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模块处理建议

2016-03-24薄夫宝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渗透到洪涝经济损失

薄夫宝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69-02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发展特点

受到人为原因影响,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对植被、湿地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正在加剧,必然导致我国自然灾害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种类增多。

我国地域辽阔,世界上所有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时有发生。其中,洪涝、干旱和地震危害最大。

人口增多,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增多,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和速度都在加大,必然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资源在逐步增加种类和扩大影响。

2.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大。

我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共发生水灾1029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几乎水旱灾害年年有之。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登陆台风7.0个,低温冻害2.5次,7级以上地震1.3次,沿海重大风暴潮7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万公顷,草原虫鼠害每年发生2000万公顷,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频度。根据国家气象局资料统计,我国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呈增长趋势,如气象灾害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达28.18次。

3.分布更广,地域差异更明显。

在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的人口均受到地震、洪涝、海洋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这是造成我国灾害损失严重的重要原因。据民政部资料显示,在我国,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其中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置约3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年均受自然灾害人口达3.7亿人以上,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至少1000亿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先后出现的2003年的非典、2008年初南方特大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以及今年发生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大干旱,青海玉树大地震,江淮流域、四川及南方多个省大洪涝,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据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发布的最新资料,仅2010年上半年受灾人口2.5亿人(次),因灾死亡3514人,失踪486人,直接经济损失2113.9亿元。有人估计过,自90年代以来,我国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我国年国民生产总产值的3~6 (美国仅千分之几),损失巨大。

三、我国防灾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防灾教育十分薄弱,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防灾意识不够,对预防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例如学校对防灾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二是社会防灾应急体制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明确,没有建立完整的防灾应急体系。社会各级和学校对防灾应急预案缺乏了解,缺乏实际防灾、减灾的经验,预案演练不够。例如,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剧场火灾酿成的300多名儿童失去生命的惨案,在逃生时没有良好的秩序,没有逃生的训练,没有临危不乱、不惧、不抢的素质也是原因之一。三是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宜传不够,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比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与九江之间发生了5.7级地展,地震波及到了湖北省,导致湖北5县市受灾,造成1死81伤,其中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其中多名学生受重伤)。

四、预防自然灾害应该是所有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1.建议:

(1)把选修模块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融合在必修模块中。

(2)将高一年级两学期的地理课设置,调整为每周3节。

(3)在各地区的拓展训练基地,增加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逃生演练。

2.整合建议

(1)在选修模块5中所涉及到得问题,我们都可以找到在必修中渗透的地方: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渗透到必修模块2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加两节内容;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渗透到必修1 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渗透到必修1 地球上的大气;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渗透到必修2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自然灾害与环境”渗透到必修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防灾与减灾”渗透到必修3 相应的章节中。

(2)在学习完原理之后,直接进行灾害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例如在学习完气旋后学习台风,在学习完板块构造理论后学习地震和火山灾害等都有利于学生接受,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猜你喜欢

渗透到洪涝经济损失
偷闲
浙辐802翻秋直播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呼伦贝尔2016年年度气候变化特点分析
皖南烟区渍(涝)灾害分析与应对措施
如何让数学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绽放魅力
排水设施管理几点建议
烟民每年为香港带来逾百亿港元经济损失
下雪的代价
攻克高考不等式中的四个难点
将环境化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