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感恩教育途径

2016-03-24王美娇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品德小学生

王美娇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1-01

感恩是我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一项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十分符合如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与思想觉悟。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类型文化知识的涌现,导致那些原本应该思想纯洁且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们出现了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基于此,笔者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感恩教育一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几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加入感恩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教学情感。

在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存在着很多同感恩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如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以及感恩父母等等。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已经明确要求要针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可以在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中开始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基于此,感恩教育的重任就落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当中,教育者应当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认识到一个普通公民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一个好人需要拥有的高尚品德等等。仅从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角度来看,能够体现出感恩教育的授课内容不胜枚举,其中包括尊老爱幼、孝顺长辈、友爱同学、热爱祖国以及热爱劳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于教材表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道德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感恩教育目的。比如,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教师可安排“爱心回忆录”这个环节,先播放录像,父母疼爱孩子的几个片断:一是女儿放学晚回,父亲的责备“你怎么这么晚回”?二是孩子第一次做饭,饭菜难咽,但父母依然说好吃;三是一位父亲隐瞒儿子母亲得了痴呆,怕影响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等儿子回来看望母亲时,母亲已不认识自己的儿子,儿子放声痛哭。看完这三个片断,孩子们都沉默了,哭了,因为孩子在这一刻心灵受到了触动,读懂了父母的心,明白了父母的爱是多方面的,一句担心的责备是爱,一句鼓励的话是爱,善意的谎言也是爱。同时,孩子们可以从这个片段中感受到天下所有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更体会到了自己父母的不易。那么你和你的父母又有哪些小故事呢?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白:时间不等人,等我们长大了,最爱我们的人已经老了,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

二、丰富课堂活动,加强教育手段。

在笔者眼中,感恩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同时也是新时代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如今,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对原本简单的人际关系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在不断拉近,但是由于各种阴险狡诈、见利忘义以及勾心斗角的出现让社会的风气变得越来越浑浊。由于小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与人生观念都尚未形成,所以他们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与侵蚀,进而形成很多悲观且消极的思想。长此以往,这种类型的小学生不仅没有学会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父母,甚至还会对自己身边的人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大家对于他的管教是一种束缚。为了能够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教育者应当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多的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感恩之情带来的正能量,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恰当引入感恩情境,拓展教育主题。教育者可以结合当前的教学进展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将感恩教育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感恩情境的素材有很多,笔者筛选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来加以介绍:第一种,说明情境。教育者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带有人生哲理以及感恩元素的故事在课堂中进行讲解;第二种,体验情境。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感恩二字的深层涵义,教育者可以尝试设置一些更加隐讳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到感恩之情;第三种,体谅情境。此类教学情境的设计主要是用于提升学生的感恩敏感度,将感恩二字同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其中包括在学校或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事件等等。

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感恩教育的真正意义,选择了一个来自于韩国普通媳妇的事迹,大致内容如下:主人公恩贞坚持教育自己年仅五岁的孩子每天都要给爷爷奶奶端茶盛饭,并且还特意制作了“孝行牌”来给孩子佩戴。在过中秋时,恩贞带着孩子与丈夫一早来到父母家里,行使跪拜大礼来感恩父母双亲的养育之情……班级中的所有学生在聆听这一故事时都显得格外认真,很显然已经唤醒了孩子们的感恩意识。而后,教师又说出了下面的一个反面案例: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幸在上学的路上被马车撞断了腿,他的语文老师拿出自己家中的所有积蓄来为他治疗,并且在他康复之后坚持每月给他生活补助。但是这位学生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竟然再也没有回到家乡来看望自己的老师与恩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完这两个感恩、负恩的故事后,纷纷遣责忘恩负义的行为,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到底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去感恩呢?”班级内的学生在沉思片刻后做出了如下的回答:“那些曾经帮助过我学习的同学值得我感恩”、“给予我生命的父母需要我感恩”、“为我们无私奉献的老师需要我感恩”、“安定稳定的祖国需要我们感恩”等。学生还表示今后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三、落实家庭教育,积极开拓教育方式。

瑞士教育家裴斯洛齐曾经说过:“家庭是道德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便是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及行为素养,学会如何正确做人。而如今,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只会一味的去利用物质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认为只要给与他们一个富足优越的童年就足够了。然而这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是怎样呢,很多小学生习惯了对父母挥之即来呼之则去,不仅不会对父母的爱抱有感恩之心,并且感觉稍有不顺心就会撒泼耍横,让父母来安慰自己。基于此,如果想要让感恩教育开展的更加顺利,我们就必须要从学生的家庭环境着手来进行“净化”,让所有家长都可以充分意识到溺爱孩子与过分顺从孩子的可怕。

首先,家长应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基本物质要求进行满足,更应注重精神及道德方面需求,特别是叛逆期孩子,只是给予金钱,过分顺从,任其发展,后果可想而知。

其次,家长应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家庭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感恩方式,使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持有感激之情,让孩子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态,并通过自身言行来引导孩子如何在实际生活落实这种感恩之情。

最后,家长应为感恩教育创建合适的氛围。父母的言行可以有效感染孩子,任何时候言行教育往往胜于理论教育,孩子在道德水平上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在生活当中,父母往往充当着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实施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并不是一项短期工作,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与沉淀,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不断配合才能够有效实现。笔者相信,若能够坚持通过以上方式来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感恩教育,必定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孩子始终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与事。

参考文献:

[1]丁行勇,张瑜.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64.

猜你喜欢

教育者品德小学生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好学者贤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