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孵化器之春

2016-03-25崔博

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松孵化器创业者

崔博

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总有惊人相似。依托中国创业环境的改变,我国目前每天有约1万家企业注册,平均每分钟就会诞生7家公司。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以来,每隔10年左右,我国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创业浪潮。上世纪80年代,靠买卖商品赚取差价的个体户开始出现。90年代,“下海”经商成了一个热词。2000年,互联网开始普及,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应运而生。而眼下则迎来了第四次创业浪潮,这次比拼的是技术创新。

把商业写字楼变成众筹咖啡馆或联合办公空间,这两年成了新型孵化器的主流发展模式,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造访了中关村著名的3W咖啡之后,这些新型孵化器更火了,他们大都比有政府背景的孵化器和依托大学的文化产业园要小得多,但门槛也低不少。有不少企业家提出担忧:“孵化器已经不少了,大家再一股脑地去投建新型孵化器,会不会产能过剩?”对此,《经济》记者采访发现,更多人认为,现在在创业创新行业谈“过剩”,未免太早了。

需求催生的商机

如今,第四次创新创业大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2015年大学应届生想要创业的人数比例约为6.3%,数字几乎比2014年增长了一倍。《经济》记者从人社部获悉,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史无前例的765万人之巨。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保守估算,新一届大学毕业生中有创业意向的将超过50万人。这些资金并不宽裕、经验基本为零的大学生将加入创业大军,但由于入住国家级孵化器或大学产业园需要跨过较高的门槛,并非每名创业学生都可以一毕业就申请入驻。由此应运而生了一批联合办公空间及众筹咖啡馆,其门槛普遍都比国家级孵化器和大学所建的产业园低,很多打出的招牌还都是“免费咨询、工位出租、不设门槛。”

无界空间是北京较大的几家联合办公空间之一,其CMO小松向《经济》记者介绍称,“我们有5家分店、1万平方米的办公场所、2000个工位。可以租单个的工位,价格1600元每月,水电网费用全包,可顺利办营业执照,我们还有会计、法律、‘项目包装服务,时不时还会有天使、风投过来看看入驻在我们这儿的创业者,前些天刚有一个看做得挺好就给投资了。”

新型孵化器过不过剩得由市场说了算。

回顾国内新型孵化器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政府支持的孵化器是最早出现的创业者支持基地,但完全是依靠国家拨款,增长缓慢。1987年6月,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成立。次年,科技部开展“火炬计划”,把建立孵化器列为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2011年起国家大力推动孵化器建设,2013年时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面积有5379.3万平方米,2014年达6496.6万平方米。

小松表示,简单算笔账,仅对2016年应届有创业计划的50余万大学生而言,按平均每5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可成立10万多家创业企业,他们需要50多万个工位,也就是需要至少250家像无界空间这样规模的低门槛入驻联合办公空间才能容纳。

据统计,2015年初具有较高门槛的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达608家,具有中等或较低门槛的产业园和其他创业基地共约1000家。近几年来,这些机构在全国每年帮助建立的企业约为3000家。也就是说,2016年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10万家准企业中只有3000家能被目前已有的孵化器、产业园和其他创业基地消化掉。也就是说,其余的9万余家准企业仍处于“无人接纳”的状态。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400亿元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随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下,创业人群的递增也刺激了新型孵化器的飞速发展。

对此,华盛基金执行董事李沁谕向《经济》记者表示,新型孵化器刚好是在“双创”号召下发展起来的。“我认为新型孵化器主要任务是给创业者提供一个平台,这些创业者是会成长的,随着创业者和企业的成功,未来他们将成为行业或地区的利税大户或创新大户。”

李沁谕还称,任何一个行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都是会经历一个较为混乱的过程,但是慢慢地行业会随着技术和知识不断积累,变得更好更规范。

除了本土大学生外,这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平稳上扬,海归回国也已成热潮,而创业往往是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归国后的首选。像无界空间创始团队3个核心成员就毕业于海外名校,团队其余21人则是百分百的本土派。

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至少可以保证能看懂入驻创业者的项目,并能帮助完善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名校、海归和本土派之间自发形成的社会关系网不仅可以让创业者拓宽社交面,形成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还能时不时地擦出灵感的火花。

顺道盘活了地产市场

联合办公空间最受诟病的是其盈利模式,主要依赖租金收入以及短期内政府的补贴。无论是优客工场还是无界空间,主要收入都是工位的收费。同时,根据现行政策,政府对一家孵化器的补贴一年最高可高达500万元。

而松禾资本合伙人汪洋则不太看好孵化器行业,他向《经济》记者表示,“在我国孵化器已经比沙县小吃还多了,不光是北上广深,还有许多城市表面上在做创新创业基地,但是基本上都做成了二房东的生意,这同美国那些主张共享经济的新型孵化器有很大不同,感觉就是把国外的东西生搬到国内,再之后就有点变味儿了。”

