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国志》看历史时期的蜀道

2016-03-24

关键词:曹魏蜀汉蜀道

李 龙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从《三国志》看历史时期的蜀道

李龙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蜀道是沟通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三国乃动乱之世,魏蜀对峙下的蜀道在频繁的征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蜀道的兴废与中国历史的走向紧密相连。通过蜀道,中国历史出现了转机,向华夏之一统再一次迈进。

蜀道;《三国志》;三国

蜀道是沟通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从古至今,不管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还是称霸一方的雄主都高度重视蜀道的建设,有关蜀道的记载不绝史书。但是古代史家的记载分散而繁杂,大多记载当朝发生于蜀道的大事,且与战争密不可分。据笔者所能查阅的资料来看,古代对蜀道有专门论述的著作寥寥,与蜀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完全不相称,甚为遗憾。可喜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蜀道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大量颇见学术功底的论文相继问世①。但是对三国时期的蜀道研究仍然比较薄弱,这一时期的论著相对较少。其中,李之勤先生等著《蜀道话古》是一本全面介绍蜀道的拓荒之作,书中对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争夺蜀道的战争以及蜀道的修废作了初步研究[1]。随后孙启祥先生对发生在蜀道上的汉中战役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蜀道的维护修复和新路的开辟以及蜀道与三国之间的历史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梳理[2]。此外,梁中效先生在《试论曹操蜀道战略的实施及影响》一文中,认为魏武帝曹操的蜀道战略是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曹魏政权最重要的国家战略。蜀道战略的实施对曹魏和蜀汉两大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3]。诚然,对于三国时期蜀道的研究,必然与曹魏、蜀汉两大政权争夺汉中密不可分。笔者以为,对于三国时期蜀道的研究还有深入的余地,发展空间较大。笔者通过详读《三国志》,萌生了些许不成熟的想法,继而书之,以求教于方家。

一、蜀道释名

冯岁平先生说:“蜀道概指通往蜀地的道路,有川陕之间的秦巴之道、川滇之间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川鄂之间的长江三峡水道等。”[4]本文专指汉唐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交通道路,即所谓的秦蜀之道、川陕之道。

提及蜀道,我们顷刻间会联想到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不朽名作《蜀道难》。“蜀道”一词专指川陕古道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仍莫衷一是。以段渝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蜀道之名始于先秦时期,以高大伦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蜀道之名可能始于东汉时期,以孙启祥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蜀道之名始于三国时期。以上诸家都查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史料以支撑其观点,说服力颇强。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辨与分析,笔者以为专指川陕古道的蜀道之名应始于两汉之际。据严可均《全后汉文》记载了西汉末年割据西北的隗嚣在《复上书止讨蜀》中说:“蜀道危险,栈阁败绝,丈尺之地,侧不保通。述性严酷,上下相思,须其罪恶执着,大呼响应之势也。”[5]这里的蜀道专指古代从西安越秦岭,抵达汉中,再越大巴山、米仓山进入巴蜀地区的交通道路,同时也是专指川陕古道文献的最早记载。当时的隗嚣与公孙述分别割据了西北和西南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准备讨伐公孙述,但因巴蜀地区与关陇地区唇齿相依,若公孙述败亡,隗嚣必不久矣。因此,隗嚣极力反对发兵讨伐公孙述。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蜀道危险,栈阁败绝,丈尺之地,侧不保通”应是真实的写照,以至于几个世纪后,唐朝诗人李白仍然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东汉和帝时期,以治春秋学著称于世、官居要职的蜀郡成都(今成都市)人张霸病死于洛阳,临终时遗言于诸子:“‘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负)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因遂家焉。”[6]此史料之蜀道明确指出了是从东汉国都洛阳到成都的古道,这是见诸正史的可靠记载。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东汉来敏《本蜀论》以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虽有“石牛粪金”的故事,但是其中多掺杂神话故事,难辨其真假,加之《蜀王本纪》《本蜀论》《华阳国志》在记载先秦巴蜀之事中并未明确提及“蜀道”一词,进而专指川陕古道更是遥不可及。虽然《扬子云集》卷六《蜀王纪》中有:“秦王石牛置金于后,蜀人以为牛便金,蜀王发卒开道,合五丁拖牛置成都,蜀道乃通”[7]的记载,但是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载《扬雄集》五卷,而其本久佚。至明朝万历年间,由遂州郑朴取《太玄》《法言》《方言》三书及类书所引《蜀王本纪》《琴清英》诸条,与诸文赋合编之,厘为六卷,而以逸篇之目附卷末,即为今本。因此,现在广为流传的《扬子云集》六卷本虽不敢视为伪书,其真实性必然大打折扣,至于明朝中后期有蜀道一词不足为奇也。“石牛粪金”的故事充其量说明川陕古道开通的艰辛。“蜀道”一词始于先秦有待史料的进一步佐证。

