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 金桥三十年——中外文化交流篇

2016-03-25朱凤娟

文化交流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浙江交流

●本刊特约记者 朱凤娟



搭建金桥三十年——中外文化交流篇

●本刊特约记者 朱凤娟

2011年11月9日,“2011中国文化聚焦·浙江文化节”暨“物华天工—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幕式在埃塞俄比亚国家剧院举行。正在埃塞俄比亚访问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为非遗展开幕剪彩,并和埃塞俄比亚观众亲切交流。On November 9, 2011, Liu Yunshan (3rd from right), a top-ranking government official, attends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011 China Cultural Focus-Zhejiang Cultural Festival and the Exhib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Zhejiang at the national theater in Addis Ababa, Ethiopia.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这让我们不由回想起十年前,在《文化交流》杂志创办20周年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发来一份热情洋溢的贺信,充分肯定了《文化交流》杂志20年来取得的成就,并对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强调,我们要充分发挥浙江深厚的人文优势和广泛的人缘优势,加强浙江与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浙江,让浙江更好地走向世界。

习总书记深切的期望和关怀,我们始终记在心头。如今,《文化交流》又走过了锐意创新的10年,她充分发挥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把刊物越办越好,积极为浙江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下世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因交流而传承发展,世界因交融而和谐共进。《文化交流》杂志担当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光荣而重要的使命。

文化“走出去”是我国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浙江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加强浙江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了文化“走出去”及浙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可喜局面。

宁波原创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成功展演4场,场场爆满。图为表演中,外国“新郎”与中国“新娘”拜堂成亲。From March 6 through 9, 2014, Chinese artists from Ningbo staged four performances of Red Dowry, a dance that dramatizes wedding customs in Ningbo, a port city in Eastern Zhejiang, at Lincoln Center in New York.

《文化交流》创刊30年来通过“文化走世界”“外国友人看浙江”“交流佳话”“环球采风”“友好往来”“经典品赏”“他山之石”“国际文坛”“海峡虹桥”“港澳在线”等栏目,以专版、专题宣传等不同形式展现了浙江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的锦绣画卷。

浙江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过去的30年间,尤其是最近10年,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浙江持续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本刊积极配合,在一定时期形成了传播文化、宣传浙江的声势和热潮,让活动举办地和世界各地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1999的春天,《友谊·合作·发展—迈向21世纪》报道了浙江省友好城市市民大联欢盛况空前。

2001年西湖友谊奖得主、乌克兰艺术家奥莉加传授芭蕾舞的动人事迹在杭城传开后,本刊迅即刊出《她在杭州教芭蕾》一文予以介绍。紧接着《洋农民梦圆意大利》《法国市长瑞安寻根》《加蓬外长故乡情》等文稿相继刊发。

《让世界感动的期待》《“东方之冠”大放异彩》《博园里品味“诗画浙江”》《“浙江风”醉靡世博园》《世博会: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宴》聚焦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

近年来,浙江先后在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墨西哥、芬兰、泰国等国家的城市成功举办了“感受浙江—浙江文化周”、“浙江文化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本刊《浙江文化节风靡美国》《杭州“融”文化走进法国卢浮宫》等文章就是浙江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记录。

《“美丽浙江文化节”香飘泰国》让当地民众感受到了浙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法国尼斯一抹中国红》一文中我们看到,“浙江工艺美术展”于“浙江文化周”期间,在法兰西掀起了中国风。《“小百花”狮城演绎“蝴蝶爱人”》一文生动记录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新加坡表演的场景,艺术中心1800个座位几乎满座,连新加坡卫生部部长来观看演出都是自己掏腰包,可见盛况空前。而《浙江婺剧团巴西行》一文,作者身为随团记者,有机会亲身感受到巴西人对婺剧艺术的热爱和痴迷、巴西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因而此文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浙江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借助名人、名团和精品剧(节)目及文化社团的知名度,推介地域特色的文化项目走向世界,与国际社会进行文化对话。规模和档次越来越高,从“走出去”逐渐升级为“走进去”。

