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的心态铸就我独特教学风格

2016-03-22钟晓萍

关键词:振动物理实验

钟晓萍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58-04

汪岩在《改变心态 改变命运》一书中说:“心态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主人,它能使我们成功,也能使我们失败。同一件事由有两种不同心态的人去做,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心态决定人的命运。不要因为我们的一时消极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失败者,要知道,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抱有积极心态并付诸行动的人”。

所以人生不能失去积极的心态。有的人总喜欢说“环境造就人”,他们现在的生活境况是别人造成的。实际上我们自己生活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态决定。

我的教学经历

一、幼稚涉世,初露头角。

1991年9月,我毕业分配到一所完全中学任教,她正好是我读初中时的母校,当时以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高一年级三个快班的物理课,兼任高一(1)班的班主任工作。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我对教导处的安排丝毫不敢懈怠,不仅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就是对科组长安排的任务也不敢说半个“不”字。第一次参加科组活动,科组长说接到教育局一个光荣的任务,要在我校推荐一名高中教师上全市的物理公开研讨课。当时我的同事们互相推诿,左避右闪,十来个物理教师中,年轻的缺乏担当的勇气,有经验的害怕劳神费力。争吵了一个多小时后,科组长说“钟老师你上吧”。 没有经验的我当时只有惟命是从了。

两个月后,在组长和老师们的精心策划和教育局教研室相关领导的帮助下,我硬着头皮走上了讲台。也许是读书时候的历练,登上讲台的一刹那,面对60名学生和来自各个学校的接近100名物理教师,虽然有点紧张,但很快就镇定了下来,并成功的完成了教育局的光荣任务,得到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评价。这次研讨课,虽然准备过程很累,但为我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两个月内听了不少于30节的课,模仿了中师求学时代的三位名师的风格,他们分别是上《文选与写作》课的班主任庞老师,上《语音》课的教导处林主任,还有上《几何》课的林校长,班主任上课的优美流畅激情的教学语言,教导主任标准、幽默诙谐的表达,林校长亲切民主的教学态度等教学风格至今记忆犹新,我还模仿了教我初中物理的刘老师(市里的很有名气的优秀教师,当时备课时也对我进行了现场的指导)简约的教学作风,他们使我的业务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提高。接下来的第二个学期,市里搞高中物理实验技能大赛,学校毅然决定安排我辅导学生参赛,结果是喜人的,我辅导的学生钟某又捧了个一等奖的奖牌回来。从此,校长和老师们对我刮目相看。

1993年,为了方便上班,我调入现在的学校(当时是中职类学校)。在刚过来的前五年,学校除了安排我上物理课(工作量不足)外,因为当时缺少《教育学》专业的教师,我还兼上幼师专业的《教育学》。在这五年里,我一边学习教育理论、复习高等物理教材等,考取了湛江师范学院物理系专升本资格,还一边研究怎样才能教好《教育学》这门课的问题,虚心请教了湛江师范学院的教育学老师和本校唯一的教育学专任教师。1997年,教育局对我校进行质量评估,听了二十多位教师的课,但只有三位教师的课被评为优秀课,其中我上的教育学是三节优秀课之一。局长在评价总结大会上对我的 “优美流畅激情的教学语言”进行了大力“吹捧”,并认定我一定是中文专业毕业的,这使我有点受宠若惊,当时仅仅是在模仿我中师时期的老师来上课而已,压根就没想到会获得听课领导的如此认同。同年教师节,我也因此被评为霞山区“教坛新秀”。

二、历经磨砺,走向成熟。

1998年起,学校先后恢复初中、高中招生(1989年前一直是完全中学),教导处安排我教初中物理,兼任物理科组长,并先后兼任年级长、主管教研室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初中物理教学生涯,负责初中物理全国竞赛、实验班考试辅导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0至2010这十年间(2011年后我市不再组织学科竞赛),有近40人在物理竞赛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多次获得“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及“湛江市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多次获得市、区中考先进教师称号。最近五年,还有五位学生考取了湛江第一中学和湛江市第二中学的实验班(每年面向全市十几万考生只招收60人),其中2014年的林钰龙同学以试验班考试全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湛江第一中学录取,2010年的林秋俊同学以试验班考试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湛江市第二中学录取。由于工作成绩显著,2011年我被推荐为湛江首批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得到了多位名教师的指点,在导师的带领下,我随骨干教师们还到过珠三角七个名校取经学习;2014年我又被推荐为湛江名师培养对象,得到了全国多位名教育家的指点。2015年被推荐为广东省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并有幸拜在名师谭诗清老师门下取经。

这些点点滴滴,都在为我的成长、教学风格的形成添砖加瓦,更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我的课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活青蛙(一只)、橡皮筋、钢尺、小鼓、手机、鱼缸(里面有鱼)、两只纸杯(土电话)、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多媒体平台。 ●教学过程

【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看小笼子里的动物是什么(展示活青蛙)?