二、战争频繁下的蜀道

梁中效先生说:“在中国战争史上,成功利用蜀道的大军事家是韩信,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谋略成为三十六计之一;在中国军事战略史上,争夺蜀道最激烈的时期是三国时期。”[3]诚然,蜀道史是一部三国战争史的缩影。三国时期,蜀道上战乱纷飞,民不聊生。从两晋南北朝后至元末明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传神地描写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将星陨落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歌。文学以现实为基础,“六出祁山”从侧面流露出了曹魏与蜀汉争夺蜀道的激烈程度。

笔者参考了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两晋时期》以及李之勤《蜀道话古》等文献,详细梳理了《三国志》中有关蜀道的使用情况,得到以下重要信息:其一,以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为主的川陕古道在三国时期都已经开通并投入使用;其二,曹魏、蜀汉两大政权围绕蜀道的争夺异常激烈,尤以蜀汉最为显著;其三,蜀汉偏重于先图陇右,进而窥探关中的北伐战略,因而出兵北伐以远离关中长安的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为主,姜维任蜀汉大将军时,更是以祁山道乃至更西的陇西各道为主,这与曹魏南下伐蜀取蜀道北段偏东的近捷大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四,蜀道北段各道战争的频繁度远大于蜀道南段。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蜀汉远比曹魏弱小,曹魏拥有东汉十三州之中的九州,而蜀汉只拥有十三州之一的益州。根据汉代划分州的标准,以人口和经济总量为标准,加之汉代政治、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南方为荆棘之地,蜀汉之弱小可见一斑,北伐多是以攻为守。曹魏景元四年,陈留王下诏曰:“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8]卷四《三少帝纪》149曹魏君臣对蜀汉的实力知之甚深,加之蜀汉后期姜维数次北伐,蜀汉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削弱。《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袁子》曰:“小国贤才少,故欲其尊严也。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夫本立故未治,有余力而后及小事,此所以劝其功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克日兴谋,则雍、凉不解甲,胜负之势,亦已决矣。”[8]卷三十五《诸葛亮传》935

袁子精辟地分析了蜀汉在人才、势力范围、军事力量上的不足,同时赞扬了诸葛亮的治国理政之才。袁子将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归功于司马懿的存在,这有失偏颇。蜀汉的弱小不仅政敌心知肚明,连本朝当政者和有远见的谋士认识也颇为深刻。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临走时给蜀后主上了历史上著名的《出师表》,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存亡危机之秋也。”[8]卷三十五《诸葛亮传》919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梁方仲先生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中将魏、蜀、吴三国的户数、人口、兵力都作过详细的统计,即蜀汉炎兴元年(263)户数28万,人口94万,吏4万,兵力10.2万;曹魏景元四年(263)户数52万,人口440万,兵力60万左右;东吴天纪四年(280)户数52万,人口230万,吏3万,兵力23万[9]。由此可见蜀汉远比曹魏弱小,甚至弱于东吴。至此,诸葛亮先图陇右,再图关中的北伐战略,北伐多取用远离长安的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以至于未采纳蜀汉大将魏延的“子午谷计”的缘由就不言而喻。而曹魏主力攻伐蜀汉取蜀道北段偏东的近捷大道,盖因曹魏伐蜀汉的军事基地在长安,且曹魏以强攻弱,以大搏小,气势如虹,意在必胜之故。姜维任蜀汉大将军时,连年征战,蜀汉国力进一步下降,不得不多取祁山道甚至更西的陇西各道。蜀道南段的米仓道、金牛道因位于蜀汉统治核心地带,涉及较少。据《华阳国志》载:“德阳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桑下兵民也。”[10]153《元和郡县图志》亦云:“剑阁道,目利州益昌县界西南十里,至大剑镇合今驿道。秦惠王使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诸葛亮相蜀,又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11]说明金牛道在诸葛亮治理蜀汉时期有过大规模的整修。