《非洲掀起浙江风》带我们走进了一次浙江文化的非洲之旅。

这是2011年我国对非洲文化交流的一项重点活动,也是浙江文化节首次走进非洲。由文化部、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主办,浙江歌舞剧院、浙江曲艺杂技团、浙江文化馆承办的“2011中国文化聚焦·浙江文化节”,先后在世界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和津巴布韦举行。

正在埃塞俄比亚访问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为非遗展开幕式剪彩,并和埃塞俄比亚观众现场亲切交流。看完浙江带去的演出,埃塞俄比亚国务部部长格达秋·门格斯特连连惊叹:“太精彩了,简直不可思议。”埃塞俄比亚国家剧院总经理迪斯塔更是激动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演出,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如此美丽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很荣幸,这样精彩的演出能在我们的剧院举行。”

浙江文化在不断创新“走出去”步伐的过程中,也正在被更多世界人民接受与热爱。

《宁波原创舞剧〈十里红妆〉“红”到纽约 舞进主流社会》就为我们记录了这样一个重要变化。宁波市演艺集团原创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登上世界顶级艺术舞台,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成功连续展演4场,票价不菲,却一票难求。2500多个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上座率达百分之一百,且逾七成为美国观众。

该剧展演的中国清末民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婚嫁习俗,给美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起巨大反响。此次访演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真正融入彼国的主流社会作了成功的实践,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另一方面,浙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发展趋势良好。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主体,实施了一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打造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出口精品。《浙江文化产品走俏世界》一文作者以“2014戛纳春季电视节”的亲身经历,见证浙江文化产品走俏世界的喜人景象。

《文化交流》对浙江一批经济实力强、经营模式新,跨行业、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对整合全省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对外交流的重点项目和有特色、有影响、有效应的品牌文化活动;对中外互办的国家年、文化年、文化周、文化日等活动;对戏剧、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民间艺术、学术研究、版权贸易等领域的精品项目,都作了各种形式的介绍与推介。

著名作家麦家(左二)在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的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上。A forum about Chinese literature is held at a Confucius Institute in Madrid, Spain. Mai Jia (2nd from left), a writer from Zhejiang, is one of the attendees at the forum.

国外艺术团体在杭演出。中图为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在杭州演出盛况;左右图为荷兰国家芭蕾舞团艺倾杭城。Foreign artists now visit Hangzhou frequently. In the center is Philadelphia Orchestra performing in Hangzhou, flanked by two scenes from the performances of Dutch National Ballet in Hangzhou.

浙江在与港澳台的文化交流中互融共进

在过去30年中,浙江与港澳台的文化交流迅速发展。

充分发挥浙江省文化资源优势以及浙江与台湾特殊的区域优势,坚持以中华文化凝聚人心,努力扩大浙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有步骤地实施浙江传统戏剧、文化精品、美术绘画、民间艺术等领域的特色优秀项目入岛交流,对台湾社会产生持续影响,建立起密切的两岸交流关系。

在《剩山图》离聚录中我们看到,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首次合璧,既蕴含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愫,也在新的时代里被解读出新的意韵。在《看宝岛新编昆剧<梁祝>》中,作者以编剧朋友的身份近距离接触剧组,讲述了该剧从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巡回演出来到杭州,来到《梁祝》故事发源地的溯源意义,连接起两岸合作交流的纽带。

2012年,根据浙江作家流潋紫作品改编的《甄嬛传》大热中国荧屏。随后,《甄嬛传》登陆台湾后掀起的收视狂潮堪比当年的《还珠格格》。本刊《走向世界的(甄嬛传〉》一文,及时作了报道。

《文化交流》还对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港澳工作,通过政府主导方式策划赴港澳台举办重大文化活动,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进行商业演出,通过民间交流方式不断扩大浙江对港澳台交流的覆盖面,通过双向交流方式引进港澳台优秀艺术项目,通过合作交流方式稳步建立互动互利的紧密型文化关系的文化现象、活动,进行推介与宣传。

各国友人在西湖博览会国际狂欢节。Foreign artists perform in a street carnival during West Lake Expo in Hangzhou.

