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耕在即,农民的新烦恼

2016-03-24张配豪李招弟

人民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一业玉米农民

张配豪 李招弟

互联网带来了市场信息的参考和销售渠道的拓展,然而由于市场价格变化很大,很难做出精准预测。

民间老话说得好,“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如今惊蛰已过,春分将至,我国的春耕生产也即将由南到北全面展开,田间地头将又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区今年的春耕备耕与往年有所不同,农民添了新的烦恼。新烦恼来自于多了选择的纠结,纠结则源于去年粮食价格的较大波动。

去年秋季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现象,粮价下跌。为顺应国际国内农产品供求市场变化,2015年国家调整了玉米临储托底政策,今年又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调整完善,玉米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提出“十三五”期间,“镰刀弯”地区减少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河北省是春播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2016年要减少玉米种植300万亩。赶在今年春耕之前,记者走访了河北省种植玉米最多的两个地区沧州、衡水,试图调查今年备耕期间农村的一些新变化。

纠结:种吗?种啥?

邓玉田老汉是河北省沧州市大赵村的一个50多年种粮老把式,家有二十多亩地,由于自己上了年纪,孩子又都在城市打工,最近几年只留了7亩良田自己耕种,剩余的都包给了本村人种植大棚蔬菜,每年每亩能得800多元租金。

“包给别人种啥都不算浪费,地也不会荒着,种不了的还可以拿租金,我自己能种的地可以精耕细作,这几年,年年增收。”邓老汉骄傲地指着院子里的粮囤说,“瞧,这么多粮食。国家政策好,去年还得了一些种子补贴和种粮补贴。”

粮食年年增产,去年粮价却跌了。2015年,国家临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确定为“国标三等”每斤1元,如今市场价已经跌到了7角。“幸亏卖得早,要不然就得赔本哩。”邓老汉说。

农历三月就要播种玉米了,一辈子种粮的邓老汉一直坚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老规矩,但今年却有些动摇,波动的粮价让邓老汉为今年春播犯了难:“这7亩地是继续种玉米还是租出去?照这个样子还不如租出去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咱是庄稼人,哪有不种田的道理?”

“地还得种!农民不种地干啥?既然种玉米不挣钱,就不如种点别的,又不知种啥好。”和邓玉田同村的承包大户王海诚也道出了自己的烦恼。今年应该“种点啥”,也是村民最伤脑筋的事。

在村民眼里,可能从未理会种植业“结构调整”这一名词,但面对市场,他们不得不去付诸行动了。“具体哪个种多少现在还没想好,但是种杂粮的地肯定不会少,可能会因为调整茬口和玉米、谷子价格上不去,会压缩点谷子和玉米面积,增加些黍子和其他小杂粮的面积。”王海诚说,“土地越来越精贵了,种什么,怎么种很重要了。”

王海诚算了笔账,改种大豆或者小米,但是算下来还是决定放弃。“谷子不值钱,产量还低。黍子值钱,但是产量太低,如果是承包的土地,肯定赔钱。”种一些有机的经济作物呢?他也琢磨过,“有技术指导也能种,但关键是卖的出去,才敢种。”

对于种了半辈子玉米的农民来讲,改变种植玉米的习惯并不容易。如今面向市场,他们难免有些迷茫。在他们眼里,最后究竟种啥,最终还要看能否有别的作物经济效益能超过玉米,而且还能卖的出去,才敢不种玉米。“我们就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特别是将这些市场信息配上专家的解读,一起发给我们,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王海诚说。

条件:大数据何时惠农?

实际上,王海诚的要求并不算高,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迎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和农业农村领域深度融合,为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负荷过重、农民决策不理性等“老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其实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很多乡镇先后建起了农业信息网络。然而,有的信息网络形同虚设,甚至束之高阁,成为摆设,这不但不能有效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还浪费了宝贵的农业信息资源。比如,人手一部的手机,大部分农民的手机网络并没有在农业上发挥作用。而且,如何鼓励尝试“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摸索符合市场规律的“互联网+农业”发展路径仍待破题。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博士”马瑞强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农业”存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生产、流通、采购等环节。这些环节都可以借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农业在互联网转化应用过程中的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使用效率低、人才与资金短缺等问题,直接导致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生产力转化严重不足。

对此,著名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郑风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农村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需要实现有效整合。“这不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支持企业实施农业农村大数据公益性、增值性服务。同时采取联合授课、集中培训等方式对广大农民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增进农民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从而唤起农民朋友对信息化建设的热情。”

马瑞强代表强调:“政府帮助市场主体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不仅包括农村电子商务,还应加大涉及互联网应用的农技服务、农业金融、农业教育培训等农业生产环节的扶持力度。”

结构:创品牌促调整

互联网带来的是市场信息的参考和销售渠道的拓展,然而由于市场价格变化很大,很难做出精准预测,预测难免会有失误。

在郑风田教授看来,现在粮食价格交给市场,市场起主导性的作用,政府其实也很难提供出短期预测性的准确信息。“这是客观条件很难实现的问题,很难告诉农民准确的市场信息以提供决策参考,只能告诉农民国家整体是什么样的政策。因此,信息渠道并非是解决农民种地困境的良药,未来的农业生产还是要由政府引导,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调结构,走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的发展路线。”

一村一品,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将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新疆、福建、陕西等地时曾指出,“一招鲜,吃遍天,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农民就会受益于此”;“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养殖业、林果业、园艺业,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优势主导产业”。

记者了解到,许多地方立足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优先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培育专业村镇,既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更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

河北省衡水市通过创建谷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区域品牌的研发,同时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农民改种杂粮实现增收,就是以品牌优势促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典型举措。

衡水市东岳村村民张书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些年春耕备播时常常为种什么发愁,自从去年和河北金绿谷公司签订谷子购销合同后,从种到收全程的技术服务就交给了该公司负责。去年,村里种玉米的都赔了钱,我种的谷子则以3.6元/公斤全部卖给了该公司,省心省力,还赚了钱。”

猜你喜欢

一业玉米农民
收玉米啦!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南充综合试验站全力推进体系“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七抓并举”抓实“三供一业”移交思想教育
天脊“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赢在起跑线——洛阳供电公司“三供一业”供电分离改造深度调查
最饱满的玉米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