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医科院校优化中医课程之我见

2016-03-23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朱

海峡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优化组合课程设计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朱 翔



高职高专医科院校优化中医课程之我见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朱 翔

[摘要]以西医为主要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融入相适应的《中医学》系统课程,是保证中西医的统一性、培育综合型医学人才的根本所在。该文剖析了历史上对中医观点的误解,提出弘扬中医历史文化、现代与传统医学并重、注重教学技巧的研究、在高职教学中优化中医课程等思路。

[关键词]高职层次 课程设计 中西医并重 优化组合

西医高职高专医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其目标定位于农村、基层、社区助理职业医师。作为初、中级专业医师,应力求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能掌握西医的治疗手段,同时应有中医药基本技能的应用。西医和中医本是联合作战的朋友关系,医学的探索又是永无尽头的。中西医结合培养出来的医务工作者,在层出不穷的疾病和患者面前总会多一点应对的办法。因此,以西医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融入相适应的《中医学》系统课程,进行中西医教学的优化整合,是保证中西医的统一性、培育合格综合型医学人才的根本所在。

笔者受聘兼职西医高职学院任教多年,结合教学实践与体会,提出在此类院校中,从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努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合理定位中医学教学目标,优化中西医课程组合的肤浅看法,与同行商榷。

1 弘扬中医历史文化,增强中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1.1 剖析误解,回应责难,建立文化认同

综观近百年来,社会上,尤其是一些著名学者对中医的责难之声不断。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失偏颇的论调,如鲁迅的“中医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1];余云岫的“废除中医”“改造中医”[2];陈寅恪的“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3]等说法。至今仍有不少学者称中医是伪科学。在教学实践中,时有学生会提出对传统医学质疑的问题。这与历史上、社会上对中医的偏见有关,对以西医为主的院校中医课程设置安排影响较大。

中国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是两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医学。上述对中医的责难,其主要原因是近现代盛行“科学主义”,用“科学主义”来定义中医,再加上对中医药认识不足,在某种特定环境和条件中产生了偏见。笔者认为,不必讳言某些名人有失偏颇的言论,而应该大胆地面对,并在教学中作为一个专题提出,剖析这些论调的原因背景。比如,鲁迅先生说中医是“骗子”,缘于鲁迅先生年幼时,他父亲病重,请来看病的中医用药稀奇古怪:“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对要原配的,河边的芦根”[1]等药方,药材难寻又费钱,病又没有治好,产生对中医的反感,情有可缘。其实,鲁迅先生幼时见到的这个中医是“巫”医,故弄玄虚,非真正的传统中医。

中医是祖国几千年的文化结晶之一,是前人智慧的总结,理论和实践都极其丰富,且具有奇特的疗效,特别是许多疑难病症被征服,举世瞩目。在广大农村,民间中医药仍然是农民患者治疗疾病的首选方法,甚至是治疗疑难杂症的最后希望。医药专家屠呦呦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挽救了世界上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其成果被国际医学界所公认,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无可非议的见证。在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设置中,安排释疑,回应责难,消除历史上、社会上对中医负面影响的专题,与学生建立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加强对中医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中医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1.2 注重两种文化融合,提高情趣,激发学习中医自觉性

实践证明,把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对引发学习中医的情趣,激发学习中医的主动性、自觉性,树立学习西医的同时学好中医的信心,是卓有成效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播中医药,就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可以把中医经典故事融入课堂讲授。三国时期吴国侯官有一位名医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财,病愈者只须在其屋后栽种杏树答谢,收获的杏子换成粮食资助穷人,于是被后人誉为“杏林春暖”,“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便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对医者职业崇高的定位,也是对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希冀。诸如这些历史文化典故,可以培养中医的原创思维,让故事深入人心,提高对学习中医重要性的认识。

信心是学习的动力。在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中,还必须强调中国传统医学已进入现代医学的视野中。比如,欧美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接受中医药作为补充医疗。美国国会早在1994年就通过法规,中草药作为补充和替代疗法,无需FDA批准,直接进入美国市场,在有机食品专卖店销售[4]。2010年4月,中国大陆开通了全美针灸和东方医学委员会(NCCAOM)美国执照针灸师的考试,全美已有34个州承认该资格考试,并作为申请中医师执照的必备条件之一[4]。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应用,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西方医学的直接对话,增强了西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中西医课程的融合有了坚实的学习思想基础。