世界高雅文化艺术有序引进

浙江省引进的文化艺术演出和展览项目达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世界知名的大型艺术团组进入浙江巡演明显增多,高雅文化艺术演出仍占主导地位。商演中,港台艺人的演出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基础。演出经纪机构拓展市场运作,为浙江城乡的文化市场注入了活力。

世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携手西班牙瓦伦西亚皇后歌剧院交响乐团,于2014年1月8日在杭州大剧院演出,整个杭城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倾城出动。《文化交流》记者亲身感受并记录了这次盛会,全方位展示了世界高雅艺术对杭城人民的强大吸引力。

《俄罗斯当代油画惊艳杭城》《莫奈和“莫奈特展”》《中东欧当代艺术作品展闪亮甬城》《荷兰国家芭蕾舞团艺倾杭城》等专文都是引进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记录。“中东欧当代艺术作品展”作为“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经贸文化周”的“首秀”闪亮甬城。展览汇集了活跃在当今国际艺坛的12位著名艺术家的精品,展示了世界各种艺术形式的交融,对我国当代艺术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借鉴与推动作用。

浙江图书等实物出版物进出口初具规模。浙江动漫、影视等文化产品出口进展明显。文化服务出口起步平稳。在文艺商业性展演方面,浙江建立了对商业性展演文化产品的出口指导和资助机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产品有序地引入浙江,对此本刊十分关注并予以评介。

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交流、相互借鉴

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传播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化相结合,坚持古今中外文化去芜存菁、兼收并蓄,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格局。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本刊宣传、推介了一批世界经典作品以及名家大师,推动多元文化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

2014年,鲁迅与雨果这两位世界文学大师跨时空的对话在绍兴举行。本刊《鲁迅与雨果:跨越时空的对话》记录了由鲁迅长孙周令飞对话雨果曾玄外孙利奥波德·雨果以及中法两国专家展开的专题对话。此次,“大师对话”的一系列活动,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页。

《叶君健与〈安徒生童话〉》《泰戈尔与中国文化名人的情谊》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世界名人和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推动中外文学的交流和借鉴。与此同时,民间的文化交流与跨国跨时空对话越来越频繁紧密,本刊多有报道。

《门罗与中国》讲述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在中国的故事。在1981年6月至7月,门罗随加拿大作家代表团一行7人来华访问。他们和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丁玲见面,参观北京、西安、广州等地,并和当地作家对话交流。回国后,门罗等七人合写了一本名为《七人帮中国游记》的书,一时洛阳纸贵,轰动加美地区。

在《中德老人的文化情缘》中,十二位德国老人来到杭州,成了这里的贵客。他们都是德国吕纳堡市老年文化代表团的成员。当平均年龄70岁的杭州江南丝竹乐队乐手演奏起吕纳堡市市歌《石楠花开》时,德国朋友们以热烈的掌声和持久的欢呼表达兴奋的心情:“阿固特(德语:非常好)!”

2011年,本刊还接待了来自“印度世界合作与文化关系联合会”代表团的7位印度友人。印方代表团团长说:“这次我们专程来到文化交流期刊社,是因为看到了贵刊今年第5期刊发的《中印交流史上的一缕风雅》一文,介绍了泰戈尔应孙中山之邀访华的一段佳话。贵刊发表的文章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表达了对这位在印度国内享有极高声誉的老诗人的崇敬之情。所以我们非常乐意与贵刊优秀的采编人员进行交流。”

《文化交流》创办30年以来,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欢迎与好评。已故著名作家韩素音早在1994年3月14日给本刊创办人王家扬先生的信中写道:“《文化交流》杂志精美极了,照片极佳,整个杂志都非常好……精美之极足以令许多西方著名摄影师羡慕!”

瑞士使馆临时代办白柯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狄安科夫、加拿大使馆文化参赞盖茨洛等纷纷发来邮件,表达对刊物的喜爱,认为《文化交流》是世界了解中国和浙江的美妙锦囊,也是中国、浙江走向世界的文化窗口,精美图片和优雅文字都给他们留下了高品位的美好印象。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浙江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