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PGSR角色定位模型构建

2016-03-22勾英

关键词:模型构建职业院校

勾英

【摘要】本文以我国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在借鉴西方国家就业指导的典型范例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我国职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PGSR角色定位模型。

【关键词】职业院校 西方经验 模型构建

【基金项目】本论文隶属于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科研课题《职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PGSR角色定位研究》,课题批准号为:WH125YB68。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46-01

一、西方高校就业指导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

1.就业指导工作地位极高

美国学校极为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虽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数,而招生行情又会影响学校的学费、公司捐款等经费收入。因此,美国的高校无一例外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来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2.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

从入学起,学校就为学生提供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进入高年级特别是毕业学年,学校又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巧训练等方面的帮助;毕业后,毕业生仍可回到母校接受各种就业指导和培训教育,获得学校延续不断的服务和帮助。

3.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及职业界的要求相结合

美国高校通过社会各界对各个高校总体评价情况排名公布以及产学合作教育等方式,加强与职业界的联系,加强与社会的结合,以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大学生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美国高校重视合作教育,通过实习计划,使学生自身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又可以获得办学信息,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加强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生存基础。

(二)英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

英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任务一般由学校承担,学校充当就业指导的“高参”。英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既是学生们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又担负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服务。服务部的资料储藏非常丰富,不仅有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也包括各种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深造途径等。

(三)西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尽管西方各国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社会就业环境的不同,高校就业指导有所差异,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各国的就业市场也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虽然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所差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各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人的终生发展而服务的。所以,学习西方就业指导的经验对我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也不能照搬完全西方模式,应该构建将国外先进经验、企业良好模式、市场需求与高校实际相结合的适宜我国需要的新模式。

二、整体构建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PGSR角色定位模型

(一)模型构建的可行性论证

模型构建研究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比较常见,因为它描摹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结构及运行机制,有着理想化和数字化的双重特征,能够对选定的研究对象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日益曾多,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已不在新鲜。模型构建的方法也逐步被学者引入到政治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来,创立了诸如:ICIR公共政策言说行为分析模型、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SWOT战略分析模型以及4P、4C营销模型等等,以此来方便人们利用其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德国学者尼柯·斯特尔在《社会学理论模型的意义:“社会科学化”——社会科学知识的力量》一文中,认为“理论模型无论是对社会科学的整体而言,还是单就社会学学科而言,都是重要的。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说是思想和符号,而不是物体、技术、公式等等。”尽管同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理论模型存在更多的差异性和争议性,但它的研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角色定位模型构建的原则

1.完备性原则

由于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承担的职责比较多,所以角色定位模型应该比较全面,能够完整、有效地反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特征,从而帮助高校圆满无遗地承担起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相关职责。

2.独立性原则

由于角色的扮演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为了使构建的模型清晰明了,操作性较强,应尽可能减少不同角色相互之间的各种关联。避免角色的重复定位,使定位下来的角色能够独立清晰地体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

3.准确性原则

角色定位模型中的具体角色界定要表达明确,界定统一,并且必须来源于高校具体工作的实际,并结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反复推敲,这样才能保证角色定位模型的真实性,从而指导高校准确无误地完成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

4.可行性原则

角色定位模型应符合高校就业指导实际工作的需要,易于理解和把握,便于操作使用。只有较高适用性和可行性的模型,才能有利于实现在较大范围内的推广。

本文在深入了解、归纳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角色定位现状的基础上,遵循上述原则,尝试性地构建了PGSR角色定位模型。

(三)PGSR角色定位模型概述

职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PGSR角色定位模型,其中:

P(Promoter)营销者,即高校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欲望,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在就业指导中展开调查研究、市场组织、桥梁搭建、归纳反馈等工作所承担的角色。

G(Guide)引导者,即高校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锻炼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在就业指导中展开观念导航、生涯规划辅导、素质测评、创业指路等教育与指导工作所承担的角色。

S(Servicer)服务者,即高校以服务学生为要旨,为全校学生或者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信息供给、人才推荐、障碍排除、信用担保等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所承担的角色。

R(Researcher)研究者,即高校为了更出色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断进行理论学习、经验总结、交流合作,在探求更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计划的制订实施等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杨静,张庆亮.中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市场周刊,2009(2).

[2]李国茜.中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3]尼柯·斯特尔.社会学理论模型的意义:“社会科学化”——社会科学知识的力量[J].社会科学辑刊,2006(3).

猜你喜欢

模型构建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