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三教的内生关系

2016-03-24

茶叶 2016年2期
关键词:茶文化

方 颖

(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13)



浅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三教的内生关系

方颖

(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13)

摘要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性格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概莫能外。事实上,茶文化在三教精神的深度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并影响了千年来的无数人。三教对后世中国茶道追求“物我玄会”的境界,形成重归自然、参天造地的品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儒释道三教;内生关系

茶树发源于我国,而我国传统文化建立在悠久的农耕文明基础之上,讲究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在伴随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先民逐步穿引出一种对茶的特殊崇拜,并伴生这儒释道三教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内生和谐的茶文化。事实上,我国茶文化在三教精神的共同影响下已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体系,并最终走向成熟,其与儒释道三教在精神“教义”上均存在一定的内生关系。

1中国茶文化与儒家思想——儒家茶礼

自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起,儒家思想便长期被历朝历代奉为统治思想。千百年来,儒教居“庙堂之教”重位,影响深远,远超佛道二教。其文化影响力深植于国人的日常生活,点滴间莫不闪现。

儒家主张积极而乐生,这与佛、道两教的清静无为截然有异。其经典《礼记.大学》中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品茗的艺术参与之中,无数大儒逐渐洞悉了这一应对进退的伦常之理,顿悟了世事变迁的自然之律。

1.1无茶不成礼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光辉灿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礼仪。被世人称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而这其中,儒家“茶礼”不得不提。早在公元五世纪末的北朝时期,茶便被引入根深蒂固的祭礼之中。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提倡以茶为祭,且“天上贵贱,咸同此制”。到唐中期时,茶圣陆羽多次阐释了茶与器在茶道施行中的仪礼问题,并强调“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宋中期时,审安老人以拟人的手法,通过白描画图解的方式,在《茶具图赞》中清晰地冠以每具茶器以官职名称,民间茶礼渐形成清晰的品茗程序。可以说,唐代以来,宫廷宗庙祭祀及科举考试等大型活动均有茶仪茶礼的程序。后至宋明时期,儒家的程朱理学更把茶礼引入到寻常百姓家中,并成为“家礼”的一部分,成为儒家“礼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茶不成礼”也因此成为基本的婚丧、祭祀与待客之道。

1.2茶品与人性的合一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并被视为一种人生智慧,反映了国人对均衡、和谐的认知和追求。儒家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清醒而沉静,可以更多地自省,面对现实,实现“养廉以修德”。这与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十分吻合。

唐代大宦官刘贞亮最受世人推崇的便是总结了《饮茶十德》,其中,其更推崇“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等四德。宋六一居士欧阳修在《双井茶》中也借茶之品行喻人之德操:“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从唐宋至明清,世事变迁,而茶品与人性的交联关系却未曾改变。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指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之道德品性与人性德操相应而较,试图将人性与茶品和谐统一起来,达到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契合。自此,茶开始成为一种沟通化物与心灵的介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载入中华文明史册之中,体现了儒生矢志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2中国茶文化与佛教思想——禅茶一味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经魏晋发展,至唐时达到鼎盛。而茶兴于唐,盛于宋,两者交错于唐宋期间。禅茶文化也在彼时相容交错。修禅悟道,打坐禅定,均需破睡提神,茶为禅饮,促进了茶风的盛行。但更深层次上,佛教与茶文化的关系,要从禅宗把“佛性”与“茶性”深度契合在一起谈起。

2.1禅茶合一,茶贯禅思的内生关系

禅宗修行,强调即身体验与自身顿悟,这往往与品茶之道暗合。茶之味韵,见仁见智。而禅宗追求思想精神与生活行事的融合,使个体行为能成为诠释自身认知的契机。禅宗为茶文化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深化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具体来说,佛曰“苦”乃四谛之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穿生死,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本草纲目》载“茶苦而寒”,佛家认为品茗可参破苦谛,也是其参悟四谛真如的伴侣。佛还曰“静”乃“戒、定、慧”三学之基,也是坐禅时调心、调身、调息的法门。禅宗便是从“静”中创立的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升华的宗派。而茶道经“鸿渐之论,广润色之”后,也极为推崇“和静怡真”,并将其作为参禅悟道、澄怀坐忘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禅性与茶道在自然修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合一”。某种意义上,茶道已成为禅论的衍生领域。

2.2禅延茶仪,礼拓佛意的茶道发展

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九》“资福如宝禅师”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宋释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景德传灯录·卷廿六》载:“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吃茶了东事西事”等。可以说,寺院之中,终日不离茶。很多寺院专设“茶堂”,不仅供僧众品茶辩理论佛,还招待施主客人。有些寺院设立“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更有寺院堂角还设“茶鼓”,按时击鼓聚众饮茶。宋代王安国《西湖春日》便有对该情形的描绘,“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总之,饮茶已成为禅门的制度之一,成为僧众的一项重要生活方式,并逐渐衍化出一套肃穆庄重的饮茶礼仪,故曰“和尚家风”。

