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带一文”:提升语文学习力

2016-03-24张亚良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张亚良

【摘要】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阅读需要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表现智慧;写作需要把简单的问题变复杂,表现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阅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一课带一文”,以达到“动口”与“动手”、阅读与写作同步跃迁之功效,提升语文学习力。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动口和动手 同步跃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59-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我们只有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灵活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据我们多年实践研究表明,上一篇课文写几句话或一个片段,即“一课带一文”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君子动口 写作:君子动手

在从事语文教学30多年来,发现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始终存在一些通病。主要有:内容空泛无主题,平铺直叙无新意,直白寡味无情感,语言贫乏不生动,叙述含糊不具体等。步入新课程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然而实际操作中却陷入“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误区,导致出现课堂上热热闹闹,文面上磕磕绊绊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阅读与写作的脱节。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阅读,作文教学就是作文,好象阅读和作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语文教学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应该是相互融合,难分你我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明确“读”是“写”的基础,无论是词语的积累、句式的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而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以阅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读写相生,也是中国语文教学的根本传统之一。

阅读需要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表现智慧;写作需要把简单的问题变复杂,表现文化。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写作”。没有写作的阅读,必然是浮浅的阅读,片面的阅读,为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跃迁,教学中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一最为丰厚的教学资源,提升语文学习力。

阅读:精妙语言 写作:趁热打铁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文的内容不等于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是课文中有价值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采用读写相融的教学法,并有意识地根据需要来设计多种形式的迁移式的“写”的训练,可以收到柳暗花明的喜悦。

例如教学《军礼》一课,文章前面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反映了姑娘的任性,哨兵的执着。最后一个自然段却一反常态,变得十分“沉默”,只有动作神态的描写,没有语言与心理描写,是人物此时无话可说吗?恰恰相反,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的背后是每个人的心潮澎湃,千言万语。那鲜活的语言,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那令人浮想联翩的人物表情动作描写告诉我们,这是组织学生进行练笔的绝佳机会。到底怎样训练呢?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作业:

1.在本段开头用一两句话把前文所有的内容进行概括,使读者对前面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

2.仿照下面的格式进行扩写:

(概括前文的话。 )

“爸爸!”她迎上去,又神气地瞟了哨兵一眼。司令员并不理睬她,径直向哨兵走去。(司令员的心理活动)他深沉的目光久久停在哨兵那涨红的脸上。然后,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司令员的心理活动)霎时,热血在战士的身上沸腾了。他强忍着就要涌出的泪花,一个挺胸立正,向司令员回了一个军礼。(哨兵的心理活动)一老一少两代军人的心,在这庄严的军礼中紧紧地贴在了一起。她呆呆地望着,明白了(她的心理活动),羞愧地低下了头。这种补充人物心理的方法比起直接写一段话,降低了难度。

阅读:段式结构 写作:模仿构段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课文,让学生多读多练,在仿写中进行语言训练,学会表达自我。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段式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等。教学课文,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段式结构,让学生举一反三,模仿运用,训练学生的构段能力并列扩充。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各段的内容之外,可启发学生把文章中不曾写到的另一些品种写成片段,补充于课文之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学了《新型玻璃》后让学生撰文介绍另外一些自己了解的新型玻璃。学了《小镇的早晨》后,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早晨、学校的早晨等。

阅读:情感喷涌 写作:情动辞发

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语文课上,在文章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我在教学小珊迪成功乞求先生买火柴的基础上,出示弟弟小利比找先生时所说的话,学生能够提出:1.为什么小利比能够准确地到这里?2.为什么小珊迪受伤后还要让小利比过来?3.为什么要这样乞求?在破解以上问题的同时,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留白的了解越来越明晰。最后,经过课堂的读悟,我就让学生抓住一个“跑”字,写出他心中想着别人时的那种急切与毫不犹豫,写出他怎样“跑”着去找别人换零钱,怎样赤脚在冰雪覆盖的大街上紧攥着十一个便士“跑”着去找先生还钱,怎样被横冲直撞的马车撞倒轧断双腿,怎样艰难地寻找掉落的便士,怎样对着小利比千叮咛万嘱咐要求他一定要把仅剩的四便士归还先生并代为道歉,怎样忍着断腿的剧痛向弟弟细致地交代先生所住旅馆的名称位置以及先生的长相,小利比怎样牢记哥哥的嘱托代替他“跑”着去找到先生。一些学生写得十分感人,写出了真情实感。

阅读:布局谋篇 写作:构思成文

模仿谋篇布局是着眼于整篇文章的写,教学中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读落实到“写”上,进行练笔训练。

比如《老师领进门》,有这样一句:“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4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围绕这句话,教师可让学生学着田老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题异构”法引导学生也写一篇相同题目不同写法的作文。学生写作热情很高,文章质量也很不错。

日常作文教学中,缩写也很重要,优秀的写手总是能够大开大合,能简能详。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景阳冈》、《猴王出世》等来源于四大名著改编的文章,教学此类文章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用规定范围的字数缩写故事,有的甚至可要求写出多个版本。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如果要求所写成600字的该怎么写,如果要求缩写成两百字又该怎么写?

总之,教学中写作素材无处不在,需要教师智慧地把握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在阅读教学中见缝插针,在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从写作的角度切入阅读教学,寻找写作与阅读的切合点,为学生搭建起“读写结合”的语言实践平台,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语言实践材料。“处处留心”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长期坚持“一课带一文”,定能有效提升语文学习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焦培林.《阅读与写作,语文的“双翼”》,《陕西教育》,2009年第7期

[3]夏瑞芳.《点燃孩子作文起步的“航灯”》,《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0 第10期

猜你喜欢

阅读与写作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阅读与写作的最佳结合点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阅读与写作的最佳结合点
如何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架设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完美过渡:阅读与写作之间“鸿沟”的解决策略
浅析如何做好德语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的迁移与转化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我见
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探讨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