2 定位中医学教学目标,优化中西医课程组合

2.1 中西医理论互通,树立两者并重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多方面是相通的,具有统一性。在理论方面,中医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补中益气”等理论,与现代医学的人体免疫系统不谋而合。中医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改善微循环,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见解相同。在诊断方面,中医有望闻问切,西医有视触叩听。中医有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西医有鉴别诊断,对因治疗。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也不否认辨病。具体举个病例,肥胖的人往往伴有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属痰湿,用利湿方药治疗,常用泽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泽泻既能干扰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也能干扰内源性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合成[5]。中西医在病理、药理上有诸多互通之处。

由此可见,中西医是互相影响,甚至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高职高专西医院校教学中,一定要树立中西医两个科学门类并重的思维方式。这样,在教与学双方才能产生共鸣,为中医学课程的设置打下良好的根基。

2.2 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整合中西医课程

由于高职高专学制为3年,培养周期短、总体课时量少等原因,导致教学组织难度大。目前,西医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课时一般仅安排54个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中医的理、法、方、药讲解透彻,让学生在大的方面形成总体把握,对授课教师是一大挑战。

首先,必须明确定位中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相一致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育主要面向基层就业,开设中医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应对临床治疗中的疑难问题和提高抵御临床风险的能力,也是推广中医药基本技术的重要体现。把中医药带进千家万户,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培养对象在学习期间必须在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中医治疗规律及基本技能,以便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开展中西医的配合治疗。因此,《中医学》教学目标应定位在提高临床实用性为核心,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特点,以必需、够用、实用三者结合为原则。

其次,目标确定后,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至关重要。目前,西医院校使用的中医学教材基本上涵盖了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专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照本宣科”、“空对空”等教学理念完全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对此有必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删减部分次要的、脱节的、重复的内容,增加适应临床发展的最新治疗手段和最新研究成果,在不改变中医学整体体系的前提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使设置的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在调整课程、课时规划、制定教学大纲时,一定要安排足够的基础理论教程,理论部分要讲深讲透,并侧重讲授四诊技能、辨证用药规律和实践操作以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等实用性内容。阴阳五行等抽象晦涩的章节,可多安排课后讨论、开设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上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的相关内容,如上消化道穿孔、急性阑尾炎、不完全肠梗阻的中西医保守疗法, 筋骨损伤、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推拿理疗康复等。通过调整组合教学内容与次序,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使中医学课程融入西医为主的教学范畴, 达到理想的结合。当然,课程的优化组合必须以培养目标在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弘扬中医精髓为出发点,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推广中医基本技术为目的。

3 注重教学技巧研究,努力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艺术。课堂教学技巧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课程教学同样必须注重技巧、艺术的研究。

高职高专医科院校优化组合《中医学》课程的目的,在于更快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阴阳学说,这是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单纯讲解阴阳通过相互对立制约的关系,而使人体处于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枯燥无味。如果讲解中导入设问、中医典故介绍、病案实例分析以及板书设计等技巧,就能较好地认识、理解阴阳失调、偏盛偏衰发生疾病的机理,对“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阴病,阴虚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等不同病理状态作出相应的判断、诊治。

导入法的教学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在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营养膳食养生的专题讲课中,利用一个事件的经典故事导入授课内容,可以收到双向的效果。例如,自称“中医养生专家”的张悟本,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媒体宣传得沸沸扬扬,后被披露是一个伪中医,史称“张悟本事件”。他利用患者对中医药寄予厚望的迫切治病心情,进行坑蒙诈骗。其拿手治病方法之一,就是用绿豆治百病。此虽荒唐,但既是中药又是食料的绿豆,确实会影响某些疾病的预后。曾有报道绿豆食品可降低肾移植患者抗排斥药物的血药浓度,引发了肾衰患者肾移植后的排斥现象[6]。这个故事既揭穿了伪中医面目,又介绍了食药材的功效,效果甚佳。运用多种形式的导入法教学,富有启发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这也是优化课程内容设计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选集2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 余岩.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3] 陈寅恪.陈寅恪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 田小明.中医在美国发展的概况[J].北京大学学报.2012,44(5):717-718.

[5] 王建平,傅旭春.泽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 2012, 34(14):1235-1236.

[6] 左富姐,王立明,闵敏,冯小芳.绿豆食品降低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1例报告[J].器官移植,2012,3(2):106-107.

猜你喜欢

优化组合课程设计
“三螺旋”优化组合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轮滑与速滑优化组合教学的方法应用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赛前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优化组合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在生理学中的优化组合
吸水剖面预测模型在层系优化组合中的应用——以濮城油田文51块沙二段下亚段油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