保险箱抽屉来自于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幸运的是,在这幢大厦于2001年9月11日下午倒塌之前,里面一些人安全逃生。一名目击者描述了这只抽屉的发现过程:“试想一下,要砸烂一只不锈钢保险柜……当时压塌大楼的力量会是何等惊人……这只抽屉的一部分与保险箱的一部分熔在了一起。要熔化这只保险箱,大楼内的温度得有多高?他们估计是1600~1800℃,甚至是1900℃……他们在这只抽屉里找到了一些纸、一些身份识别卡、一些硬盘驱动器、一些电子设备部件和保险箱的一些被烧得已经扭曲的部分,但找到的东西不算多,毕竟原先保存在这只大保险箱里的物品很多很多。”

特西纳L型相机

这是一种由瑞士制造的商用双镜头反射式相机,其焦距、光圈和快门速度都可调。它是冷战时期的经典相机,因为它结构紧凑,所以它很适合穿戴,或在操作空间受限的侦察行动中使用。

情报交换用尖钉

这种隐蔽装置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目的是隐藏货币、地图、文件、微型胶卷和其他物件。这种防水防霉的尖钉可被插进地下或放置在水浅的溪流中,等待稍后被取出。

10件最诡秘的间谍工具

美国中情局的间谍博物馆需要凭邀请才能参观。但美国还有一家“国际间谍博物馆”,它倒是人人都可以去的。这里简介该博物馆展出的被认为最诡秘的10件间谍工具。

恩尼格玛密码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线电信息可能被截获。于是,德国人使用了一种加密装置。从表面看,恩尼格玛密码机就像一台常规打字机,但它并不是一般的打字机,它的键盘与多个由电流驱动的转子连接,这些转子把每一次键盘输入都转置(颠倒顺序)多次。对应的信息以摩尔斯电码解码,需要每天更换按键才能破译。但盟军最终设法破译了摩尔斯电码,而德国人曾以为自己的这一绝招无懈可击。

微型影印相机

图为20世纪60年代民主德国(东德)对外情报局(HVA)采用的微型影印相机。它在拍摄文件照片时,运用一种化学过程缩微拍摄文本,哪怕一整页文件也会被缩成不比一个句号大。这样一来,间谍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隐藏秘密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重间谍达斯科·波波夫在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缩微影印文件中提到德国对珍珠港(美国夏威夷港口)有兴趣,但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不相信波波夫,因而未将这一情报传递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纽扣相机

图中的纽扣相机是1970年前后克格勃间谍使用的工具之一。它被隐藏在一个纽扣孔中。间谍按压自己衣服口袋里的解锁器,拉一下快门线,假纽扣就打开拍照。这类隐蔽式微型便携相机被用来秘密拍摄政治集会等公共事件,中情局间谍也惯于使用这类工具。

鞋跟发报机

整个20世纪60和70年代,驻东欧的西方外交官不在东欧买服饰(嫌质量、样式都不够好),而是邮购本国生产的服饰。在罗马尼亚,情报组织利用这一点,让邮政工人在驻罗西方人邮购的鞋子跟部安装微型发报机。在一次房间常规打扫期间,西方驻罗机构发现了不明信号。当所有人员离开房间后,信号消失。

口红手枪

它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一名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间谍。不清楚这种致命武器是否被使用过,不过,当时还有一种用于暗杀的氰化物手枪。密码盘

一般人都以为间谍工具是近代的事,但实际上就连古罗马的恺撒大帝也使用过加密技术来加密情报。图中的密码盘用于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时期,它的工作原理显而易见:旋转内圈轮子置换字母,其中M=G,P=J,等等。很简单吧?但如果情报信息不是以你熟悉的语言写的,那就不简单了。然而,当时的间谍正是这么干的。

雨伞毒枪

1978年,一名保加利亚间谍使用像这样的一把雨伞毒枪,在英国伦敦暗杀了保加利亚叛国人员乔治·马科夫。一把普通雨伞被从内部改制成一杆枪,只需按压伞柄扳机,它就向目标发射毒药。在马科夫案例中,雨伞毒枪中装载的是一颗蓖麻素弹丸。被它击中者,死后很难被检测出死亡原因。在国际间谍博物馆展出的雨伞毒枪是在莫斯科订制的。1991年,在保加利亚发现了一屋子的致命雨伞毒枪。

狗屎发报机

狗屎?没错。狗屎发报机从外观看就是一堆狗屎,但内部却是发报机。在户外,就算有人见到狗屎堆也多半不会去关注。越战期间,美军把无线电信标伪装成老虎粪便来标记打击目标。但这类装置还是有一个明显的风险,就是仍然可能有人会在偶然看到它之后把它清扫掉,从而发现它的奥秘。

树桩窃听器

20世纪70年代初,在苏联莫斯科附近的一个森林地带,这只树桩窃听器利用太阳能持续工作。它截获来自该地区苏联空军基地的通信信号,把信号发给美国的人造卫星,最终传到美国的一个地点。使用太阳能意味着无需更换电池,从而避免了风险。不过,克格勃发现了这只绿色窃听器。因此,国际间谍博物馆展出的是树桩窃听器的复制品。

鸽子相机

它是一只鸟,也是一架飞机——它是一架间谍飞机。在航空摄影出现之前,鸽子做的正是航空摄影工作。它背负微型相机飞过敌区,不会迷路,却能提供重要情报。除了摄影之外,在无线电通信不发达或不方便时,鸽子还负责传递情报。直到20世纪50年代,鸽子间谍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因此名正言顺地获得了多枚勋章。

1968年,当北越的两架柯尔特复翼飞机袭击位于老挝的一处美国雷达设施时,中情局人员将它们击落。图为来自于其中一架柯尔特复翼飞机的油门杆。

猜你喜欢

拉登中情局间谍
寻找真正的间谍
谁是间谍?
美国悬赏百万追踪拉登之子
三国漫——古董中情局
我是间谍
本·拉登“遗嘱”的秘密
美特种兵进也门搜拉登
美国中情局遭空前质疑
塔利班炸死8名中情局特工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