[生]青蛙(学生很激动)

[师]青蛙的叫声是怎样的呢?谁能模仿一下?

[生]呱呱呱(大部分同学兴奋地模仿青蛙叫声)

[师]青蛙“呱呱”的叫声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生](各种各样的猜想都有)

通过多媒体展示青蛙发声的录像(提示学生观察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师]青蛙的叫声一般在夜晚,它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海边的涛声、工厂电锯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刺耳的声音等等。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新课】

一、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活动一:想办法使桌面的物体发声(每小组桌面都有橡皮筋、小鼓、钢尺)。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使桌面的物体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活动)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这是学习物理需要的一种态度,这种精神今后要继续发扬!请每小组派一位同学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生1]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抖动”发出声音。

[师]哦,抖动发声,观察得很仔细!(板书关键词“抖动”)

[生2]把钢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钢尺上下晃动发出声音。

[师]晃动发声(板书关键词“晃动”)。

[生3]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师]振动发声(板书关键词“振动”)。

[生4]用钢尺划动桌面,摩擦发出声音。

[师]摩擦发声(板书关键词“摩擦”)。

……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得都很不错,这几个关键词用哪个更贴切?

[生]振动(齐)

2.活动二:师生共同体验声带的发声。

[师]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

[师]声带发声时有什么感觉?

[生]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发声体都在振动)。

3.演示实验:演示音叉振动发声。

[师]同学们听到声音时,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

[生]看不到。

[师]是否说明发声的音叉不振动呢?(学生满脸疑惑)

[师]谁能想办法让大家都知道音叉是否在振动?

[生]用手摸摸……

教师把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生]哇(一遍惊奇声)

[师]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简单解释概念)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1.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传播

[师]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面对面也要靠无线电交流,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递远处?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

猜想与假设: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

[师]同学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大家你看我,我看你。)

设计、进行实验(演示):

[师]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师]这种研究物理的方法叫“理想实验法”。(简单解释概念)

思考:

(1)为什么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面对面也要靠无线电交流?

[生]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在太空中战斗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实验二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活动一:(1)一人站在桌子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手在桌子的另一端桌面上轻轻敲击,能否听到敲击声?(能)(2)把耳朵紧贴桌面,你能听到敲击声吗?与刚才听到的有什么区别?(声音更响亮)

活动二:玩打(土)电话的游戏。

活动结束后引导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声音,且比空气中传声效果好。

固体传声应用举例:古代战争时伏地听马蹄声、地震被埋时敲打铁管求救等。

3.实验三: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1)演示:把一个正在发声的手机用保鲜袋密封,然后放入水中,能听到声音吗?

[生]能。

(2)演示:在鱼缸外拍手,观察鱼缸中鱼儿的有什么反应?

[生]鱼儿被吓一跳。

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综合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形式

通过多媒体播放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模拟图像: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

得出结论: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三、声速

1.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示。

[师]谁还记得速度的公式?

[生]……

公式:v=■

单位:m/s或m·s-1

2.m/s的意义:如是v=340 m/s表示声音在空气中每秒内传播的距离是340 m。

3.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 m·s-1

[师]观察上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1)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关系怎样?这说明声速更什么因素有关?

(2)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多大?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后小结规律:

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四、回声

(通过视频播放山谷中的回声)

1.回声形成的原因:

声在传播的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王0.1 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别分开。

[想想做做]

障碍物要与人的距离有多远才能听到回声?(引导学生用v=■求解)

3.回声应用:利用回声测量海深、冰山距离等。

【比一比】规则: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推荐一位组长,在看不到题目的条件下自由选题号(多媒体展示题号如下图所示),每轮选择一题(选中时多媒体展示题目),小组成员可以共同讨论得出答案,但只允许派一位代表发言。答对得20分。高分的小组胜出。

对应练习题如下:

(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

(2)在一根空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可听到几次敲击声?( )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无法确定