三、三国时期蜀道的兴废与历史的走向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战争频繁,带来的是蜀道的兴废繁复。蜀汉和曹魏围绕蜀道,尤其是处于蜀道核心地位的汉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降张鲁,定汉中,因许昌耿纪、吉本反曹而返,留夏侯渊、张郃守汉中。法正对刘备说:“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治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克之。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敌寇,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8]卷三十七《法正传》961法正之言,中肯而富有远见。刘备若占据汉中,可以此为屏障,护庇巴蜀,伺机关中;曹操若据有汉中,可以此为根据地,窥探巴蜀。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亦云:“(汉中府)北瞰关中,南敝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12]因此,蜀道核心之地汉中成为曹操、刘备争夺的重中之重。

争夺汉中、关陇之地必然经过川陕古道,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较弱且处于守势的蜀汉必然破坏蜀道交通,以阻止曹魏大军压境。处于强势一方的曹魏为了攻伐弱势之蜀汉,必然要修整蜀道,以供给军事物资。这种兴废繁复,在战火不断的三国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早在汉灵帝中平年间就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中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蜀中相对安定,大批流民涌入巴蜀之地。据《华阳国志》载,“是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刘焉)遣张鲁断北道。”[10]487东汉初平年间,益州牧刘焉阴谋割据巴蜀,“(刘)焉遣(张)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8]卷三十一《刘焉传》867刘璋继任益州牧后与张鲁关系破裂,张鲁阴谋割据汉中。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数万大军从陈仓道南下讨伐张鲁,因道路险阻,于是曹操“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修路”[8]卷十七《张郃传》525。另据《三国志·魏书·孙资传》注引《资别传》云:“(曹操)数言南郑为天狱,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8]卷十四《孙资传》458应有修褒斜道事宜,惜文献未见记载。魏、蜀对峙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的宏图大业以及回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数次北伐。蜀道的修废再次频繁。据《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条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13]《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魏)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杨仪)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魏)延后。”[8]卷四十《魏延传》1004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曹真伐蜀,从子午道入,“深入险阻,凿路而前 ,……治道功夫,将士悉作”[8]卷十三《王朗传》414后因天气原因行军缓慢、军士斗志孱弱而退军。此后,曹魏景元四年,邓艾、钟会数路大军伐蜀,据《三国志·邓艾传》《三国志·钟会传》以及《金石萃编》载,曹魏对阴平道、傥骆道、褒斜道都有过一定规模的修整。

笔者根据陈寿《三国志》、郦道元《水经注》、常璩《华阳国志》以及《金石萃编》及其他史料统计可知:三国时期褒斜道的修毁最为频繁,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阴平道等蜀道主线也有所涉及;蜀道的畅通与否与中国历史的走向息息相关;曹魏景元四年,魏国大将钟会以四路大军分别从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阴平道伐蜀,蜀后主降,三国那段叱咤风云的历史渐渐闭幕,向华夏之一统再一次迈进。

四、结语

三国史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蜀道发展史。三国时期,通过蜀道将关中与巴蜀两大经济文化区紧密结合。蜀道上频繁的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与痛苦,另一方面促进了两大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也正是通过蜀道,中国历史出现了转机,向华夏之一统再一次迈进。

注释:

①参见:张仁镜.蜀道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郭荣章.蜀道之谜新探[J].文博,1994(2);马强.蜀道历史军事地理略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梁中效.宋代蜀道城市与区域经济述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何玉红.论南宋蜀道经济带的衰落[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王子今.古代蜀道的“关”[J].四川文物,2012(3);梁中效.试论曹操蜀道战略的实施及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1]李之勤,阎守成,胡戟.蜀道话古[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57-60.

[2]孙启祥.蜀道与三国[J].襄樊学院学报,2009(1):55-59.

[3]梁中效.试论曹操蜀道战略的实施及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7-85.

[4]冯岁平.蜀道宝藏:中国石门摩崖石刻[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3.

[5]严可均.全后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0.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242.

[7]扬雄.扬子云集[M]//郑朴,辑.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08.

[8]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4.

[10]常璩.华阳国志[M].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1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846.

[1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392.

[13]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223.

(责任编辑:张璠)

FromTheHistoryofThreeKingdomsto See Shu Roads in History

LI L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China)

Shu Roads are the throat-like ways between Guanzhong area and Bashu district, and the transportation lifeline from the north to the Shu distric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Shu Road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frequent wars between Wei and Shu. The rise and fall of Shu Roads go hand in hand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China. By Shu Roads, a turning point in Chinese history occurs. China’s unity is shown again.

Shu Roads;TheHistoryofThreeKingdoms; Three Kingdoms

2016-03-13

李龙(1992—),男,重庆潼南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蜀道研究。

K236

A

1674-0297(2016)05-0105-04

猜你喜欢

曹魏蜀汉蜀道
蜀道向天开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蜀道雄魂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