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促进生生互动的探讨

2016-03-25吴丹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生互动责任

吴丹军

[摘 要]生生互动是让学生通过对话、合作、争鸣等方式,在知识、经验、思维、方法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从而提升理性认识水平的过程。通过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明确组员责任、把握互动时机,可以实现历史课堂有效的生生互动,进而实现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生互动 学习组 责任 互动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07

生生互动的本质是合作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儒家学派在教学实践中就已经非常重视合作学习了,《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相互展示学习成果。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在与同伴的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时至今日,生生互动已经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丽风景线。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话、合作、争鸣等互动方式,在知识、经验、思维、方法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从而提升理性认识水平。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改变自然值得庆幸,但高兴之余我们也要静心思考:我们的学生真正实现互动了吗?我们精心设计的生生互动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有效?我们在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困难?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其源究其因,整理出一些促进生生互动的技巧和方法。

一、科学构建学习小组

生生互动,经常是借助合作学习小组来展开推进的。学习小组内的成员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性别、性格、智力、能力、爱好、心理素质、家庭背景都会影响合作互动的效果。如果教师事先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和认真揣摩,随意地将班级学生排列组合,或者干脆按照原来的座位进行编排,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全班各个小组中,某学习组因为组长组织能力的欠缺,导致分工不合理,合作效果不好;比如说某学习组由于整体实力偏弱、兴趣特长相近等原因,导致难以取长补短和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凝聚力;比如某学习组由于组员普遍性格内向、胆小羞涩,导致成果展示时不能充分表达意见等等。如何将能力大小、性格不同的学生合理分组,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互补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做的准备工作太多了。

例如《文艺复兴》一课,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大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体会人文精神的内涵,笔者做了如下设计:印发四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其中有薄伽丘的《十日谈》中青年与绿鹅的故事简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精彩片段,达芬奇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及其背景资料,以及拉斐尔的《圣母像》与中世纪罗列的《圣母像》,安排八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研讨。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比如安排擅长文学或美术的学生研究文学艺术作品,挖掘这些作品所蕴藏的人文主义内涵。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在自身相对擅长的领域有较强的表现欲,组员合作愉快、有效,其表现欲得以满足;对自身不擅长的领域,在互动环节的成果展示中,能做到专心听、认真想,其求知欲也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总之,此次学习小组的组建,大大调动了生生互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当然,除了以上非智力因素外,教师还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智力因素。只有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让学生有效互动起来。

二、明确组员责任

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我们通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学习小组中个别成绩相对优秀或性格比较外向的成员承担了大部分甚至所有任务,成为“主宰者”,而此小组的其他成员则乐享其成,无所事事,成为“依附者”。这种“搭顺风车”现象通常是由于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造成的。为避免部分学生在互动中出现懒惰、依赖的现象,教师分配任务时要使每个学习小组成员承担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使小组责任具体化。教师要在充分调查的前提下,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等,与学习组长交流、研讨,给小组成员分配相应任务,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以学习《文艺复兴》一课中关于该时期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如何展现人文精神这个问题为例。在学习小组组建基本合理的前提下,能否调动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也是生生互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教师要引导学习组长根据组员特点合理分工,根据背景、教材内容对文艺作品进行解读、赏析;对中世纪与近代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问题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确保成果展示中代表本学习组的总结发言到位等。把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做好分工,责任到人。

如果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一员,我不可替代”“小伙伴们需要我”“我能做得更好”时,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责任感就自然而然得到增强。同时意识到学习小组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团体,既要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也要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只有通过这样的互助合作,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等的掌握,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三、把握互动时机

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教师费尽心机设计互动环节,希望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却发现学生无动于衷、无所适从,进不了互动的状态。这也许是教师没有把握好互动的时机。生生互动不是灵丹妙药,不是所有教学环节和内容都适合互动。当学生个体的智慧很难突破知识难点,需要同伴的激励和帮助时;当学生探究的问题内容丰富、范围广泛,需要集思广益才能研究得全面透彻时;当学生个人探究的成果需要被认同、交流、扩大影响时;当探究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受益,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时,互动的时机就到来了。

仍以《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为例,关于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寻找人文主义痕迹这个问题的合作探讨。教师给出的相关资料,无论是《十日谈》中宣扬幸福、反对禁欲苦行的讽刺故事还是《哈姆雷特》中讴歌人类、呼唤人性回归的经典词句,无论是熟悉的《蒙娜丽莎》还是两幅对比鲜明、不同特色的《圣母画像》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相对熟悉的史料中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精神,体会人文主义的含义,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这时就意味着互动的最佳时机到了。当学生有相关知识的积累,竞争的刺激,就会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热情、合作互动的欲望,这样的互动就能切实有效。

当然,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运用互帮、互辩、互评、互考等形式,生生互动的环节就更能彰显其魅力和发挥其功效。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生生之间通过对话、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知识、经验、思维、方法等方面相互影响、帮助、启发、激励,从而收获更深、更高的认识,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最佳实践。如果教师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能更多关注学生、关注细节,相信会让生生互动更有效。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生生互动责任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圈里事儿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责任(一)
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
浅谈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
生生互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大学英语协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