(3)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不能传声。

(4)15°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

(5)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的是:( )

A.海洋的深度 B.冰山的距离

C.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D.汽车行驶的速度

(6)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产生。

(7)声音在空气中以_____形式传播。

(8)击鼓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鼓面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鼓发声时,同时也在振动吗?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反思本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由于以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不仅很好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实现了学生注意力的有序控制和转移。整个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最优的教学效果和最大的教学效益。本课例以最高分获得霞山区一等奖的第一名,取得代表霞山区参加湛江市总决赛的资格。遗憾的是,因为当时下面县城物理、化学两科当时尚未使用新课标,市里最终放弃这两科的总结赛,我也因此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我的教学主张

一、重视新课的导入,提倡情景教学

1.利用罕见的事例来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物理课堂是否吸引学生,关键要看教师创设的情景能否激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利用生活中罕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主动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2.利用趣味小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实验的趣味性、挑战性、创造性,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实验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3.利用多媒体平台技术来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平台的普及为教学带来了方便。因为多媒体平台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的功能,教学中如果利用它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会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重视实验教学,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物理概念、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物理知识的构建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直接经验,其次是图像经验,最后才是抽象经验。因此,物理教学如果离开了实验,根本无法形成知识的构建。所以,要上好物理课,就必须要动手进行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经验。现实的教学情况是,物理实验仍然是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有的是因为学校条件差无法做实验;有点是因为教学时间紧而不做实验;有的纯属是教师个人态度问题,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我身边的好多物理教师毕业十几年了却一次实验也没做过。

物理实验的重要意义在于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的能力,还可以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的地位,不仅要完成课标要求的实验,更要创造机会,自制教具做一些课标没要求但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有积极作用的实验。

三、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从生活走进物理。

教学中,坚持从生活走进物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知识是源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与我们所学习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觉得物理学习是趣味无穷。例如,在讲家庭电路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人靠近高压输电线会有危险,为什么鸟儿站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在讲《滑动变阻器》时,创设问题情境导入:(1)你知道家里的台灯是怎样调节亮度的吗?(2)舞台的灯光又是怎样控制的?再如,在讲电能表的各种参数时可以提问:同学们家里每月要交多少电费?你们会看电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学物理是很有趣的,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此外,让学生多动手做一些小实验,也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

2.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学中,坚持从物理走向社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简单的问题,如学习升华与凝华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去分析“生活中用久的灯泡为什么会发黑?灯丝为什么会变细?”;学过惯性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解释“坐汽车为什么必须要系安全带?”;学过平面镜成像规律后让学生回答“晚上开车时司机为什么不让乘客打开车内灯?”等等。这样既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在已有家庭电路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排查家庭电路故障等。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四、主张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利用生活经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把相关的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如讲沸腾时,传统的教法是老师们直接板书沸腾的条件和特征,叫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学生考试时总是把沸腾的条件和特征颠三倒四。如果课前能引导学生先在家观察煮开水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就会好多了。

2.通过实验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物理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公式、规律等。如在讲“流体流速与压强关系”时,让每个学生在课中亲自体验吹硬币的实验,学生自己就发现硬币上方由于被吹速度加快是导致硬币“跳起来”的原因,学生有了这种真实的感性体验后,教师进一步进行理性的推测:硬币要“跳起来”,在竖直方向受到向上的力(压强)必须大于向下的力(压强),进而总结得出“流体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越小”的结论。

由此,学生不但通过实验得到了乐趣,增加了感性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些物理实验,由于受到仪器本身的限制,导致可视性差、灵敏度不够、实验效果不尽人意。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动画、视频录像等形式直观的展示出来,可有效的扩大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到理性认识。

五、提倡教学反思,关注课中不足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事后审视和分析的活动。中学物理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组织过程的反思,实验设计的反思,教学语言的反思、教学成效的反思等。有成功的反思,也有不足的反思,一般更侧重于不足的反思。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是教师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物理课后的反思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教学反思是累积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写一辈子的教案或许你还是普普通通的教师,但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甚至成为名师。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改变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促使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不足,逐步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思考与见解。

总之,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一个有自我反思精神的教师,一定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纠错和创新,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猜你喜欢

振动物理实验
振动的思考
只因是物理
振动与频率
做个怪怪长实验
中立型Emden-Fowler微分方程的振动性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我不是教物理的
UF6振动激发态分子的振动-振动驰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