汪洋认为,新型孵化器真正应该要提供给创业者更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提供很多除了场地之外的服务,比如融资服务、培训服务、HR服务这种,或者是创业辅导,这应该才是新型孵化器该做的事情,决不是光坐着当二房东。“但是反观我国准备做新型孵化器的人,有房地产资源的人往往在软件方面、服务能力和资源积累方面都有挺大短板。有很多人就是看中了咱们国家政策给于补贴的这一点,所以导致了今天恨不得人人都说要弄个孵化器,我觉得时间拉长一点,3年之后大部分可能就会死掉。”

李沁谕则力挺新型孵化器,她认为,这些新型孵化器靠租金生存,这种基于租金的传统盈利模式,站在地产的角度来说,是有较好的持续性收益的。

歌斐资产谭文虹也向《经济》记者表示,所有人都在讲转型,因为过去传统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像我们正常租写字楼最少一租租半年,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搞定,在新型孵化器里,你也可以像精装房那样拎包入住,房东什么都帮你搞定了,还提供很多互动,搞一些创业的媒体互动,找一些大咖过来投资等。我觉得从中小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新型孵化器为其提供了非常温暖和舒适的环境。对于新型孵化器而言,只要租金可以持续收上来,其未来就是光明的。”

谭文虹分析称,看市场主要看盈利模式,如果运营比别人好,那就没有什么寒冬不寒冬之说。“如果运营不好,在盛夏也不见得活得更久,对于好的企业而言,所谓寒冬会成长得更快,不合格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所以我觉得也不用过多关注所谓的寒冬和盛夏。”

此外,谭文虹还表示,“原来老旧建筑物租出去可能只能收两块钱每平方米的租金,如果有新的能吸引客户的新型孵化器,可能租金就会变成四块钱甚至更高。这就是使用了新理念,一下就能把低效资产提升为高效资产。”

对于这一点,地产商潘石屹曾公开表示,写字楼前些年建设得有点太快,空置率叫人受不了,包括杭州这样的城市都是超过40%的空置率。“房地产开发商过去20年时间给中国建了这样多的房子,现在的问题中国不是缺商业,不是缺办公楼,而是这些资源能不能很好地利用起来。”

“如果联合办公空间能够给创业者提供更有效率的办公环境,多元化的空间分隔、灵活的租期、还有IT和其他创业支持,这也是房地产的一种新形态。”小松表示,“创业者只需付1600元每月的房租,就能拎包进入办公。就算是在我们公司附近租个房子,价格可能都会比这高,还未必能包水电网。”

新型孵化器发展热情被激活

毫无疑问,“双创”热催生了一大批的新型孵化器。据官方不完全统计,2015年举办的“双创”周内,仅北京市各区县、创新创业主体举办各类活动便超过300场,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发布各类平台和项目686个,达成合作意向108项,签订合作协议117项,金额超过20亿元。

以3W咖啡、车库咖啡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器,最早于2011年开业迎宾,后来有40余家众筹咖啡馆在中关村陆续开张。

共享经济模式在全球早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由此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巨头。2015年下半年开始,无界空间、SOHO3Q等联合办公空间也随后开张。

每月一次的无界空间CEO Time, 得到了CEO们的认可。CEO Time是无界空间内部的所有项目CEO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大家可以共享新奇的想法、分享创业心得,甚至互相推荐投资人。“我们有好几个项目都是通过CEO互相推荐投资人,成功获得融资的。”小松说。

初期创业需要高效率,但琐碎的问题很多,总要解决突发情况,这让创业者难以专注工作。因此有创业者提出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可以全神贯注、无后顾之忧的环境。“我们的做法是给大家免费提供了饮水机、无线WiFi、打印机、带锁的柜子甚至保险箱。门口都设有刷卡或刷指纹的门禁,整个工作空间安装有摄像头,还有专人来值守,大家的基本安全完全可以得到保障,设立的微信群也可以随时帮创业者们解决问题。”小松说。

创业者除了工作,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生活。《经济》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很多创新创业空间都推出了生活功能区,或是休闲娱乐区。比如SOHO3Q设立了桌游房,无界空间则建立了健身房和洗澡间,还邀请了周边餐饮娱乐项目品牌加盟合作。

小松认为,大到整体空间的规划,小到办公设备的选择,唯有始终坚持与创业者的需求保持同步,才能时刻跟上时代步伐。“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行业起步并不晚。我们努力给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他们挣到钱也会想同我们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大家唯有坚持长久且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保持住双赢的局面,先会做人才会做事,这些都是相通的。”

新型孵化器发展的热情已被激发起来,从国家级孵化器到大学产业园,从众筹咖啡馆到联合办公空间。落后的在不断被淘汰,先进的在逐渐做大做强,无论如何,新型孵化器的春天越来越近,而且其步伐是谁也挡不住的。

猜你喜欢

小松孵化器创业者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给“小松”洗澡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设计花坛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孵化器的春天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国外民营孵化器经营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