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探讨

2016-03-24周彤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启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周彤

【摘要】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关系,一直被理解为“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在此种教育关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易造成“人的失落”问题。马克思交往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交往的性质与特征,是理解人类相关交往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入手,反思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9-02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于人,只要是指具有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此工作的理论基于在于马克思理论。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形式的变化以及主体性研究在哲学范围内的日益突出,目前社会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这一重要学科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概述

交往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活与实践形式,属于不同实践主体间将客体作为中介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根源上属于有所差异的主体间体现的实践关系。马克思在相关著作中论述了交往的主体、实践性以及对社会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构成了划时代性的“社会交往”基本理论。

1.交往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与人间的实际活动,而交往活动同样拥有了实际的实践前提。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最为突出之处是将社会交往与实际生产高度地结合为一体,将社会交往视为特定的活动范畴,也就是说将交往视为在生产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交往活动。社会交往,一方面论述了社会联系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阐述了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实践特性。

2.交往体现了不同主体间的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中,交往并非简单地视为特定的活动性范畴,更进一步理解为特定的关系范畴。作为特定的关系性范畴,社会交往不仅仅说明了不同人之间所存在的特定社会关系,同样也体现了不同主体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阐述了社会交往自身所具备的社会特性。

根据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可理解为不同人类间基于交往所构成的。交往,是社会人类与自然界开展物质交换过程中所同步不可或缺的活动内容。交往作为特定的关系,为不同实践主体间以课题为中介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关系,本质上属于不同主体间所实现的实践关系。

3.普遍交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非常关注社会家务在人全面发展中的积极意义。马克思提出,交往的普遍发展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同样关键,是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此外,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的好坏重点在于与他有着直接或者间接交往的其他所有人的发展。所有人是否能够自由地发展,是决定了其他任何人是否能够自由发展的前提基础。

同时,马克思将全面的社会关系视为人全面发展的关键内容。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所能够发展的程度高低。人的社会关系,一直在交往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而交往实践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都足以说明人自身发展与进步的情况。

二、从交往视角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人生发展及职业发展中意义重大。加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能够更为高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交往视角进行分析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能够更为清晰,深入地了解当前的实际现状。

(一)缺乏交往的师生关系

在当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老师在上面大讲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且引用各种经典案例以充实教学理论,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却在座位上不吭不响,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师生间严重脱节。

深入地分析这种突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严重缺乏课程所需的互动及情感交流环境。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对象就是人,而人与内心的情感或情绪不可分离。假如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讲解各种高、大、全的教学理论,极易造成教学课程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效率。

此外,假如思想政治教学老师对课程上所讲解的知识,以及面对课堂学生的时候,不抱着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那么老师就很难以给学生带来充足的信任感,自然会导致学生难以接受老师在教学课堂上所讲解的思想理念。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慢慢地失去自身对未来发展的信念,慢慢地也会失去对国家政治及社会关注的热情。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高校学生已经慢慢地失去了对国家政治的积极态度,同样在学生发展阶段也塑造了不良的价值取向,对未来的人生理想信念不够清晰,产生过浓的功利心心理。随着对当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问题的深入反思,目前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更为关注交往与沟通教育内容。

当前,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对话与交流,在当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明确其核心领导地位,并努力开展国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健康教育活动,这必然要求持续改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交往形式与内容。

(二)交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当前的全球实际情况而言,在当前全球化交往愈发深入及广泛存在的情况下,意识形态的斗争有了更多更新的展现方式,再加上所采用的方式持续更新,更具隐蔽性。

由于高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再加上当前年龄段自身好奇心较强,极易受到外界敌对势力意识及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此外,与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单调、无谓,当前国外不法分子所采取的思想渗透模式更具吸引力、更具诱惑性,对国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显著,现状让人格外担心。

结合当前国内政治教育现状而言,随着国内城市及市场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当前不同的经济成分及利益群体相互交集。在获得发展良机的同时,也遇到诸多发展矛盾。在不同人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部分利益冲突或分期,必然会造成人思想上的迷惑,甚至会造成某些违法违纪行为产生。

高校大学生,由于即将踏入社会,内心既兴奋又胆怯,心中还会感到些许的迷茫,这些心理特性极易致使大学生们在遇到某些社会矛盾中感到心中的恐惧与不安。假如在学生发展阶段未采取正确积极有效的引导,则极易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内心,造成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不信任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踏入社会后健康成长。

三、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社会交往理论要求全面展现高校学生主体性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从人交往实践活动中阐述高校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交往实践更加强调师生间交流与理解,高校师生正是在交往环节中利用相互交流实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与价值。根据马克思所分析的交往实践理论,人的本质并非单纯个体所拥有的抽象物。在实际生活中,是当前所有社会关系的累加。实践活动,可以理解为当前社会所有群体所开展的活动,与不同人之间所进行的交往不可脱离开来。

人的主体性,必然会历经从弱到强,由局部到多数的主体性发展历程。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不同人间过于依靠对方,缺乏个性,转变为突出个体发展,尊重自主、自愿发展原则,使得主体得以持续完善,也意味着在交往过程中主体个性得以持续完善、持续发展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高校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更加重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并且能够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实际发展需求持续完善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与内容。

(二)社会交往理论倡导高校师生主体间性交往

主体间性,主要是指不同的主体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相关性,并以个人主体性为发展基础,拥有相互了解、相互承认、平等发展等特性。

根据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突出师生间的主体间性交往。首先要求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平等。不仅仅要求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所拥有的平等地位,同样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拥有均等的言说机会与时间。

高校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讲推动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基本职责,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组织者与先行者的重要作用。相对于老师而言,学生相对较为不成熟,但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主体,并且与社会发展对学生实际思想政治要求有所差距。学生应该在老师的辅导下,持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与拓展空间。

(三)社会交往理论强调现实生活对高校思想教育的作用

根据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人类生活、交往实践的基础在于现实中的物质世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交往关系在于对主客体的改造,基础在于社会实践。目前,高等院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

第一,应该突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且紧密结合当前国内改革开放工作及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突出社会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阶段思想层次相靠近。

第二,高校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外,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式与内容。可以考虑建立于学生社团基础上,进行学生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现状,以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在后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倡导师生主体间性交往活动,并且突出高校思想教育在显示生活中的作用,以更为顺利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切实有效地扎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促使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为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出谋出力。

参考文献:

[1]徐水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2009,11:190-193.

[2]王莹.马克思交往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齐齐哈尔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启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