为满足僧众的饮茶之需,禅宗寺庙多经营有较大的茶园,客观上推动了茶叶品种的丰富和生产的发展。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许多名寺古刹坐落于深山云雾之间,极利茶树生长。唐代《国史补》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灉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自于名寺之中。现时,浙江余杭的“径山茶”、湖北覆船山寺的“仙人掌茶”、云南点苍山圣应峰的“感通茶”、浙江丽水景宁的“惠明茶”、安徽齐云山水井庵的“六安瓜片”等仍是名茶。其中,“仙人掌茶”因诗仙李白的吟咏而闻名,“惠明茶”更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

此外,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仪的表现形式增添了内涵。郑板桥便有对联云:“从来名士能品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每有浴佛节、朝廷钦赐、首座请职等大事,均要举行盛大的茶仪,对提高品茗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均有裨益。有宋一朝,经常举行上千人的大型茶宴,其中,尤以浙江余杭的“径山茶宴”最负盛名。该茶宴严格制定的十多道茶仪无处不体现着我国禅茶文化的精神,其击茶鼓、点茶、分茶、谢茶等的程序、师徒宾主之间“参话头”的问答交谈形式,皆已成为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范式。12世纪后,中日两国间禅僧互访频次激增,禅宗临济宗的径山派东传倭国,径山茶宴之仪礼也随之传去,逐渐发展为日本茶道,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为保护这一禅茶仪礼,2011年5月,“径山茶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自然纯朴之道

茶之自然品性温厚而醇朴,而道家追求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茶与道之间天然的契合因子,使得种茶、品茗成为道家清修的一种修炼途径。

早在17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我国民间便开始流传有关道家和茶的故事。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顾渚山记》和《茶经》中,三处引述了《神异记》中的道家传说。该书为我国古代“戏说”鼻祖、西晋道士王浮所著。据载,余姚人虞洪在天台山采茗时,于瀑布下遇道士丹丘子,道士求其煮茶,并以大茶树酬之,后虞洪常以茶祭丹丘子。此外,很多道家成仙的记载往往与茶有关。西汉的壶居士在《食忌》中载:“苦茶,久食羽化”。唐代诗僧皎然有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茶之性至平,其味至淡,宁静而致远。道家于人于是,莫不重视自然而为,道法自然,故而道家在修身养性之时发现茶为契合自然之物,可轻身换骨,去污浊之气,进而将品茗发展为打坐清修的重要辅助。明代朱权也认可品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意义。南北朝时著名医学家陶弘景也是一位道家茶人,其时谓之“山中宰相”,在其所著的《神农本草》“杂录”篇中亦载有“苦茶轻身换骨”等语句。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均留下了各自深刻的印记。唐代贞元年间,桑苎翁陆羽、谢氏诗僧释皎然与善琴的女道士李季兰常于浙江天目山源共同主办“苕溪诗会”。宋米芾在《苕溪诗》中“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正是这一儒一僧一道的最佳拍档,开创了千年来我国江南地区的品茗文化,并推演出独具特色的“文士茶”风俗。中国茶文化也从三教的思想精髓中汲取了丰富的内涵和意蕴,成为当代医世正心、礼乐教化的范本。可以说,正是茶的自然品性,使得儒、释、道三教皆能在其衍生的文化范畴内达成兼修如一的平衡,茶文化也终成为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叶博物馆 品茶说茶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 2013,132-135.

2王建荣 郭丹英 .中国茶文化图典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6,224-227.

3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古今农业,1995,237-239.

4[唐]陆羽:《茶经》,线装影印日本京都书肆天保十五年补刻本,20.

5韩星海.让茶人精神代代相传.茶博览 2012(3):64-65.

6张小霖,刘启贵.再论茶人与茶人精神,农业考古,1994(4),12.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tea culture to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FANG Ying

(China National Tea Museum, Hangzhou, 310013,China)

Abstract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deeply affected b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for the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civilization. They had mad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notation of tea culture, and also affect the extension of the cultu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Chinese tea culture have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cultural system, and then eventually become mature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which has shap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returning to nature and towering reclamation.

Key wordsTea cultur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endogenous relationship

收稿日期:2016-02-29

作者简介:方颖 (1990年-),女,浙江衢州人,新闻学学士,中国茶叶博物馆助理馆员。

中图分类号:TS97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8921(2016)02-114-03

猜你喜欢

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林岚微 把红边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休闲农业视野下的秦皇岛茶文化开发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加快茶文化建设 助推茶产业发展——记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
河北省茶文化传承人社会地位调研及提升对策
试论凤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